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社会的道德伦理需求是什么?孔子和老子的道德伦理是什么?
忠诚的
忠诚是孔子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忠诚是一个有争议的内容。20世纪以来,人们一提到忠诚,马上想到“君欲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并归咎于孔子。其实这并不是孔子忠义的初衷。
忠诚在《论语》中出现了十八次,分布在十六章。其中单独出现11次,与原谅合作1次,与忠实合作6次。就其内容而言,分别回答了关于政治、对待朋友、处理生活、为君服务、修身养性、治理百姓的问题,大多属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范畴。把这些属于人际关系处理的句子分类,最突出的是交友、治民、为君,分别属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友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把忠诚列为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是对孔子以前的忠诚的扩展。在关于忠诚的谈论中,最多的是关于交朋友。孔子直接讲交友的有七章(内篇重复),涉及到对待朋友的原则、标准、方法,内容非常丰富。
友谊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封建社会,它与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的关系并称为五伦,被列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五种关系中,友情是最不稳定的。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由血缘纽带维系,夫妻关系由亲情纽带维系,君臣关系由禄位纽带维系。但是,既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感情关系,更没有政治关系来维系友谊。孔子认为友谊只能靠忠诚来维持。
忠信一直被孔子视为对待朋友的基本原则,也是教育弟子的主要内容。“子教四事:文、行、忠、信”(叔儿)。朋友关系中的忠诚,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真诚专一的对待人和事。对人忠诚被孔子视为人类最高道德品质“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多次教育弟子要忠主、信口、言必信。我们应该批评和纠正朋友的错误。“不教怎么能忠?”(《贤文》)但这种批评应该是“忠言好导,不可止”,对朋友忠言好导,如忠言逆耳,朋友应及时停止,而不应是给自己带来耻辱,“几个朋友,几个朋友”(《立人》),唠叨不休,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伤害了和谐,被朋友疏远。在孔子的教育下,曾子把“为他人不忠”作为“一日三救”的首要内容,他获得了孔子交友原则的真谛。。
治民属于官民关系,官民关系也是人际关系。在关于忠诚的讨论中,只有两章提到了官民关系。
嵇康子问:“那劝百姓尊忠呢?”子曰:“当你在一个村庄附近时,你应该尊重它;孝顺就是忠诚;行善不能教,就劝。”(《政治》)
张子问政治。子曰:“不知疲倦地生活,忠实地行动。”(颜渊)
这两章中的“忠”也属于两种类型。前者讲的是如何让人民忠于统治人民的人,后者讲的是忠于统治人民的人。其实这两章都是对人民的要求。治民者,要民以忠,但要忠民,就要从自己做起,孝顺长辈,善良年轻,勤于为官,忠于政令。
君主属于君臣关系,是一种注入了政治伦理的特殊人际关系。但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因为君主是国家的代表,为国家服务才是对君主重要的。当然,在这种关系中,主客体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客体君主处于主导地位,主体大臣处于从属地位。
在忠义的论述中,孔子很少论述君主的事务,只有一章:丁公问:“如果君主让使臣为君主服务呢?”子曰:“君使臣礼,臣忠君。”(巴蜀)
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君臣关系的原则。忠君是孔子对春秋中期以来忠君思想的继承,但绝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发展。这种发展就是“礼待君”,将臣子单方面的忠诚义务修改为君臣双方的有条件的义务。有一个“忠君”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礼君”。君主只有依礼用臣,才能忠诚地为君主服务。如果君主不按礼仪使用臣子,那么臣子就没有必要忠诚地为君主服务。“以道服君,若不能止”(《高级》),以德服君。如果不行,就辞职。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鲁国君未能按礼分祭肉给大夫,孔子不爱栈,毅然离去。在《论语》中,孔子也多次提到了治理君主的原则,即“以礼待君”(八蜀),“杀父灭君,不可违逆”(先进),以礼服君,君做坏事,不可违逆;我们应该“不出轨,但犯”君主的不良行为。我们不应该部分地欺骗他,而是当面劝诫和冒犯他。
经过孔子的发展,忠诚从单纯的利民、利国、利民、利君的政治伦理扩展到利他的社会伦理,从处理人与集体关系的准则扩展到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如果真的想在当代社会发挥忠君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忠君的问题。
东汉时期,孔子的君臣关系被僵化为“君臣之纲”,忠君思想强化了封建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以来,孔子一直被认为是“君臣”的始作俑者,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始祖,这其实是不公平的。
孔子的忠义理论主要指的是朋友之间的关系。虽然孔子也讲过忠君,但是忠君也是有前提的。结合《论语》中孔子对为君服务的论述和评价,孔子的忠君思想是很薄弱的。首先,孔子并没有后世提倡的“忠君不事二主”的观念。管仲是龚自久的老师,龚自久为齐桓公所杀。管仲不仅没有献出自己的生命,还为齐桓公效力,帮助齐桓公成为冠军。像管仲这样的“二臣”,不但没有受到孔子的批评,反而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桓公联合九王之力,不是用兵,而是用管仲的力量。就这样!就这样!”(贤文)被推荐为具有“仁”的美德——孔子心目中的最高品德。其次,孔子并没有后世儒家所强调的“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商汤和周武王分别推翻了残暴的夏杰和商周。孔子不仅没有批评这种“称王”行为,反而称赞他们是君子。在《论语》中,他赞扬了商汤养伊尹的行为,赞扬了吴王的至德。可见孔子不仅没有后世忠君的思想,反而赞成推翻残暴的君主。后人指责孔子是“君臣纲领”的始作俑者,是没有道理的
