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饮食保健序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健康长寿自古以来就是每个人的心愿,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不断丰富的今天,健康长寿更是人们的理想和追求。然而,现代人的健康正面临着四大隐忧:快节奏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压力,使70%的人处于“亚健康”;过度的卫生、舒适和自我保护减少了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大大降低了抵抗力;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类生存和繁衍面临巨大威胁;交通便利,交流频繁,疾病传播的机会明显增加,新的病原体不断出现。我们该如何做好准备?除了运动和心理调节,更重要的是吃,就像古人说的:“养生之道不在饭前。”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饮食不当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年前就意识到了饮食和养生的重要性。唐代名医孙思邈非常重视饮食养生。他认为吃能祛邪固脏,是最容易采纳生命之益的方法。清代名医王孟英说“饮食并无玄机,只是为了节省饮食”,进一步揭示了养生长寿的秘诀在于调整饮食。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要使人过上健康、快乐、有活力、有智慧的生活,不仅要满足于吃饱肚子,还要考虑合理分配饮食,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摄入充足、均衡,并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自然界的变化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中国古代的养生专家强调,人的生活规律一定要顺应四季的变化。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适应阴阳的变化。人的五脏与四季的变化是完全相连的。春气经肝,夏气经心,秋气经肺,冬气经肾。中医经典名著《黄帝内经》早已指出了四时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根据四时阴阳消长的规律来进行的。

春天,从立春之日到长夏之日,包括立春、雨、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为四季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春为三月,谓之陈。天地生,万物荣。”意思是当春天重返大地,冰雪消融,自然界的阳气开始上升,万物复苏,世间万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对应大地。”此时人体内的阳也顺应自然,向外发散。因此,春季养生一定要掌握春季之气升舒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任何伤害阳气和妨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这个养生的原则要具体落实到饮食上。

夏天是从漫长的夏天到秋天开始的那一天。它包括六个节气:长夏、小满、芒种、夏季至日、小暑和大暑。《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季节气特点时写道:“夏三月是一个美好的月份,万物绚烂。”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高的季节,气候炎热,生机勃勃。对于人来说,这是一个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有阳,也有阴,血液循环相应旺盛,活跃在体表。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张开排水,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调节体温以适应炎热的夏季气候。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盛夏防暑;长夏防湿邪;同时要注意保护人体的阳气,防止因暑假而过度贪凉,从而伤害人体的阳气,也就是《黄帝内经》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仍然要注意保护人体的阳气,外地症状,甚至突然昏厥昏迷导致死亡。由此看来,夏季防暑不能掉以轻心。

秋季始于立秋之日,止于立冬之日,期间经过六个节气,包括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而中秋节作为气候变化的分界线。《管子》指出:“秋始于阴,故万物皆收。”殷琦从这里开始,意思是秋天,由于杨琪的逐渐采集,殷琦逐渐长大;一切都是收获,意味着一切都成熟了,是时候收获了。从秋季的气候特征来看,由热转冷,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着“长夏”到“秋收”而变化。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的原则,也就是说,秋季养生必须以维护体内的阴为首要任务。秋季养生主要是为了防止燥邪对人的伤害,从而维持体内的阴气。

冬天从立冬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严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冬三月,植物枯萎,冻虫潜伏,是自然界万物藏精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藏在里面。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体内藏阳,以收阴护阳为根本。由于阳气的封闭储存,人体的代谢水平相应较低,需要依靠“肾”这一生命的原动力来保证生命活动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中医认为,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于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强,体现肾功能强,生命力强;反之,生命力就弱。在冬季,如果肾脏功能正常,就能调节身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发生疾病。人体阳气的盛衰往往预示着生理机能的活跃程度,但没有什么比寒邪更威胁人体阳气了。寒邪伤害阳气后,人体阳气虚弱,体内生理功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寒象。冬季养生对补肾防寒非常重要。那么,在饮食这个问题上,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本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四季的气候特点和人体变化的特点,重点介绍了春夏秋冬四季饮食保健的具体方法,让读者根据季节的变化和自身的体质、年龄等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非常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是您健康长寿的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