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关注老子?

他们是唐玄宗的李隆基、宋徽宗的赵霁、明太祖的朱元璋和清世祖的爱新觉罗·福临。

据史书记载,八帝注释《道德经》。其中《四皇笔记》已失传,无法考证。注释作品四帝传世。

1.唐玄宗李隆基是第一个注释《道德经》的皇帝。

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九个皇帝。他在位45年,对老子和道家的推崇达到了顶峰。735年和755年,唐玄宗两次注释《道德经》。他第一次用河上的公书《老子》来注解。二十年后,他对这本书不满,用王弼的书重新注释。唐玄宗为了使《道德经真经》的御注长期为世人所知,曾向世人宣旨,说注疏的目的是“关心身体,关心国家”,意思是《道德经》是修身养性,治国必不可少的。这张字条被刻在了全国各地的石头上,河南陆毅的太清宫、河北义县、邢台、江苏镇江焦山、陕西周至县等地至今仍有唐玄宗时代留下的《道德经》碑。唐玄宗是一位清静的皇帝,他以道治国。他在位四十余年,极大地发展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不朽的“开元史圣”。

2宋徽宗的道德真理。

郑和元年(1118)八月,宋徽宗颁布法令,在全世界出版他的《释德真经》。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来看,宋徽宗对《道德经》的解读有很多微妙之处。宋徽宗在《道藏》的开头写了一段云:“凡道者,人皆* * *。德,心自得。道,永恒无害。美德,一个性别的持久性”;《德经》开篇就说:“道无方体,德有所失。合道则无德之名,异德则有德之名。”可谓句句精彩,见解精妙。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在位25年,享年54岁。所谓“道君皇帝,祖师”,虽然一生崇道,并没有像唐玄宗那样以道治国,为国家带来繁荣,但却是绘画、书法、茶道等诸多领域的大师。也许这位“才子皇帝”把从《道德经》中得到的所有灵感都用在了他的清凉情爱艺术上,宋徽宗在位时,把画师提升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位置,并成立了翰林书画院,在科举考试中把绘画作为晋升的考试方式,激发了许多以诗歌为题材的小说创作故事。宋徽宗独创的薄金书法,优美、典雅、犀利,举世无双,至今无人能超越。宋徽宗还擅长茶艺,著有《大观茶经》,是历代茶人推崇的中国茶学经典之一。

3明太祖朱元璋的道德真理。

在他当皇帝的第六年,他亲自注意到《道德经》在全世界颁布。明朝开国皇帝从小饶牛,想吃一顿饭,做和尚。他是一个谦逊的君主,但他对《道德经》有许多独特的理解。他说,“还有一段路要走。心即路,路即心。能坚持下来就是非凡。”他把《道德经》称为“万物之根,万王之主,臣民之宝,而非仙丹之术”。意味着《道德经》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根源,是统治者最好的老师,也是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把《道德经》的地位和意义尊重到了相当的高度。明太祖即位之初,免税、减支、兴教、反腐等政策的形成,都与他热爱研究《道德经》有关,这一点在他的御注中有所提及。但朱元璋并没有坚持以道治国到底。后来颁布法令,废除官民诵读《道德经》、《易经》,尊朱为祖,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以“三纲五常”为官方文化的儒学。朱元璋懂义,懂道,但与征服世界、保天下的时代相反,朱元璋不能让老子的平等、博爱、民主、人道、人权等民本思想在臣民中传播。我们不知道朱元璋废除道学、易学的深层原因是不是怕培养出刘伯温这样的人才,危害明朝国家。

清朝的始祖爱新觉罗·福临撰写了《道德经》的皇家注释。

世祖清是清朝的第三个皇帝,也是清朝第一个定都北京的皇帝。6岁皇帝即位,14岁专制,年仅23岁的皇帝根深蒂固,聪慧过人,从治国安邦到诗词书法,成就卓著,对《道德经》这本书也有非常精准的注解。13年,清始祖顺治完成了《御注》一书,并为其作序,一方面说明了自己御注的理由,另一方面也对老子“以心治国之道”大加赞赏。他在《皇德序》中说:“老子之书,非虚无灭论,战术数之谈,为笔记,亦用于日常生活及治国之道,或不异也。”顺治皇帝即位后,在母亲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运用老子的民本思想,发展农业生产,减少苛捐杂税,整顿吏治,提倡节约,开阔眼界,广纳贤才,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清朝开创了盛世,为康干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史书记载,撰写《道德经》及其注释的其他四位皇帝是:

梁武帝的《老子舒舒》和《老子怡舒舒提纲》;

梁健文帝的《老子义》和《老子私记》;

梁元帝《老子》讲疏;

魏孝文《老子注》、《老子易数》等。

非常遗憾的是,原始笔记早已丢失。

两千多年来,老子的大道论作为治国安邦的经典思想,对历代帝王影响很大,从四大御注中可见一斑。注老子的四帝有中兴之主、开国之君、创业之帝、艺术大师,他们对老子的运用决定了王朝的成败和个人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