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殊途同归,这是最简单的答案。至于不同的道路如何殊途同归,我会在下面解释。我从汉英翻译和中西历法制定的角度来回答。我的回答是原创,不是粘贴。

年的概念就是把一个春夏秋冬的循环算成一年。以一年365天计算,农耕文明使得人们需要一种计算农耕时间的方法,于是就有了需求,古代科学家通过计算找到了一些特殊的日子,各个国家通过不同的路线达到相同的目的。例如:

冬季至日:英语冬季至日直译是冬季至日意译:一年中最短的白天和最长的夜晚。

夏季至日:英语夏季至日字面翻译成夏季至日:一年中最长的白天和最短的夜晚。

春分字面翻译为春天(白天和黑夜)春分意译:春天,白天和夜晚一样长。

秋分字面翻译为秋天(昼夜)春分意译:秋天,白天和夜晚一样长。

以上都是北半球,东西方国家的例子,通过这些日子,发现一年不止365天。所以每隔几年会多出一天,所以会有闰年。根据中国阳历,一个月将有32天的日历。

我们中国也有四个特殊的日子,冬天的至日,夏天的至日和春分。我们采用等分影长的方法,将一个周期分成24等份(每个等份的天数不平均,冬季至日前后两个节气即大雪与小寒之间的天数为29天,夏季至日前后两个节气即芒种与小暑之间的天数为32天。也就是第二个月和午月。)并把每个分区命名为农业耕作的参考时间表。这是二十四节气。24节气分为12节气和12节气,作为历法,一个月的第一天是12节气。在汉朝,立春被确定为一年的第一天。这种历法叫天干地支年表,俗称八字年表。(这是历法,不是迷信,和命理结合起来就是迷信,就像西方的历法,和12八字结合起来也是迷信。不要混淆了!这是一种阳历,是中国人自己的阳历!)这个日历最有趣的一点是,它包括了仲夏至日,即正午月份,也就是夏季至日的前一天。以2013为例,夏季至日为6月5日,即午后月份的第一天,午后月份为6月5日至7月6日(7月7日为夏季至日的第一天)。同时采用农历,太阴周期为一个月。发现每19年,需要闰七个月,基本会与阳历重合一次,而每19年,正月初一或除夕将是立春(例如1981年,此类误差的发生与2000年是世纪闰年有关。)。闰月是基于中性闰月的原则,一直沿用至今。天宫图、农历和二十四节气统称为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核心。

西方人已经发现了这四天,并且发现春分比秋分和冬季至日到春分要长几天。所以公元前46年儒略历取代古罗马历时,规定为1,3,5,7,9,11。后来发现夏天比冬天长,于是在公元前8年改变了结构,即1,3,5,7,8,10,12是31天,4,6,9,165438。因为宗教原因,儒略历46年被定为公元元年。后来发现四年闰一天会有些误差。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颁布了历法变更,将误差调整了10天,确定是400年闰97天的历法,而不是100天。其他的世纪号也不再是闰年,比如:1700,1800,1900,2100,2200,2300,这些都不能被400整除,也不是闰年,1600。此后,儒略历改名为公历,沿用至今。公历原本误差很小,3333后会有一天的误差。但自从1970年原子时发明后,世界时间统一了,误差以闰秒的形式计算。从此,各国历法间的误差换算方法终于固定下来了。新中国成立于1949。考虑到国际一体化,它放弃了国名和年号时代的方式,采用了世界上使用最多的公历,命名为公元..

中国和西方通过不同的路线达到相同的目的,也就是你说的基本一致。除了这四个节气之外,其他节气大部分都是按照中文直译的,比如冷英语的寒露,纯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