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2010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就自身而言,经过近五年的大发展,合肥的工业化率达到40%,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十分强劲,已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同时,全市上下已经形成的勇于创新、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加速崛起的昂扬进取精神,正在成为我们实现曲线超越的强大动力。我们有理由对合肥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010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战略部署,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既定战略方针政策, 继续保持开拓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突破口,突出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强城乡统筹,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出生率应控制在11‰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约为10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省控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扩大有效投资,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后劲。
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继续增加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研究、规划和储备一批影响强的大项目,特别是超过50亿元甚至6543.8+00亿元的大项目,努力形成持续的投资潜力。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调度和重点项目领导分工制度,建立项目审批、用地指标、环评绿色通道,加快在建项目进度。集中力量推进BOE六代线、融安电力、格力电器二期、三洋机电产业园、大陆轮胎一期、中烟化工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BOE八代线、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长安30万辆微型车、姜奇重卡及发动机、中烟醋酸纤维、合福电厂#6机组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跟踪项目全过程,全力实施,全速推进,确保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坚持多资并举,努力拓宽投资渠道。继续积极利用有利的宏观环境,加大争取中央和省级政府投资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合作,加大金融开放和创新力度,综合运用考核激励、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扩大信贷投入。加强后备资源培育,适度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支持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大力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重点支持初创期和种子期的中小企业和科技企业发展。深入推进与央企合作对接,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对接,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激发民间发展活力。
(2)以自主创新为导向,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和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科技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示范核心区和一中心三基地建设。加快资本、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全力打造科研、孵化基地和产业基地。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加快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重点支持以BOE为代表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以思创电子、美亚光电、科大利安、量子通信实验网为代表的公共安全产业,以姜奇集团、郭萱高科为主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以三洋、格力电器、阳光电源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以安科生物、赛臻柏桐、乐凯、杰世杰为代表的生物产业。积极组织遴选一批新的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力争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极具成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增加到710家,产值6543.8+080亿元,增加值550亿元,增长30%以上。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壮大支柱产业。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加快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传统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发展和下游延伸,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以双千工程为抓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快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组织实施工业、建筑、商贸等领域20项重点节能工程。
(三)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断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加快制定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充分发挥县域空间、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加强城乡产业、规划、要素和管理服务的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生产要素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繁荣。进一步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依托大型城市工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相关配套产业。突出发展食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全面开展农业产业化双千推进。大力推进县区合作,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县级工业规模企业集团,做强园区经济和板块经济。
继续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建设一批千棚千亩产业基地;大力推进一品100村建设,建成一批产值超亿元的特色产业村;实施现代农业百花园示范工程;积极推进畜牧业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越工程,继续建设千区千工程,努力形成块状、产业带、集群发展的合肥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
深化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百社”示范行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争突破1,000个,在全省培育2-3个具有标杆和引领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产品、农资质量安全和农民负担监管,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进新一轮万亩土地整治和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规范管理和服务,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流转农村土地1万亩,建设土地流转合作社1万个。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和联网延伸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大中型病险水库、防洪保安和安全饮水工程。积极开展垃圾污水处理、改厕等项目,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开发利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四)继续进行大规模建设,努力增强省会城市的聚集辐射功能。
以实施合肥经济圈战略和141空间发展战略为导向,加快编制城市建设近期发展规划,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继续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高铁南环线和合肥高铁站、宁西复线、合肥至蚌埠、合肥至福州客运专线建设,力争沪杭客运专线尽快开工,完成合肥火车站改造和北站货场建设。继续加快新桥国际机场建设。完成合福港综合码头一期工程,加快巢湖复线船闸、玉溪复线船闸建设和何裕航线、派河航道整治,积极配合长江引水工程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出城口道路建设,启动机场高速、何典路(二期)、柏荷路建设,完成环巢湖道路路基工程,做好206国道、312国道改造前期工作。继续加强城市畅通能力建设,建设长江西路高架和轨道交通1号线实验段,基本完成玉溪路和南北1号线高架主体工程;完成二环路改造、锦绣大道下穿大桥建设,加快方兴大道和高速立交出入口工程建设,进一步沟通141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加强城市支路路网建设和改造,推动城市路网向环状网格转变。
继续整体推进四大集团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建设品质和文化内涵。坚持四个优先,加大滨湖新区建设力度。加快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旅游、会展、文化、商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汤溪河综合治理和巢湖岸线生态整治,打造滨水生态景观,加快中央公园和湖滨公园建设。促进新政府文化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合肥大剧院和体育中心的平台作用,积极引进大型商业和服务设施,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
坚持治理与建设并重,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完成布尔河上游、板桥河上游及支流、十五里河河道污水综合截污,推进小仓房、龚巷塘二期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基本实现不让一滴生活污水流入巢湖的目标。推进生态补水工程建设,基本完成东浦水库溢洪道和南淝河生态补水工程。加快城市主干道升级改造,初步建成一批园林景观大道。高标准建设城市生态廊道,巩固和完善外环森林生态廊道。实施高品位公园景观建设,改造城区老旧公园,推进大蜀山森林公园建设。在合淮阜、合六冶高速公路和和宁高铁两侧建设绿色通道。出台扬尘污染防治办法和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办法,实施机动车绿色环保标志管理。
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搬迁改造点、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旧城、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力度,提高市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加强水、电、热等公用事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高标准的公共服务。
