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防病治病养生理念中的“顺应自然”

文/张丽萍健康是一种理想状态,更是一种理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离自然越来越远。大概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人和万物原本都属于自然,现在发生了逆转,因为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渐获得了主动权,自然成为了人想要改造甚至支配的自然。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增强了,对自然的顺应减少了。医学领域也是如此。从神的古代医学模式到自然哲学的古代医学模式,当时的医学无论是对神秘自然力量的敬畏,还是对自然规律的遵从,都与自然息息相关。然而,现代生物医学模式和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在还原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见“自然”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自然属性可以归结为生物和动物属性,再归结为物理和化学属性。用理化研究的路径和方法论,不能得出这是唯一的路径和唯一的方案。况且,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张大庆说:“毕竟人的生命和疾病不是一个洋葱,只能用刀子削。从古代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中走出来的中医,已经深入到了人类自然属性的道路上,而这恰恰是现代医学无法企及的,至少目前是这样。以整体思维和宽广的视野看待“自我”,现代科学以还原分解的方式研究人类生命的本质和功能特征,已经从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发展到基因的层面,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它不是认识人的唯一途径。当我们把目光从人体内部转向外部,就会发现,人是不可破碎的,人不仅仅可以是人体,也不仅仅是生物,而是一个与天地自然相通的自然人。人由自然而生,是自然的产物。人来自自然,生活在自然时间的溪流中,从自然中了解人也应该是必不可少的路径。如何借助自然之气帮助人体的“生命之气”,是养生防病治病的一大方法,但充满各种“科研思想”的现代人却不这么认为。先说养生。我们的祖先一直提倡身心修养,尤其注重精、气、神的调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路径就是“与时俱进”,包括心态的调整、日常生活的调整、行为的调整、饮食的调整等等。但是,现代人并不关注这些。比如饮食上,各种蔬菜水果蔬菜四季都有,季节也逐渐模糊。人们不再关注季节,而是谈论营养物质——把一个完整的食物打碎,把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纤维素等营养物质分离出来,与我们的身体对话。松田的《我们只是不需要蛋白质》中说:“在我们吃的东西从食物变成了营养素之后,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该吃什么’这个基本问题上就失去了话语权。“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我们的身体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大自然都有提示。再比如睡眠时间的问题。按照科学理论,大概是6-8个小时,是以能够缓解疲劳,进行一天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为前提的。中医没有固定的时间标准,告诉人们要遵循四季阳气的消长,即春夏卧早起,秋卧早起,冬卧早起,这是一个基本的套路。更像是运动,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认为,人体的代谢率和体内激素的活性在下午到晚上处于最佳状态,此时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身体的适应性和神经的敏感性都是最佳的,晚上是运动的好时机;中医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认为早晨正是人兴的时候,而西方的阳气已经很弱了,人要克制自己抵御邪气,更不要说扰乱筋骨消耗阳气了。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能简单的谈对错,孰优孰劣。举这些例子,只是想回忆一下人们逐渐失去的亲近自然的本能。再说说疾病吧。疾病有很多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疾病名称有上万种,而且新的疾病还在不断被发现或发生。虽然人体的疾病千奇百怪,千变万化,但在中医看来,并不存在八纲、脏腑、卫气养血、三焦、六经、经络、五运、六气等证候。另一方面,从发病与天气的关系来看,疾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天气有关,一类与天气无关。前者是一种适合“因时而变”的病。临床上,医生在遇到此类疾病时,如果能敏感地把握“时”与“病”的关系,往往能更准确地辨证,在疗效上也能事半功倍。作为一个医生,虽然不必说“不知岁月的增加,不知气的盛衰,不知虚实的作用”,但不难发现,凡是能称得上大医的医生,都善于把握人体康复的时机。同理,凡是善于养生的人,也都懂得“与时俱进”,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在世的时候,特别爱讲“养生之道”,曾经精辟地总结出“中医养生之道”:循养生之道,助养生之气,用养生之器,以养生之道。”遵循生活之道”是中医养生的理念,是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理念。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