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孝顺?

一、孝的定义:赡养父母长辈的准则叫“孝”。孝是中华民族两个基本的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是忠诚。千百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分人和动物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不是圣人提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二、孝的内容:孝的内容主要包括:1,养亲敬亲;2.顺亲,谏亲;3.传宗接代;4.丧亲和向亲属献祭;5.做贡献给父母看。

1.育儿与孝敬父母:(1)育儿就是照顾好父母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是子女对父母最基本的义务,是基于人的感恩观念。每个人都是父母生的,也是因为父母的细心呵护而长大的。这种生命创造和维持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感恩之心,即在父母年老后,应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之责。(2)传统的孝道观念,不仅要求子女尽赡养父母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子女对父母有一颗慈爱的心。孔子特别注重“敬亲”,把能不能爱父母看作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谓之能养。至于狗和马,都可以养;不敬,有何不可?”在传统的孝道观念中,敬亲是比养亲更高层次的孝道。

2.亲从亲谏:(1)亲从就是听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愿行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准。不仅在态度上对父母长辈表现出善意,在行为上也表现出礼貌。更何况要服从父母长辈的意志,所以经常看到孝顺一起用。《论语·学而》云:“父在,观其志;父亲没有,观察他的行动。三年不改父之道,是孝。”(2)劝诫父母是在父母犯错时委婉地提出建议,让父母改正错误,这也是孝道的一个内容。当父母和长辈有过错时,孩子应该温和地提出抗议。《论语·立人》说:“给父母出主意”,就是委婉地出主意。孟子·高姿·夏说:“如果你无怨无悔地吻得太多,你就越是稀疏...越疏越不孝。”也就是说,对于父母违背道德的过错和行为,子女不去抱怨,不去规劝,甚至盲目顺从,都是不孝。

3.传宗接代:传统的封建孝道观念认为,人结婚后一定要有孩子,有了儿孙才能稳定延续家族乃至整个宗族,让祖先得以祭祀。没有完成这个重任,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也是对祖先最大的不敬。《孝经·三志篇》也说:“父母生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即使父母骄奢淫逸,也不会有后代继续留在家里,让父母不满意。在古代,孝顺的儿子会感到无限的遗憾,为父母感到羞耻。可见传宗接代的观念在古代是一种报答和安慰父母的方式和情结。

4.丧亲祭亲:孝的基本含义是“向父母行善”,包括“生之物”和“死之物”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延伸,表达了子孙对已故长辈的尊敬和向往。“物死”是传统孝道观念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庸》说:“物死如物生,物亡如物存,孝为至”。意思是为死人服务就像为活人服务,为死人服务就像为活人服务。这是孝顺的最高表现。《孟子·滕文公论》说:“养生不足以成大事,而死可以成大事。”《祭礼》说:“可养,难敬;尊重也可能是尴尬;安可能也不好意思。”从上面可以看出,传统的孝道观念非常重视“死”。

“死”就是古人所说的丧亲之痛。曾子把丧亲之孝概括为“慎终追远”。谨小慎微是父母去世的丧葬行为,追求远近是父母去世后的仪式礼仪。可见子女表达孝心的形式是丧葬祭祀,意思是父母或长辈去世后要举行葬礼和祭祀。

5.立功立业,显父母(1)立功:诸德孝为先。所以,几乎所有关于站街的事都被视为孝顺。要想活下来,首先要活下来,也就是保住自己的身体。《祭礼》说:“身死之人,其父母之遗骨,敢不敬乎?”《孝经》说:“身皮损,父母不敢损,孝始。”意思是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留下的。如果一个人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就相当于损害了父母的遗骨,这就是不孝。(2)立功:传统的孝道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还要求子女在立身的基础上立德、立言、立功。《孝经》上说:“后世为自己留名以示父母,孝至终。”子女寒窗苦读,入仕途,争功名,是为了继承父业,善于描写,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中庸》说:“孝者善继他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为了保持家风的淳朴,维护家族的兴旺,为父母和家庭赢得荣誉,延长父母、家庭和家族的寿命。子女在家庭伦理范围内,是传统孝道的最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