(五)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培育加快发展新优势。
继续深化市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解决部门之间和内部职能交叉的问题。整合部门职能,稳步推进县区机构改革。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界定市、区两级权限,推动城市建设管理重心转移,强化城市管理。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加快建立收支完整、相互衔接、有机统一、保障有力的政府预算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工作用车使用管理改革。继续推进绩效预算评价制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消费支出,加大民生等重点支出保障力度。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和产业融资平台分离改革,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提高融资能力。
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着力推进国有企业对外合作发展,拓宽国有资产管理领域,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激励和奖惩机制,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继续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继续深化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城市建设,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严格一张图、用地定额、双向约束制度管理土地,巩固土地清理成果,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形成顺畅有序的土地管理新机制。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突出大产业、大项目,突出自主创新,突出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中国企业500强大会等平台,加强重点区域和行业招商引资。实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补贴、展位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区域合作,制定经济圈重点专项规划,有序推进合肥经济圈城市对接互动发展,做好阜阳等皖北地区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开展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做好外事、侨务和台港澳工作。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区域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
充分利用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着力引进大项目、发展新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升级。
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实施金融集聚工程,积极引进各类金融保险机构总部、地区总部、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组织;加快发展融资租赁、典当、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整合招投标、文化、知识产权、金融期货、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建设区域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的要素市场。完成科技型农村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做大做强兴泰控股等地方金融企业。创新银企对接模式,规范担保行业管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作用,推动基于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依托核心企业的融资对接活动。
积极推进合肥经济圈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加快实现旅游一卡通和直通车;加快动漫主题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三国遗址公园、肥西卫宝集团等项目建设,高标准推进安徽名人馆、杜江战役纪念馆建设,进一步打造三河、大围、丰乐生态园等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加大力度培育和扶持旅游航空市场,努力新开国际航线。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推进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加大国家品牌展会竞争力度。加快合肥物流枢纽建设。以建设国家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为契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航空、新港、铁路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城际公路货运站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建立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物流园区。积极推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完善促进政策,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着力建设动漫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出版、文化娱乐、创意等产业。全面提升商务服务业。继续实施双进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加快周谷堆等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大力建设和改造新老城区、中央商务区和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和新业态。加强房地产市场运行分析,规范市场秩序,改善住房供应结构,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七)深入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继续聚焦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实施33项民生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进一步推进国家创业型城市建设。放宽条件,拓展领域,坚决清理和禁止不合理收费,大力支持初次创业,建设一批创业园、区、街和创业示范点;依托成长型小企业工程,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完善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众再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
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开展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试点;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分散五保户管理,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和社区养老试点;切实做好弱势群体、老年群体、优抚对象和残疾人群体的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居民都得到保障。
大力推进教育卫生健康发展。完善中小学布局规划,适时适度调整被划学校管理权限。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加大偏远薄弱学校建设改造力度。加快合肥职业教育城建设和市属职业学校整合,支持优质民办教育发展,重点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费、有偿家教、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问题。大力支持合肥学院建设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大学。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一体化、信息化建设,加快社区卫生机构布局调整和“三主三辅”标准化建设;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继续推动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建设市级博物馆,精心打造一批文艺精品;继续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一批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推进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完成市级广电系统整合。
积极承办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以赛、展、议、游四大活动为重点,突出群众体育特色和合肥时代特色,努力举办一届精彩、完整、难忘的体育盛会。积极备战参赛省份第十二届运动会,努力实现体育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协调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确保两项基本原则的实现。做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力争七连冠。做好档案、地方志、未成年人保护、红十字、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重视和推动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发展。认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八)继续创建城市文明,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公民文明素养教育,弘扬文明新风,倡导文明行为。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标准示范社区建设,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和谐社区。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力争全市10%以上的农村转变为社区。继续推动清洁家园和绿化农村的活动。完善城市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建筑垃圾运输封闭管理改革,全面整治城市综合环境。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减少三类可防案件,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推进法治城市建设,实施法律援助十项便民措施,争创“五五”全国先进城市,全面提升法治管理水平。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提高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案件责任制,继续开展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联合接访,下大力气解决一批疑难复杂信访问题。以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创造和谐为主题,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提高民防和应急保障能力,扎实推进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格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2010是为“十二五”发展打基础的关键一年。在做好今年工作的同时,也要精心谋划和组织,加快“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