其实,忠君只是忠君的一种特殊政治含义,是利国利民、利他主义含义的转化。利国、利民、利他的对象仅限于君主一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定义为与君主一人的关系。历史上对君主的忠诚是与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君主是国家的代表,效忠君主就是爱国。
老子
1,世界观
"道生一,一,二,三,三生万物."“事物是混合的,天生的。孤独!如果你不改变你的独立性,你可以成为世界之母。不知其名,强字为陶,强名为达。大名是死,死在远方,归在远方。道大,大,大,大。境内四大,唯独王楚一。人、地、天、天、道自然。”“没事,没事。”是的,万物之母。所以,往往什么都没有,想看它的奇景;经常,我想看。两者相同,只是名称不同,玄学相同。神秘而玄妙,万奇之门。”“世间万物生于有,生于无。”“是否有相互关系,难以互补,长短相比,高低相斜,音声相和,相随相生。"
2.价值观念
无为,道与德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组成。
老子说“无”,尝曰:“世间万物皆生而有之,万物皆生而无之。在宇宙尚未形成的时候,一切都不会存在,所以叫做“无”。“宇宙形成于天地之初,故称‘你’。万物源于有,有源于无。世间万物始于有,止于无。
老子说“道”,尝曰:“物杂,生而自然,孤而孤独,独立而不变,可为天下之母。不知其名,“道”字强于其名。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万物的根本,所以说“道生一,一,二,三,三生万物。”“道”先于天地万物而生,独立存在于万物之外,周而复始地运行,遍及天地万物,永不停息。老子也认为道不可触,不可描,故称“形无形,为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也可以勉强称之为“大”。所以说:“道可道,非凡道,名可名,非凡名。”无,世界之始;是的,万物之母。意思是道很神秘,很深奥,一般人很难理解和描述。如果道可以用文字描述,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宇宙万物形成时,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不是事物的本名,因为天地万物都源于道。人是自然之物,必须遵守自然规律。所以说:“人练地,地练天,天练道,道练自然。”道”赋予万物生命,使万物有自己的生命,所以我认为“道”是万物之祖。
老子说“德”,认为“德”是“道”的体现,“德”要从属于“道”,所以说:“孔德是宽容的,道是顺从的。道家强调人要做好事,是为了帮助自己修炼,避免犯错。
瘦肉
老子说“养柔”,尝曰:“天下最柔者,天下最强。“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是因为“道”具有弱者的特性,所以说:“弱者用道。老子用了“水”的比喻:“世间没有比水更弱的东西,不可能战胜胜者。还说:“弱不如强,软不如强。世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老子强调“强梁不死”,是为了教人谦虚谦卑,以退为进。如果人们这样做,他们可以保持理智,所以他们说,“知道他们的男性和保持他们的女性是明确的世界;对于这个世界,常德不会离开,它会回到宝宝身边。意思是人可以有野心,但不要逞强,战胜别人。他们应该保持软弱和谦虚的态度,保持他们简单的本性。老子之所以强调“养柔”,是因为他认为世间万物总有一天会衰落,除了道。所以说:“风不会在早晨结束,阵雨不会持续一整天。老子也认为世事难料,所以说:“福在不幸,祸在福中。“老子强调‘以柔克刚’,要求人要清明自守,不可强好胜,否则不会有好下场。
处于最后一名。
老子认为人要有“留守不辩”之心,他尝曰:“我有三宝,我持之,护之;一是善良,二是节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善良可以勇敢,节俭可以博大,敢为天下先,所以可以长盛不衰。只有善良、节俭、谦让的人,才有道德上的勇气,然后给予他人,得到尊重和支持,变得伟大。老子曾说:“圣人身先体后,存在于身外。不是因为它的无私才可以自私。人只要能放弃争取胜利的心,就知道“与其做自己,不如坚持下去。”如果你很犀利,你不可能保持很久。从此幸福,留不住。富而骄,咎由自取。“不要靠自己的聪明,而要采取以退为进的态度,从而达到‘夫独不争,天下不能与他争’的境界。"
欲望很少
老子说人要“少欲”,所以他说:“罪大于欲,祸大于不满,咎大于欲。所以,内容永远是足够的。如果人有“想要”和“不满足”之心,那么贪婪就是自足的。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聋,五味使人爽。沉溺于感官享乐,狗、马、食欲会迷惑人,损害身体的感官和灵性。所以老子要求人“无欲”“除欲”,所以他说:“是圣人走极端,奢泰。又曰:“善为士者,不武也。一个好的战士是不会生气的。善于克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在日常生活和与人交往中,要“简简单单,少一点自私,少一点欲望”,达到“知足不辱,知足不险,能长久”的境界。
3.政治观
什么也不做
“不要自作聪明,使人不争;昂贵而稀有的商品,使人民不偷窃;没有看到自己想要的,就不会迷茫。圣人法则:掏空你的心,强化你的胃,削弱你的意志,强化你的骨骼。若常使人无知无欲,知之不敢行,则死矣。”
“无为”不能理解为不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而道”。道家的“无为”就是清静、自制的意思,是道家以“道”修身的理想境界。如果你能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你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为下一个做好事。
“古之德,善士不动武,善战不上火,善战不争,善用仁尽。是不争的美德,是建立在用人实力上的。”“打仗有句话:“不敢冲锋陷阵,不敢客串,不敢后退。“意思是没有线,没有臂,没有无敌,没有兵。灾难!
4.认识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赢的人强,满足的人富,逼的人有野心。久不失位者,长命百岁。”“圣人无心,善者善,不善者善。我相信那些相信的人,我相信那些不相信的人。圣人在人间。为天下,浑其心。人重其耳目,圣人为子。”“知道了,上去吧;我不知道,我病了。是因为圣人不会生病。就是因为他们生病了,他们才不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