苏轼真的为亡妻种了三万棵香柏树吗?
我们一般称北宋大文豪苏轼为苏东坡,因为他的绰号是东坡居士。但为什么苏轼这样的大学者,却给自己起了东坡这样一个通俗的名字呢?如果有人叫张西坡或者刘备坡,你会觉得这个名字很俗。
原来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喜欢干农活。他在自己家东边山坡上开垦了一片荒地,又因白居易的诗“何处殷勤回首,东坡种桃李”而得名东坡。
那么苏轼做的最多的农活是什么呢?
是种树!他曾经在一座山上连续种植了三万棵雪松!
苏东坡为什么要种那么多树?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吗?还是意识到绿化环保是一个新的朝阳产业?其实都不是。你恐怕很难想到,他为一个女人种下了这么大一片雪松!
说到这个女人,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诗句《江城子》。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很喜欢的词,连半文盲杨过都很喜欢。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里说杨过一生致力于武侠,对文学一无所知。之所以认识两个字,是小时候在桃花岛上黄蓉教他读《诗经》和《论语》的时候。而杨过,则是在他后来浪迹天涯的过程中,偶然在一个路边客栈的墙上看到了这句话,他“看完就想起来了”。
这是什么意思?这说明第一首词特别通俗易懂,第二首词特别感人,所以成了杨过这种半文盲都能记住的文学作品,被后人命名为“千古第一哀”。
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被称为“千古第一丧”的《江城子》有什么好?
字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以为然,刻骨铭心。千里之外孤坟,何处萧瑟?即使相见不相识,也是满脸尘土,鬓角如霜。晚上,我突然梦见回家,小轩的窗户正在装扮。相对无语,唯有千行泪。期待断肠处年年来,月明月短。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即公元1075年,苏轼被贬山东密州。苏轼写这个词的时候,只用了两个字作为标题,就是“忆梦”,也就是说,他写这个词是关于一个梦的。那么他做了什么样的梦呢?
字里行间说的是我梦见一个女子在窗前梳妆,苏轼本人默默地在她对面,泪流满面。这其中既有相遇的浪漫,也有对命运无奈的伤感,所以醒来后苏轼说这样的场景足以让他“年年心碎”。
那么这个伤了苏轼心的女人是谁呢?
很多人都知道她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符。就是在诗中提到的“千里孤坟”旁边,也就是王符坟所在的山坡旁边,苏轼亲手种下了三万棵杉树纪念亡妻,可见苏轼与王符之间的深厚感情。
但我发现这首《江城子》诗里还有一个小玄机,就是苏轼既然渴望与亡妻相见,怎么会说“即使相见,也不应该知道”呢?
“就算见面也不应该认识”应该是很白的一句话,意思是怕见面的时候你认不出我了。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后来说“无言,唯有泪千行”?是不是因为王符认不出站在对面的苏轼,东坡先生才难过得哭了一千行?在这种情况下,这太荒谬了。
所以真正的答案应该是,虽然词的标题是“记梦”,但词中真正记梦的应该只有下阙,上阙说的不是梦,而是苏轼这十年的心态。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在“即使见面,也不应该知道”前面,苏轼说“不去想,就不会忘记”。也就是说,不去想,就是刻骨铭心,说明这种意识已经成为一种刻骨铭心的存在,用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是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潜意识。后续的“即使见面,也不应该认识”的感觉其实应该是这样的。那么为什么苏东坡会有这种不被王符认可的直觉呢?
其实苏轼自己也在词中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面蒙尘埃,鬓如霜”。
一般的解读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认为是风尘霜雪让苏轼觉得难以面对妻子。也就是说,苏轼觉得,即使此时妻子王夫真的再见到自己,也认不出已经老了的苏轼。但是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想呢?这只是普通人变老的感觉吗?
