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怎么种
一、栽培配方
1,棉籽壳麦麸配方:棉籽壳82%,麦麸15%,尿素1%,石膏粉1%,过磷酸钙1%,料水比1.2 ~ 65438+。
2.棉籽壳玉米粉配方:棉籽壳82%,麦麸11%,玉米芯4%,磷肥1%,石膏粉2%,料水比1.2 ~ 1.3。
3.棉籽壳酒糟配方:棉籽壳40%,酒糟38%,米糠20%,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 1.2 ~ 1.3。
4.玉米芯麦麸配方:玉米芯86%,麦麸11%,石膏粉2%,磷肥1%,料水比1: 1.2 ~ 1.3。
5.木屑棉籽壳配方:木屑42%,棉籽壳42%,麦麸14%,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 1.2 ~ 1.3。
6.玉米芯豆饼粉配方:玉米芯88%,豆饼粉10%,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 1.2 ~ 1.3。
7.木屑麦麸配方:木屑78%,麦麸20%,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1.2。
二、培养方法
由于猴头菇的生长发育需要严格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其栽培场地有限。猴头菇在我国北方应采用塑料大棚栽培,菇农冬季也可利用蔬菜大棚、仓库、山洞、室内等场所。搭建塑料大棚,要选择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环境干净的地方。温室规格:东西长20-25m(根据栽培规模确定),南北宽8m,北墙高2.8m,南墙高1.6m..墙体要厚以保温,南墙每隔3米设窗以通风。在棚内地面下挖0.5米,用不滴水薄膜覆盖屋顶保温,栽培猴头菇。
1.在瓶栽中,猴头菇一般在750 ml的菌种瓶中栽培,料重210g。出菇时瓶口朝上或瓶身水平。
2.在袋栽中,猴头菇一般栽培在13cm× 27cm× 0.047cm、17cm× 0.047cm和17cm× 40cm× 0.047cm的聚丙烯袋中..猴头菇袋栽是河北省猴头菇栽培的一大技术特色。袋栽猴头菇产量高,品质好,贮藏期长。
第三,栽培管理
(1)配料
根据配方要求选择材料和配料。
1.晒干:在配制培养基之前,所用的所有主料都要晒干3 ~ 5天。达到杀菌的目的。
2.预湿:有些原料如碎玉米芯吸水很慢,要用尼龙编织袋装起来,压入池中,浸泡后再用。此项工作应在闷桩前4 ~ 5小时进行。
3.混合:加入辅料(麦麸、石膏粉、磷肥、玉米粉、蔗糖等。)之前混合在棉籽壳配方中。该方法是将麦麸、玉米粉、石膏粉、磷肥(粉碎过筛)、豆饼粉等干辅料搅拌均匀,撒在主料堆上;然后将蔗糖溶于少量水中,撒在主料堆上,再仔细搅拌。可以用搅拌机搅拌,也可以用铲子和耙子手动搅拌。搅拌均匀堆放,并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止水分流失。搅拌速度要快,最好在早晨温度低的时候,防止培养料变酸。培养料准备好后,要立即检测含水量,用手抓一把料,滴一两滴水即可。预先预湿的原料,控水后加入辅料,搅拌均匀,堆放,检测含水量。方法同上。
(2)装袋
打开塑料袋口,用手将材料塞入袋中。充电1/3时,提起袋料,在地上轻轻摇晃,用手向下压,使其密实。然后,重新装弹,摇一摇,再按。袋满后,在袋口打孔数下补齐缺料,使袋料紧密无空隙。在袋口留6 cm,或者在袋口加一个领子塞住棉塞。13cm× 27cm,17cm× 37cm的袋子一端开口,17cm× 40cm的袋子两端开口。培养量较大时,一般采用机械装袋,缩短装袋时间,缩短从混合到灭菌的时间,有效防止培养料酸败。
(3)消毒
该袋可以用高压锅或普通压力锅灭菌。其使用方法之前已经介绍过了,这里着重强调一下大气灭菌的注意事项。
1.及时装袋入烘箱后,应立即将物料装袋入灭菌烘箱,并快速加热开始灭菌。防止微生物繁殖分解物质,导致酸败。尤其是在炎热的季节,更要注意这一点。
2.合理的堆码袋应成排堆码,自下而上排出。排与排之间、袋与袋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隙,这样蒸汽流动才能从下到上顺畅,防止局部“死角”造成灭菌不彻底。3、控制好温度后立即入袋猛攻。SAIC之后,注意放气,排出冷空气。排风结束后,应尽快将厨房温度升至100℃,持续12 ~ 14小时,不停火,不加冷水。然后埋火炖24小时。灭菌过程中,温度不可忽高忽低,注意锅内水位,以免烧干锅。
(4)接种
无菌接种是猴头菇栽培生产中最关键、技术性最强的工作,可在接种室或接种箱中进行。接种室的操作程序如下:
1.将灭菌袋送至接种室,用科美灵杀菌剂喷雾消毒。菌袋温度降至室温后才能进行接种。
2.进入接种室前,工作人员要洗手,换上消毒的白大褂和帽子,穿上拖鞋,将菌种带入接种室。
