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游记》人物分析的思考
猪八戒:八戒懒惰,贪财好色,怕死,但温柔,单纯,有时豪迈;经常被怪物的美丽迷住,很难分清敌我。他听哥哥的话,忠于师傅,对唐僧取经有很大贡献。他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和同情的喜剧人物。
沙僧:沙僧保护唐僧西游记,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沙僧心地善良,忠厚老实,默默无闻。但同时他又太老实,缺乏主见。
唐僧形象一直是《西游记》传统故事中的第一主角。虽然他已经把师傅的位置让给了后来出来的孙悟空,但他仍然是学习团队名义上的“领导”。主题的传统力量让大家知道,从来没有一个孙行者取经的说法。孙悟空等人降魔的目的只有一个:保护唐僧不被西天打死。要完成取经的任务,必须假唐僧这个普通人之手。这个前提决定了唐僧在佛经队伍中的重要地位。第七十七回,悟空听说唐僧被老妖吃了,向灵山哭诉,乞求如来念诵“松箍咒”,回郭华山称王。没有唐僧,就没有取经的事业。自我救赎,金身证明,一切化为乌有。所以有人说唐僧是佛队的“指标”。唐僧在佛经队伍中的特殊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性格。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混迹于三个人脉深厚的妖仙之间,让这个形象远离了历史原型的束缚,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作者说他是我佛弟子,是第十次修行的好人,所以取经的重任自然落在他肩上。然而,他虽然转世成了金蝉,却成了一个没有任何神通的普通人,这无疑增加了他自我救赎的难度。灵山佛的前身,使他天性无知,痴迷取经大业;普通人的现实身份为他的性格增加了不少世俗化的成分。小说中的唐僧首先是一个美男子,或者用佛教的话来说,他天生一副好皮囊。其实,早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就有关于外貌的相关描述:法师身长七尺多,红白相间,双目稀疏,严厉而美丽。发音清晰,谈吐优雅明快,听者贪得无厌...这一点在百会版中无疑得到了强化。小说多次写他“仪表堂堂”,“一个中国的男人”。然而,他美丽的外表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反而成了他向西方学习的一大障碍。书中不止一次写到唐僧帅气的外表引起了很多异性的“觊觎”。很多女妖,甚至是土主,都想嫁给他(当然,除了痴情的女主,很多女妖也想趁机偷走他的鸳鸯真气,但不得不承认,他帅气的外表无疑增加了他的吸引力。如果换了猪八戒,就算他是练了一百年的孩子,可能也没人愿意惹他。)而唐僧本人对这个问题也变得格外敏感。白虎岭上“圣僧恨追孙悟空”。其实关键不仅仅在于八戒的恶意挑衅,而在于悟空的一段话。悟空杀死了被尸妖改造的女子,唐僧指责他误伤了她的性命。悟空接着说:“师父,我认得你。你一定被他的长相感动了。如果有,叫八戒砍些树,沙僧找些草,我做个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如果你和他做爱,我们都会分开,但这不是原因。何必再跋涉,得偿所愿!”唐僧的反应是“羞红了脸”。接下来,师徒之间的摩擦在所难免。就算尸魔不再用诡计,八戒不再诋毁,悟空被驱逐也只是时间问题。在西行的路上,唐僧不得不与自己最原始的欲望作斗争,因为他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美色的诱惑。经过“四圣试禅”、观音等变故,母女俩想坐山招夫。三藏的表现是“好是惊雷的孩子,雨中蛙,只顾赚钱,翻白眼。”一次在无底洞,他又对悟空发誓:“如果我失去了真阳,我就堕入轮回,撞上那座黑黢黢的山的背面,我就再也不翻身了!”试想一下,如果你真的什么都没想,又何必那么自命不凡呢?所以唐僧的表现只能说是心虚,气急。在去西方的路上,他一直没有摆脱这个问题。他对悟空的很多压制行为,一言以蔽之,都或多或少与他的微妙心思有关。在“色”字上,唐僧和八戒似乎平分秋色。表面上,八戒每次都比较主动,结果每次都大闹一场;而唐僧相对被动,无形中给了他隐藏真实心理的机会。所以他很怕悟空,怕他嘴一开,不说“猴头”“泼猴”就寸步不离,甚至给他念“乐教”的咒语。但对于经常喊话、放炮的猪八戒来说,他在很多方面都是保护性的。要么说他“心傻,不过是瞎了眼直了”,要么替他求情,“我不指望他再敢”,简直是恩爱。也许只有唐僧才能亲身体会八戒受欲之苦的痛苦,所以在他心中一直被引为同类。
唐僧的第二个特点是慈悲。换句话说,就是过度的怜悯,对好人的虐待,甚至“虐待”到人与怪物不分的地步。不经意间,给了各种怪物可乘之机。第十种做法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理解世界的能力,相反,是迂腐的。就连据说吃了能延年益寿四万七千年的人参果,也没能提高他的智商(武庄观吃了人参果,马上在白虎岭遇到了尸妖,结果被骗了)。西天路上的妖怪往往看到他的弱点,充分利用,用攻心战术来证明。骨头夫人已经变成了一个年轻的女人,一个老女人和一个老男人。悟空一眼就看出了破绽,唐僧还是懵懂无知,称赞道:“西方真是福地!那个老公走不了高速路,还念叨。”最后怪物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成功的分走了这群佛经,埋下了很大的隐患。(第27回)平顶山银角王变身受伤道士求救。"...今天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我要见师父。