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中普洱茶膏的鉴别
普洱茶的解酒功能在业内已经形成了长期的认识。不仅如此,在众多解酒产品中,普洱茶不仅是佼佼者,更是普洱茶中的特殊产品——普洱茶膏,自古以来一直享有“醒酒第一品”的美誉。
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依靠两种酶:一种是酒精脱氢酶,一种是乙醛脱氢酶。醇脱氢酶可以从醇分子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将乙醇分解成乙醛。另一方面,乙醛脱氢酶可以从乙醛中去除两个氢原子,从而将乙醛转化为乙酸,并最终将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普洱茶膏中含有的L-丙氨酸会在人体内产生大量的泛酸,促进正常的酒精代谢。此外,L-半胱氨酸能与酒精发生反应,加速酒精的代谢,吸收一定量的酒精,提高人体对酒精的耐受力。可转化为胱氨酸,牛磺酸可修复受损的肝细胞、脑细胞、胃黏膜和组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酒的过程也是一个保护肝脏的过程。
2、消食、去油腻的效果
尝过普洱茶膏的人都知道,吃了牛羊肉或者吃了大鱼大肉之后再喝普洱茶膏,速度极快。以前有一种误解,认为普洱茶膏之所以能帮助消化,缓解牛烦,是因为普洱茶膏中含有的咖啡因刺激了人的胃肠蠕动,从而达到快速消化的效果。但这不是真正的原因。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几块肉放在铁丝笼子里,给一只鹰吃,过了一段时间,把它从笼子里拿出来,那几块肉就不见了。所以动摇了之前肠胃蠕动帮助消化的说法。公认胃液中有一些物质可以消化肉类。其中有胃蛋白酶、糖化酶等。这个实验也间接否定了普洱茶膏中含有咖啡因刺激肠胃蠕动,帮助消化的理论。
普洱茶膏在后续的发酵过程中,其固有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在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下分解出大量的衍生物。这些衍生物中不仅含有糖化酶,还含有与人体胃肠道的生物酶系发生反应的其他酶,增加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胃蛋白酶活性的提高,加强胃对蛋白质食物的消化能力,增强人体的消化功能。
3、养胃的功效
普洱茶膏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空腹喝,即不伤害人的胃肠道,又有养胃的功效。原因有三:
第一,普洱茶膏经过发酵-提取-发酵-膜过滤,基本都是小分子,有利于人体胃肠道吸收,刺激性小。绿茶不同于乌龙茶。中医所说的绿茶“寒”,大概和它所含的大分子有关。同样,没有经过人工发酵和自然发酵的普洱茶(俗称生普洱茶)也不能空腹喝,因为分子量太大。
第二,普洱茶膏中所含的果胶远高于其他茶叶。既体现了良好的吸附性,又能结合和排除体内的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放射性元素等,起到解毒作用;同时可以保护胃黏膜,帮助消化。对于患有胃溃疡或胃炎的人来说,普洱茶中的果胶物质可以形成一层薄膜,附着在胃部的伤口上,促进溃疡面的愈合,适用于胃病患者。
第三,普洱茶膏中含有的咖啡因可以中和人体内的胃酸,从而改善消化功能。
普洱茶膏养胃功效的关键点在于发酵质量。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冲泡绿茶、普洱茶(三年陈熟茶)、普洱茶膏三种茶样,然后将三杯茶汤放入冰箱。当茶汤温度下降到零上5度左右时,取出,观察茶汤是否发生变化。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绿茶的茶汤有很多乳白色的悬浮物,是最浑浊的;其次是普洱茶,含少量乳白色悬浮物,茶汤颜色为褐色,较暗,不透明;最好的应该是普洱茶膏,没有可见的悬浮物和杂质。茶汤颜色比刚冲泡时略深。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未发酵茶含有大量的大分子物质。其茶汤温度下降后,导致物质还原聚合的化学反应,产生严重浑浊或轻度浑浊,这是由于发酵过程不充分,许多物质没有完全降解。普洱茶膏是普洱茶深加工的产物,几乎都是小分子。虽然也有还原和聚合,结果是小分子的聚合,但是茶汤是黑的。
我们提倡喝普洱茶膏的人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温热的普洱茶膏,特别是胃酸过多或胃炎、胃溃疡的人。如果喝的时候加一勺蜂蜜,养胃的效果就更明显了。
这里需要声明的是,养胃的关键在于“养”。这种“培养”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持续“坚持”的结果,当然也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1,抗癌的潜在功能
