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对保健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中西保健方式差异分析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中国传统的日常保健和养生方法正逐渐被国人重新采用。用现代生命科学的知识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以及与西方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以便不同的个体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中国的传统哲学,无论儒释道,都非常重视修身养性。东方哲学崇尚简单,体现在饮食和日常行为规范上。这种观念和西方很不一样。先说饮食。佛教提倡素食,这是最极端的。儒家和道家也提倡日常简朴,远离奢侈浪费。素食本身就是一种低蛋白、低脂肪、低能量、高纤维的饮食,与现在西方的饮食习惯正好相反。西方人吃高能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如肉和牛奶。从这一点推断到极致,东方人更像素食者,西方人更像食肉者。一般来说,素食含纤维较多,不易消化,所含能量也较低,所以素食动物肠道较长,以保证营养摄入充足;而肉类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保证了足够的能量,所以食肉动物肠短就能获得足够的营养。饮食的不同显然会影响动物的行为。素食动物摄取低能量食物,营养吸收慢、时间长,各种肌肉运动也相应适中,所以爆发力通常较弱,但耐力较强;而食肉动物爆发力强,但耐力弱,因为它们的食物可以长时间提供能量。体现在中国人和西方人身上,西方人强壮有力,但擅长长跑的通常是东方人。饮食习惯和思维方式影响行为。东方人喜欢温和、优雅、低对抗、技术性的运动,而西方人通常喜欢粗暴、暴力、力量对抗的运动。这个特点也体现在养生方式上。东方人流行的太极拳、打坐,都是低能量的健身方式。西方人喜欢球类运动和长跑,这些都是能量密集型运动。无论是低能量运动还是高能量运动,我认为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全身的血液循环,包括微循环,通畅。东方的说法是经络畅通,西方的解释我不太清楚,可能包括身体机能的改善,免疫力的增强。中医说痛无道理,通则不痛。我觉得这最能说明运动的保健功能。中国和西方采用的方式是同一个目标,只是成本不同。高能量的剧烈运动可以使身体血液循环顺畅,但事后往往会感到疲劳。太极拳,低能耗,冥想放松的方式,让血液以相对静止的方式流遍全身,事后一般会感到精力充沛,神清气爽。在这一点上,我个人主张东方的修炼方法。用低能耗达到同样的目的,首先对个人来说是更划算的方式。低能耗意味着细胞的代谢速度慢,意味着在有限分裂次数的限制下,单个细胞的寿命更长,因此细胞组成的整个个体的寿命更长。这种现象最好的例子就是行动缓慢的海龟寿命很长。在东方修行的佛教高僧,基本不依赖现代医疗手段,寿命非常长。目前东方人的平均寿命低于西方人。个人认为这是医疗和生活水平的差异造成的,与修行的方式无关。东方做法对周围环境破坏小,环保,能耗低。这对物种和个体都是相当有益的。人类的高能耗给地球造成了太大的负担。如果控制不当,地球整个生物圈平衡都会被破坏,对人类的直接打击可能比其他物种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