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灿烂中州文化历史名人中州科技

中州文化灿烂中州文化历史名人中州科技

中州的科技也很发达,以东汉为例。东汉末年,宦官蔡伦在京都洛阳总结前人经验,发明造纸术,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再比如东汉的张衡和张仲景,他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医学家。

(1)大天文学家张衡和他的家乡南阳。张衡,平子人,东汉南阳县(今河南南阳县)Xi人。张衡出生在南阳的一个贵族家庭。祖父张堪是蜀郡太守。张衡从十几岁开始就显示出聪明的天赋。年轻的时候,他去了京城洛阳,进了国子监。虽然他高人一等,但他沉着冷静。

张衡特别喜欢天文、历法、算术等等。东汉皇帝安听说张衡擅长算术,就派车把张衡接到京城,任命他为大夫,升为太史令。在此期间,张衡认真研究历法和天象,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靠水力转动的浑天仪,撰写了《算纲论》、《通过网络算》等数学著作。杨嘉元年(132),张衡还发明了侯丰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震仪是由优质铜制成的,直径为8英尺。它被覆盖和凸起,看起来像一个葡萄酒雕像。器面铸有篆、山、龟、鸟、兽的形状。表上有八条龙,龙头向四面八方。龙口捧着一颗铜丸,下面有一只蛤蟆,准备服下。各种机关尊,机关连龙口。如果任何一个地方发生地震,面对地震的龙就会吐出铜丸,落入蛤蟆口中,震动越来越大,向人们报告地震的方向。虽然一龙发动了引擎,但其他七龙都不动。有一次,京城的学者怪朝西的龙发机不动。几天后,邮递员来报告陇西发生了地震,“人人惊叹其奇。”从那时起,历史学家就观察地震仪记录地震。

张衡还绘制了中国第一张比较完整的星图,制造了指南车、自动记忆磁鼓车等,为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张衡还是一位文学家和画家,他的作品《二井赋》、《四轩赋》、《杜南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纪念张衡,世界科学组织曾以他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环形山和宇宙中的行星。

河南南阳县夏村是张衡的故乡,有“平子旧址”和张衡纪念馆。张衡墓在南阳县小石桥村。墓室高八米,周长79米,四周是八角形的花墙。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埋葬在这里。

(2)张仲景和他的家乡南阳。张仲景,东汉南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从十几岁开始,他就异常聪明,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曾师从同县名医张伯祖。东汉灵帝时,张仲景曾“举孝为长沙知府”,但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廷昏庸,官场黑暗,民不聊生。随着伤寒在民间的流行,死了很多人,于是他放弃了官职,退隐学医。张仲景广泛收集方剂,总结前代经验,在民间行医。著有《伤寒论》十六卷(晋代名医王叔和改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个版本),总结了中医诊断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大类,以及汗、吐、泻、温、道、和等治疗方法。

张仲景总结的诊疗方法成为后世中医行医的准则,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张仲景被后世中医称为“医圣”。

张仲景去世后不久,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医圣祠”,纪念这位为人类健康和中医做出巨大贡献的医学家。“医圣祠”是南阳市东郊温良河畔一座古朴的墓地,分为两部分。进大门后,两侧各有一座塔形亭子,高13米,饰有朱雀画。大门内侧有石屏门,正面刻有张仲景小传,背面刻有《伤寒论序》。院子里的画廊里镶嵌着一组石雕张仲景生平的画作,以及117幅中国古代名医的石像。

碑廊后面是长沙府医圣张仲景先生的墓。仲景墓方圆长33米。上面有飞檐流角的墓亭,后面有殿、正殿、东西殿。正殿里有一尊张仲景的雕像。寺内收藏有原版木刻版《伤寒论》及有关张仲景医学史的一万余卷,由张仲景第四十六代孙张绍祖于清朝同治年间收藏。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伟大的中医。他首先用各种中药治疗疾病,被称为立方体的鼻祖。他的《伤寒论》被后人奉为医学经典。张仲景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创始人,被称为“医圣”。目前河南省南阳市有“张仲景医科大学”。1982年,中外医学界人士在此举办了张仲景医学思想研讨会,研究和纪念这位伟大的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