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既包括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包括在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的非主流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它可以以某种物质实体为载体,也可以是某种纯粹人类精神文化的东西。有形载体与无形精神文化内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应该说,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内涵中,既有物质的传统体育器械、服饰、壁画、出土文物,也有精神的民俗文化、组织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和规律。通过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调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个体的德性修养。儒家认为德性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智、勇”,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受其影响,民族传统体育非常重视道德修养,甚至将其纳入道德教育,把体育作为培养人们遵守礼仪、陶冶情操的工具和手段。

(二)新形势下新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也要看到,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效应,不仅仅是资本的广泛涌入,还有文化的渗透、竞争和入侵,如美国影视文化、日本礼仪文化、韩国跆拳道文化等,在中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不是追求与西方体育相同的标准,也不是走相同的发展道路。在整合传统体育与现代化、西方体育与东方体育的关系过程中,需要全面创新中国传统体育,观察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关键在于发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特征和现代文化的传统特征。中国传统体育需要寻求一种全球语境参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在“互补”与“对话”的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氛围中寻求更好的发展。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任务艰巨,如何在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碰撞中寻找出路,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以民族自身的内在文化(传统文化)为原始生长点,接受新兴的新文化潮流,由内而外发展。在现代科技进步和多学科融合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对如何处理学科发展与跨学科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东西方体育观念的差异、如何处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如何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做出积极回应。

第四,中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前瞻性分析

21世纪是一个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全球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需要吸收当代竞技体育的现代科学方法。目前,当代竞技体育经过大量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多年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训练、比赛和普及机制,而民族传统体育在民间流传已久,一些训练和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质量要求,通过整合重组,构建以人格素养课程、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和职业定向课程为核心,以自我提升课程为控制的开放式课程体系,使之成为具有时代特征、适应新形势下专业人才需求的新型课程体系。然而,新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动词 (verb的缩写)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1.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并重。民族传统体育要体现时代性,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以时代发展为己任,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中,充分体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精神,并以这种时代精神为主导思想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2.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和整理。一个民族* * *的历史积淀,促使该民族的体育活动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风貌。这是构成这个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着古老的保健制度,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资源。

3.符合现代生活方式,迎合大众心理。

4.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虽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在市场经济建设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建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市场体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切都可以商业化、市场化,但作为市场体系,必须在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才是完整的。

5.构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

6.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265,438+0世纪的中国体育,趋向于世界性和民族性,这将成为本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流方向。要主动推出精品,加大宣传力度,精心包装,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走向国际化。

不及物动词结论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和价值必将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稳定国家大局。同时,21世纪是一个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全球教育(上接82页)需要不断更新。民族传统体育要吸收新观念,走学科发展之路,构建理论体系,完善技术体系,开放教育体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同时,高等教育应放宽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限制,吸引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习者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使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得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