我们知道,王符16岁嫁给苏轼,26岁去世。他和苏轼结婚的那十年,是苏东坡一生中最进取、最繁华的十年。十年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名满天下。他们被授予官职,并得到不同级别的晋升。这被称为“马蹄病”。但是从王符去世到苏轼写《江城子》那十年呢?苏轼被卷入王安石变法引发的新旧党争。前面新党上台,因为反对新政,被王安石排挤。后来旧党得势,强调王安石变法也有可取之处,结果被司马光排挤。结果不管新党还是旧党得势,执着于自己理想,坚持个人见解的苏轼都倒霉了。这期间,他在政治上最吃亏的就是贬官,再贬一次又一次,真的叫“官大起大落”。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苏轼的仕途始终未能摆脱这种险恶的命运。在他写下这首诗《江城子》的第四年,宋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爆发,东坡老先生锒铛入狱,险些丧命。所以这个时候,苏东坡经历了十年仕途的风风雨雨,对自己年轻时的政治理想心灰意冷,如果不是心灰意冷的话,也对个人的心境有了重大的转变。我认为正是这种变化导致了文化史上的巨人,而不是政治史上的巨人。
所以这个地方的“尘面霜鬓”要和前面两个字一起读,也就是“十年生死”的“无边”。其实不仅仅是生与死的茫茫距离,更是人生旅途的“漫漫长夜”。正是这种对人生政治理想的“无量”感,使苏东坡把心血和精力放在了人文生活、烹饮、养生和练瑜伽、诗词歌赋、男女之情的层面上。以苏东坡的才华和才干,当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学艺术中的时候,那么宋朝就有幸有了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化大师。
了解了这种情感,就明白了为什么苏轼在这一时期特别思念前妻王符。
要知道,苏东坡写《江城子》的时候,他现在的妻子是王符的表妹王闰之,是个很贤惠的女人,是当时有名的贤妻良母。病逝时,苏东坡自称“泪干”,就是眼睛几乎哭瞎了。这说明两人的感情相当深厚,也就是说苏东坡不可能因为现在夫妻不和而怀念前妻。
你也应该知道,当苏东坡写《江城子》的时候,他的第三任妻子,他一生中最心爱的女人王朝云,已经来到了他的身边。晁云在12岁时被苏东坡发现、赏识并收为侍女。后来苏夫人,也就是王闰之劝东坡让她做妾,成了一个终于可以跟苏东坡* * *受罪一辈子的女人。也就是说,苏东坡此时并不缺少情感上的慰藉。那么,他被贬黄州期间,为何如此思念王符?
这就要说说他和王福婚姻的特点了。
王符的父亲是四川巩氏乡人,古代是知识分子世家。王福从小就懂得从书本上学习。我们不知道王符的天赋是什么。当然,要追到苏轼肯定有点难度,但苏轼本人在文章中记载,有一次晚自习时,旁边的王符指出一个错误,对知识渊博的苏东坡大为钦佩。我觉得要指出苏东坡读书的错误,一般的知识积累肯定是不够的,所以王符的才学肯定不一般。
王福不仅每天陪着老公学习,还担心老公的事业。据史书记载,王符有一个爱好,就是苏轼做官后,每当苏轼的同事、下属来家里做客,苏轼都在前堂接待、交谈,王符则躲在帘子后面静静地听着。客人走后,王福用自己女性的直觉分析了谈话的内容和替丈夫说话的人。据说苏轼常常受益匪浅。
比如张盾发迹前拜访苏轼,他走后,躲在窗帘后偷听的王夫告诉丈夫,这个张盾一定是个恶人。苏轼不以为然。后来,张盾的仕途得意之后,他确实是一个非常阴险的小人。苏轼和王安石都栽在他手里,以至于苏轼豁达的性格咬牙切齿说自己是鬼,不想再见到张盾。她感慨地说,王福看人很有眼光。
由此可见王符“妻妾成群”的特点。苏轼在亡妻王石的墓志铭中明确称王符为贤妻。苏轼的父亲也很喜欢这个儿媳妇。王符死后,王符的岳父苏洵请求苏轼将王符送回四川老家,与苏轼的母亲、王符的岳母石成葬在一起。由此可见这个媳妇在苏洵眼里是多么的称职。
但我想,作为一个男人,苏东坡会喜欢一个在窗帘后偷听她和同事谈话的妻子吗?