3.接种前,工作人员要用70% ~ 75%酒精棉球消毒手和菌种瓶外壁,点燃酒精灯,用火焰消毒接种工具,打开酒精灯火焰上方的菌种瓶,去除老菌丝。打开接种袋的袋口,用接种工具迅速将菌种接种到袋口,然后密封。每瓶菌种可连接30 ~ 35袋。
(5)真菌生长管理即菌丝体培养。菌袋进入培养室后,在适宜的条件下,25天左右菌丝即可长满。为了顺利完成产卵,为高产优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菌袋的堆放根据自然温度,确定菌袋进入培养室后的堆放方法。温度高的时候一般单层横放在架子上,袋子之间要有空隙。如果菌袋较多,也宜双层排出。温度低时,可分两层或多层排出。一定要根据气温的变化灵活掌握。
2.调整室温1 ~ 4天,室温应调整到24℃ ~ 26℃,使接种的菌种在最适宜的环境下尽快进食定殖,产生优势,减少杂菌污染。从第五天开始,随着菌丝的生长,袋内温度升高,比室温高2℃左右。所以室温要调到24℃以下。第十六天以后,代谢旺盛期,室温应控制在20℃ ~ 23℃。
3.控制真菌生长期(8-9月)的湿度。菌丝是在没有外界供水的情况下,由基质中的水分产生的,所以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可以达到60%。雨天湿度大的时候,要开窗通风。但木耳要避光保存,晚上要通风。室内空气湿度大时,往往使棉塞潮湿,导致杂菌滋生。
4、检查包(瓶)袋进入培养室后3 ~ 4天,一般不应翻动。7天后,检查菌丝体生长和杂菌污染。一旦发现被杂菌污染的袋子,应立即取出,焚烧或深埋,以防感染。(6)经过20多天的真菌培养,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即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猴头菇的生长发育开始。这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猴头菇菇棚常用菇棚开口,有室内和塑料棚两种。实践证明,塑料大棚比室内菇房生态条件好,长势快,菇体壮,还能避免畸形菇。菇棚内两端开口的菇袋立体堆码高度为8 ~ 12层。注意,为了防止菇袋发热,每隔两层菇袋放一层竹竿,起到固定菇袋的作用。细菌袋有一个颈圈。拔出棉塞,或松开袋口,换上直径4 ~ 5厘米的衣领。一个打开的菇袋进入菇棚,堆高8 ~ 12层,然后打开。三维头对头放菌瓶8 ~ 12层高,瓶塞打开。增加通风,促进原基生长。
2.调节温度。菇袋进入菇棚后,温度要调到14℃ ~ 20℃。在适宜温度的刺激下,原基迅速形成,从原基形成到收获需要10 ~ 12天。菇棚内温度低于65438±02℃,不容易形成原基,形成的猴头菇容易变红。当温度超过23℃时,子实体生长发育也缓慢,柄生长,菇体形成菜花状畸形。当温度超过25℃时,子实体会萎缩死亡。因此,猴头菇栽培成功的关键是将菇棚内的温度调节到14℃ ~ 20℃。
3.保持蘑菇棚的湿度。菇袋进入菇棚后,要对菇棚的空间和地面进行喷水,使菇棚的相对湿度达到85% ~ 90%,保持菇袋的料面湿润,保证原基的形成,保证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如果菇棚内湿度低于70%,原基不易形成,分化的原基会停止生长。如果菇棚内湿度高于95%,通风不良,会造成杂菌生长,子实体腐烂。
4.通风当菇袋进入菇棚时,要注意菇棚的通风,保持菇棚内空气新鲜。通风少的时候会出现畸形蘑菇。要注意通风与保湿的关系,通风前要喷水,保证菇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85% ~ 90%,保持空气新鲜,以利于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5.保持一定的照度。在子实体形成、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200 ~ 400勒克斯的光照。如果菇棚内光照过强,菇体黄色质量会下降,影响价格。光线太弱,无法形成原基或畸形蘑菇。
6.采收猴头菇出菇是通过以上管理调整来保证最佳条件。一般从原基形成到采收需要65,438+00 ~ 65,438+02天。猴头菇子实体成熟:猴头菇子实体白色,表面有刺,应在孢子喷出前及时采收。适时采收产量最高,品质最好。采收太晚,刺太长,孢子大量分布,子实体变得疏松、发黄、发苦,品质和食用价值降低。
7.补水保湿第一次蘑菇收获后,清理材料表面残留的蘑菇和碎片。停止喷水3 ~ 4天,注意通风,使菌丝得到足够的新鲜空气,然后补水。注意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方面的管理,可以出三四个蘑菇,生物学效率80% ~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