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药一定要趁热喝?
“药好了,趁热喝!”这是很多人喝中药的体验。那么,这有意义吗?
有些中药是不好趁热喝的,一定要凉了才有效。
中医理论对内服汤剂的温度是很讲究的。光取法有十余种,液温有温取、热取、冷取三种。
暖和的衣服,热的衣服和凉爽的衣服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用水加温后服用。一般中药汤剂宜“温服”,即汤剂煮沸后应立即滤出,待室温干燥至30℃ ~ 37℃时再饮用;药丸和粉末中成药要用温水送服,也是一种温馨服务。
热服就是趁热把刚煎好的药水服下。寒证常用热药,宜热服。比如散风寒的中药要“趁热服用”,服用后可以吃一些热粥、热水,以助药力。
凉服是指将熬好的汤药冷却后服用。一般是作为解毒清热的药物,尤其是夏天,需要这样的中药,所以“寒服”比较好。
呕吐或中毒患者应服用感冒药。在中国南方,一些夏天经常喝的“凉茶”其实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凉着喝的,凉着喝效果更好。但对于不宜凉服的汤剂,凉服后会引起胃肠刺激、腹痛、腹泻或呕吐。
在复杂的病理过程中,当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有特殊的用药方法以适应疾病的特殊需要,如“真热虚寒”证,应采用“寒药热服”的方法以适应疾病的变化;如果是“真寒假热”,要采取“热药冷服”的方法,以适应病情的转化。
否则,吞服药汁时往往会出现排异呕吐现象,达不到治疗效果。这是中医治疗法中的一种反辅助。中医有“以寒治热,温补之;《黄帝内经》“以热治寒,凉而行之”的理论,就是“用寒御寒,用热御热”。
根据中医辨证,热证表现为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红、舌苔黄、脉数。寒证有畏寒、无汗、胃脘冷痛、四肢冰冷、舌淡、苔薄白等。
从药方的名称来看,也可以初步判断服药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叫“汤”(如“桂枝汤”)的中药方剂要趁热服用,而大部分叫“饮”(如大元饮)的则需要凉服。因为在古语中,汤和饮料是以温度来区分的。
总之,中药吃凉的还是热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治发烧的药可以凉着吃,治寒症的药要趁热吃。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掌握服药的温度。但为谨慎起见,患者开药后最好向中医询问服用方法。
来源:三九养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