我觉得中国大部分男人都不愿意遇到这样的情况。让同事朋友知道了会嘲笑这个男人“妻管严”!但苏轼身上没有。
首先,王符只是帮苏轼出谋划策,并不是事事都归他管。苏轼天生是个豁达不拘小节的人,也就是说思想不深,所以在仕途上屡屡受挫。而这样一个关心自己事业命运的妻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建议对于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男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支持。
男人说“娶个老婆应该是件大事吧”,这很好理解。?但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妻有大谋”真的如此罕见吗?秦桧风伯亭杀了岳飞。不是和老婆王在东窗下商量好的吗?所以有个成语叫“被抓”,意思是他们夫妻串通一气。否则,秦桧和他的妻子不会跪在岳飞的王越庙前。所以,这个秦桧是个大坏蛋,但我认为至少有一个可取之处,那就是他尊重他的妻子。只可惜他老婆不是个好东西,否则,也许历史会因为一个善良的女人而变得更加温柔。
另外,这样一个在仕途上全力支持苏轼的知识女性,更容易被苏轼接受。这是关于苏轼成长的背景,而苏轼最宠爱的母亲石成,恰好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女性。
《宋史·苏轼传》记载“我出生十年,父亲独游天下,母亲程家赠书,闻古今成败,能言中肯。当程读到东汉的传记时,他松了一口气。诗人问:‘如果诗人是科举状元,我娘会允许吗?’石成说,“你能成为一个邪恶的母亲吗?”"
这段记载说,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有两年不在家,苏轼的母亲石成亲自教苏轼和苏辙读书。说有一天我看了《后汉书》里的《范滂传》,因为范滂是古代典型的忠直知识分子。当他被叛徒带走时,他的母亲义正词严地为他送行。苏轼读到这里,问程:“如果我将来的人生以为榜样,我母亲会同意吗?”你看,苏轼十岁就有舍生取义的理想,这当然不容易,但更绝的是,程放下手中的书,斩钉截铁地回答:“你能像那样,我就不能像的母亲那样吗?”
这一事件对青年苏轼影响很大,也可以看出程的人生趣味和人生理想对苏轼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程的人格魅力和知识分子气质无疑会给苏轼留下深刻的印象。从男性普遍具有的恋母情结来看,对于与程性格气质接近的女性来说,无疑是苏轼的理想伴侣。而王福就是这样一个理想的人选。
这就是为什么苏轼真心实意地说王符是老婆,所以连老学究苏洵都夸这个媳妇。这就是为什么苏轼最后在父亲去世一年后,把王符的棺材运回四川,埋在母亲的坟前。所以,从儒家的角度来看,苏轼和王符的婚姻是儒家知识分子最理想的“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仕途上经历了“漫漫长路漫漫长夜”的苏轼,在政治文化信仰面临拐点的时候,最思念王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那么,既然苏轼和王符的婚姻如此理想,为什么说王朝云是他一生中最心爱的女人呢?