希望师父慈悲,救我一命。如果你得到了这个想法,你会很努力,你必须心存感激。”唐僧顿时动了恻隐之心:“先生,你我都是一命之人,我是和尚,你是道。虽然衣服不一样,但是修行的原理是一样的。我不救你,就不是和尚。”当即命悟空背他。结果银娇用三座大山压住悟空,轻松得手。(第三十三回)洪海儿,身在干山松溪,假装被强盗吊在树上,说了些甜言蜜语,“...我不知道自己修成了哪个世界,但这辈子一定要遇到我的老师和爸爸。如果你愿意放弃你的慈悲,救我一命回家,你就牺牲自己,回报你的老师。”唐僧一听,认清了真相,教八戒救人,给了妖怪可乘之机。(第四十一回)布莱克夫人松林地聪扮成落难的布衣求救,还说,”...我不知道我的祖先在哪个世界积累了美德,但我今天在这里遇到了我的老师和父亲。慈悲为怀,救救我一命,九泉之下绝不忘恩负义!”悟空强行将唐僧带离危险地带,那怪却说:“师父,你把活人的性命都搁置了,何苦拜佛?”顿时让唐僧掉转马头。其实只要对比一下这几个妖怪的文字,就会发现他们一模一样,惊人的相似。当然,这不是作者语言不通,也不是怪物笨拙。只能理解为唐僧的一个脑子问题。几乎每一次,他的慈悲都给自己乃至佛经群体带来了灾难,但他乐此不疲。也许这只能从一个佛教徒的心理积淀中找到答案:那种“扫地可能伤蚂蚁命,爱惜飞蛾面纱灯”的心理模式总是蒙蔽了他的灵性,以至于有时候他的言行就像白痴一样。有一次在狮子驼铃,鬼王耍了个花招,假设轿子送他过山。他实际上“向恶魔致敬,说:‘我的弟子将向东方学习,向长安党宣扬好结果。’也许在他看来,这是佛教宽恕的胜利。可惜接下来的事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妖魔突然翻脸大打出手,轿子里的客人一下子成了笼中之囚(当然是蒸笼)。即便如此,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哲学:“行善千日,不足为虑;一日行恶,多有恶。”这样一来,他就难免经常和无恶不作的悟空发生冲突。
唐僧的第三个特点是懦弱,而且不是一般的懦弱。可以称之为懦弱。穿过黄凤玲,一只老虎出现在马的前面。”三藏吓得坐不住马鞍,从白马上摔了下来。靠在路边真的很分散注意力。”博悦腔见了黄袍怪,“吓得向后打了一个趔趄,浑身酥麻,两腿发软”。在隐雾山前,我只看到巍然屹立的山峰和飞出的云朵,于是我“渐渐感到恐惧、麻木和不安。”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如果唐僧是这样一个满身缺点的人,让悟空把他打死,或者至少让妖精把他嚼碎,那就不雅了。不救他不是简单多了吗?毕竟唐僧骨子里还是真和尚,难能可贵。唐僧身上的这些缺点并没有让角色褪色,反而让形象获得了真实的质感,增加了可信度,更加感人。首先,唐嫣在生理上是一个绝对正常的人。面对无数美的诱惑,他能够向柳下惠学习,保持诚实的生活并不容易。莫家的“粉不自胜”;“眉如玉羽,肌如羊脂”;“温香软玉”和“无边春光”的蝎精;半个观音,“粉如银盆,唇如樱桃滑”;绿姿补玉,红脸补胭脂的杏花仙们纷纷向他抛媚眼。他动摇,他犹豫,甚至心里有些不可告人的想法。其实可以理解的是,他最终能保持童贞,抱着取经的信念,走上灵山,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至于他打压悟空的政策,从一个长者维护自我尊严的角度来看,不难接受;保卫八戒将有助于增加佛教团体的凝聚力。你不能怪他对怪物好。因为他面对的妖怪都是迂回的,所以都实施了针对性的攻击战术:银角王变成了受伤的道士,用唐僧的话说就是“修行人”;红孩儿已经成了幼童;狄勇夫人成了弱女子;白的三变也是老弱。可以说,他们赌的是唐僧的慈悲,用的是唐僧的慈悲。如果唐僧视而不见,那就不正常了,然后我们就会怀疑他西天取经的真正目的。用小妖精的话来说,“不救活人的命,我们能怎么办?”只有无条件地、冒险地去拯救“弱者”才是真正的唐僧。一方面说明他富有同情心,不失作为家人的本色;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是凡人,不辨真伪;同时也给了悟空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无论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还是从剧情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看,唐僧都离不开这些缺点。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唐僧人格的主旋律是积极向上的,值得肯定。虽然他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责骂甚至折磨悟空,但他在吃了大亏后依然能吸取教训,还会变相地对悟空说:“你是个好徒弟!”失去了你!“对于猪八戒,他不再维护他的思想,甚至骂他。在金平之家,八戒因为贪婪而拒绝上路。唐僧一反常态,连骂他,“坏夯货!不要胡说八道!早起,你再硬来,我就教悟空用金箍棒打你!”猪八戒一时接受不了,喃喃自语道:“师父这次变了。他一直爱我,爱我,想我,护着我,但在我想打架的时候,他又劝我。“今天怎么能发狠教书打仗?”你看唐僧被西天所有妖魔蒸、煮、绑、吊,能忠能奸能愚。多么可喜的进步啊!一般来说,拜佛求经的目标在于唐僧的死。车池国悟空斗妖道,油锅洗澡装死。国王下令杀死唐僧,唐僧传来的信息真的很感人:
为了便于理解,
死了之后,还是怀念佛。
万里的灵魂必须等待,
鬼魂在雷音。
真正做到最好,然后死去。这才是真正的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