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在推进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结合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做法?

“五绿”:

第一,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着力发展生态利用、循环高效、低碳清洁、环境治理的“四型”产业。目前,该省绿色经济中“四类”产业占GDP的比重已提高到37%。

二是因地制宜建设绿色家园。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5个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30%的县(区、市)完成县级乡村建设规划,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创建“四农美丽乡村”省级示范点157个,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省级示范点192个。

三是继续构筑绿色壁垒。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工程,完成退耕还林607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2708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5406平方公里。

大力实施六盘水市水城河环境污染源治理等十大污染源专项行动和磷化工、火电等十大行业治污减排综合排放标准,启动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实施草海综合治理五大工程,全区全面禁止网箱养鱼;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3478件群众投诉全部办结。

第四,与时俱进,完善绿色体系。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等国家试点,全面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取消重点生态功能区10县GDP考核,加强环境保护,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

五是长期培育绿色文化。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连续举办十年,每年的6月18被定为“贵州生态日”。举办了“保护母亲河巡河”“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动,为高校、小学和党政领导干部编写了生态文明书籍,生态县、生态村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开展。

“五个结合”:

第一,大生态和大扶贫相结合。实施十大生态扶贫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带动全省30多万贫困户、1多万贫困人口增收。近期正在开展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试点,探索“互联网加生态建设+精准扶贫”的扶贫新模式。

二是大生态和大数据的结合。在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同时,运用大数据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环境大数据监测全覆盖。2016以来,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获批建设,苹果中国云服务、华为数据中心、腾讯数据中心等项目落地贵州。

三是大生态和大旅游的结合。2017年,贵州成为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7%和41%。范静成功申遗,贵州有4处世界自然遗产,居全国首位,多彩贵州风靡全球。

第四是大生态和大健康的结合。提倡绿色与健康相得益彰。2017年,大健康医药产业重点项目总投资780亿元,中药材总种植面积达到650万亩,工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

五是大生态和大开放相结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五大关系”,以* * *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

与云南、四川共同建立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与重庆、四川、云南共同建立长江上游四省市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公共服务共享和长江上游省际协商机制。与重庆在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等领域建立务实合作机制。

扩展数据

根据中国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贵州要围绕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生态扶贫、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五个示范区”战略定位,开展绿色屏障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生态扶贫、生态文明大数据、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文明法治、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

两年多来,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贵州基本建立了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相对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是探索有利于守住生态底线的制度。大力推进“多规合一”试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统一登记,率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探索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等工作。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257万亩,构建省市县三级“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实现所有江河湖泊水库全覆盖。在全国率先淘汰网箱养鱼。

二是培育激发绿色新动能的体系。掀起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大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促进农村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建立培育和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政策机制,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改革矿业权出让收入由征收制改为征收制,实现排污权有偿交易6543.8+0.53亿元。

贵安新区获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生态文明大数据共享应用平台基本建成。开展绿色经济统计试点项目。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

三是建立大生态、大扶贫深度融合体系。探索建立易地扶贫搬迁“贵州模式”,开展土地复垦或生态修复。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扶贫专项政策,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促进“大生态”与“大扶贫”融合互促。

四是出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地方性生态环境法律制度和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制度。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颁布实施30多部配套法规。率先设立环境保护法庭,建立与公检法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门机构,率先探索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全省环境资源司法机构108个,实现全覆盖。

五是建立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第十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会议、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相继成功举办,建立了由前中外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组成的国际磋商会议,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和瑞士等发达国家建立了务实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