请注意,我们用的是“爱”这个词。我觉得苏轼对王符的感情更多的是“爱”。
王福的妻子去世后,王福的表妹王闰之嫁给了她暗恋多年的表妹夫。王闰之是一个完美的妻子和母亲。虽然她不如她的表姐有才华,也不如后来的王朝云有才华,但她是苏轼一生中最有爱心的人。苏轼被她对苏东坡和三个亲生而非亲生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深深感动。元稹思念妻子魏聪时说“但不是一起穷过的人所知道的那样”。王闰之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和苏轼一起流亡的,所以她和苏轼应该是最纯洁最单纯的“穷夫妻”。
但严格地说,尽管苏轼和王闰之感情深厚,但王闰之并不是一个完全了解苏轼的人。她是他的妻子,但不是他的知己。典型的例子就是乌台诗案,苏轼被关进监狱。王闰之因为害怕,在家里烧掉了苏轼的诗,这是一件特别令人遗憾的事情。当然,乌台诗案本质上是文字狱,苏轼的不幸确实是写诗造成的,但王闰之的反应表明,她更看重丈夫苏轼的生命,而不是他的才华和成就。
但也正因为如此,当真正的知音来到身边时,苏轼表现出了特别的喜爱和珍惜。这个知己就是苏轼深爱的最后一个女人——王朝云。
首先我要问一个问题。当王朝云来到苏轼身边时,他才12岁。此时苏轼37岁。两个人之间会有所谓的爱情吗?
当然,我们不否认人与人之间有“忘年交”,男女之间也可以有“忘年恋”,就像杨振宁先生和翁帆女士一样。然而,王朝云此时的年龄毕竟太小了。即使古人结婚早,恋爱年龄也比较小,但再小也不应该小到12岁。因此,当苏轼第一次把王朝云带回家时,他无疑是看中了她的艺术气质和才华。男女之间不应该有这种感情。所以可以说,苏轼和朝云一起起步的日子,纯粹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半功利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轼把晁云作为歌者带回家,教她读书写字,教她音乐舞蹈,教她诗词歌赋。他们作为师生开始了这段史诗般的爱情。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关系才特别丰富,而苏轼对朝云的怜惜,朝云对苏轼的崇拜,又加重了这种关系。当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当事人就有了强烈的“知己”和“知己”感。
据宋代费周《梁蛮志》记载,生性豁达的苏轼,虽然在宫廷中满腔怒火,却喜欢用有趣的方式发泄出来。有一天下班,他回家拍着肚子问家里的丫环,你猜里面是什么?一个女仆想都没想就说,当然是中午刚吃过饭。苏轼摇了摇头。另一个聪明的女仆说,她一定是满篇文章。苏轼笑着又摇摇头。另一个女仆说,不容易。大学生苏满脑子都是聪明,怎么可能全是草包?苏轼笑了,但还是摇了摇头。
所有人都愣住了,大家面面相觑。苏轼看着一直没说话的朝云,对朝云笑了笑,又叹了口气:“在这里不合适!”苏轼放声大笑,捂着肚子,连连点头。于是苏轼后来在朝云墓所在的徽州西湖建了一座刘茹亭来纪念朝云。在亭子上,他亲笔写了一副对联:
过时了,只有朝云能认识我;
一个人弹着老调,每次下雨都想你。
这里所说的“只有朝云才能了解我”,是指朝云是我这辈子唯一的知音。也就是说,在苏轼看来,即使是对他有着深厚感情的弟弟苏辙,“祝你长命百岁,千里之外”,在“懂你”、“懂我”上,也不如王朝云。
我们说朝云是苏轼的知己,但反过来,苏轼对朝云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苏轼被贬海南。那时候的海南不像现在的特区,经济发达,灯红酒绿。当时,海南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停滞之地。在古代,这里是环境最恶劣的流放之地。派往那里的官员无异于被流放,他们不可能活着回来。即使是生性乐观的苏东坡,对在中原生存也没有十足的信心,所以在离开之前就遣散了家人,尤其是家中的宫女和嫔妃。晁云此时是苏轼的妃子,其他人都散了,她却执意跟着苏东坡到“天涯海角”,不肯离去。在今天的广东惠州一带,苏轼一家终于定居下来。有一天,朝云唱苏轼的《最近的花》,她特别喜欢唱:
花儿凋谢,红杏小,燕子飞来,人在绿水里走来走去。枝上吹柳少,海中芳草多。
马路外墙里荡秋千,俗人在墙里,美女在墙里笑。笑声消逝在寂静中,激情却被无情地惹恼。
据史书记载,晁云唱到一半,苏轼问她怎么了,晁云答道:“奴才不会唱,是‘枝上吹柳少,天涯无芳草’。”原来是那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让朝云泪流满面,唱不出来。据说朝云不久就病死了,苏东坡一生再也没听过这个词。
那么,朝云为什么会唱出这句话,泪流满面呢?而为什么苏轼把它当做人间绝唱,不再听这个词?
我们大多数人在读这个词的时候,通常会读到一种豁达甚至开朗的心情。你看,墙里的秋千上有一个美女的笑声。虽然墙外是空让你后悔,但毕竟洒脱。尤其是“海内芳草萋萋”这句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话,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句俗语。这样洒脱的一句话,怎么能让朝云的衣服满是泪水,甚至难以为继?
这就要说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个词的典故了。这句话出自屈原《离骚》中的一句话。原句是“何以独无芳草,何以留恋?”你什么意思?屈原在安慰自己说,天下到处都是草药,为什么只思念故国?我们知道香草之美在屈原的《离骚》中只是一种隐喻和象征,意思是既然在自己的国家无法实现人生的理想,那就可以离开故国!但屈原这样说,是为了体现他离不开祖国,离不开理想和事业。只有这样说,才能表达痛苦。
苏轼的词借用了屈原的诗,所以其中的意境可想而知。并不是说我们普遍觉得只有旷达和自由,而是应该包含一种深深的悲哀。
这个意思谁也读不出来,但是可以念出来给云听。只有朝云能意识到苏东坡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只是墙外失意的过客,所以她为之落泪。
苏东坡当时的反应是笑着安慰朝云说:“我为秋天难过,你在伤害春天!”“内心的意思是,晁云,没必要这么难过。我可以在天涯海角听你唱《最近的花》,这就是人生的幸福。其他的痛苦呢?
但晁云死后,热爱诗歌的苏大学“终身未听此词”。可见苏轼当时面对朝云的眼泪,似乎是很豁达的。其实他是被朝云的知音之爱深深打动的,这种爱在当时表现为克制和自由,但后来在苏轼心中却成了温暖却痛苦的存在。换句话说,晁云是唯一理解苏轼的人,苏轼对晁云的理解产生了极大的理解与和谐,也就是他们真正做到了相互沟通。在朝云眼里,在苏轼的世界里,世界是浑浊的,只有他们两个,才是彼此生命中最清晰的存在。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王朝云是苏东坡一生的最爱了。当生死都已远去,只有最真实、最纯粹、最清晰的情感,才是他对文化大师、艺术之魂苏轼最后的梦想。
苏轼一生崇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早年,他曾羡慕地写诗说:“我很快乐,但我平平淡淡,粗鲁无礼。”也就是说,我的才华不比白居易差,只不过我没有和萧漫两位名媛像他一样,也没有“樱桃苏凡嘴,柳腰”。
但晚年苏东坡写诗说:“不似杨志之乐,恰似同德有凌轩相伴。”也就是说,与苏凡和肖曼不同,我爱的女人最终离开了白乐天。她会跟随我到任何地方并保持忠诚,但这是白乐天无法和我相比的地方。
苏轼沾沾自喜的诗的题目是《朝霞》。
其实从爱情的角度来说,白居易确实和苏东坡相差甚远。其实不止白居易一个人。中国古往今来大多数男人都远远落后于苏东坡。终其一生,他有一个妻子傅,一个妻子兼母亲润之的家庭生活,还有一个情感上的知音晁昀。也就是说,苏东坡这个人,几乎拥有了中国男人在爱情和婚姻中所能梦想到的所有理想情人。这样的人生怎么会有一点遗憾?这让林想起的《人间四月天》:
“你是爱、温暖和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对于苏轼来说,可以说王符是希望,王闰之是温暖,王朝云是爱情!而东坡居士将永远活在他的“人间四月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