抗癌药物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性难题。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许多科学家都将目光投向了微生物和酶,主要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许多发酵产物中隐藏着可用作抗癌物质的“药源”。国际社会之所以青睐生物制药,是因为越来越看到利用生物制备技术可能找到这个“药源”。
就茶制品而言,如果真的有这种潜在的抗癌“药源”,那么唯一的可能只能是普洱茶。这是因为:
1.普洱茶是一种发酵食品。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由于各种微生物菌群和酶系统的“介入”,在后续的物质降解和进化中产生大量的衍生物。这些衍生物的“阶梯转化”很容易形成潜在的抗癌“药源”,为普洱茶具有潜在的抗癌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
2.许多科学家从普洱茶的茶红素产品中发现了抗癌的潜在“药源”。虽然这项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离真正的结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为普洱茶抗癌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更清晰的理论依据。
3.普洱茶有“修行第一”的特点。这种“实践”有一个几千年的过程。清代《本草纲目》的作者赵学敏曾这样评价普洱茶的特殊品种——普洱茶膏:“普洱茶膏包治百病”。这种观点明显有违背科学常识的嫌疑。问题是,赵学敏毕竟是清代著名的药剂师,也是公认的非常严谨的学者,这是他的“笔误”吗?还是他综合大量案例提出的这个观点?当我们翻阅他的《本草纲目》,细看他输入的近千种药物,只有普洱茶膏被赋予了“治百病”的说法。为什么他不说其他药材“包治百病”?这种“夸张”的评价是否暗示了另一个原因:当普洱茶膏可以治疗一些在他看来无法治愈的“疑难杂症”时,他找不到更准确的词语来概括,只能用“治百病”这样高度概括的词语来表达,以提醒人们,甚至后人,关注普洱茶膏。事实上,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科技社会之前,人们为了对各种疾病产生疗效,往往会扩大某种“药”的适用范围。当一种“药”可以适用于多种疾病时,这种“药”立刻被视为“神药”。这样的例子不仅在中国有,在西方也有。比如1899发明的“阿司匹林”,最初只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但后来其治疗范围越来越广,如镇痛、解热、抗血栓、心血管疾病等。近年来,许多研究部门认为它具有抗癌作用。看来“阿司匹林”是个宝,几乎每十年就出一个新的“适应症”。因此,不能简单地一棍子打死赵学敏“治百病”的理论。那么,在赵学敏时代,“不治之症”的症状是什么?因为中国古代没有癌症,所以当时所有医学无法诊断的疾病统称为“不治之症”。赵学敏的“包治百病”包括癌症吗?近年来,蒙顿的生物医学研究组研究了多种普洱茶膏——普洱石(普洱茶膏的一种,又名“玉龙胜雪”)。他们发现普洱茶石已经完全脱离了普洱茶的外形,外观呈现出严重的霜状,这是普洱茶膏长时间老化造成的。这种霜是茶儿茶素和咖啡因的复合物。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普洱茶膏中的茶红素的化合物(由于我们的技术手段无法分离纯化茶红素的单体,只能分离出一种复杂的红棕色酚类化合物。它包括儿茶素的酶促氧化聚合和缩合反应的物质,以及氧化儿茶素与多糖、蛋白质、核酸和原花色素的非酶反应产物。提取物再纯化后,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研究人员使用致癌物在实验小鼠中诱发疾病。使所有实验小鼠在一段时间内产生诱发细胞癌变。然后,将上述纯化的“药物”口服或注射到实验鼠体内进行分组试验。结果表明,纯化药物“捕获”并“包裹”了实验鼠体内的癌细胞,普洱茶膏中含有的特殊微生物经过结构修饰,使其内切酶产生“切割”整个癌细胞,阻断肽链,使其失去“营养源”,导致癌细胞最终“枯萎”,并有分裂再生的可能,从而达到杀死癌细胞的作用。
但这一实验只在实验小鼠身上进行,还只是抗癌药物研究的“前奏”,仅限于实验室阶段,离药物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声明的是,这种具有“药源”雏形的物质虽然来自普洱茶膏,但也经过了多次生物技术的“改造”过程。不能简单的得出普洱茶膏有直接抗癌作用的结论。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人体其实是一个“生物加工厂”。普洱茶膏进入人体后能否再加工,甚至这种“再加工”能达到什么样的功效,我们不得而知。所以只能给它一个保守的定义:那就是普洱茶膏有潜在的抗癌作用。
2.降低血压和血脂的潜在功能。
普洱茶是发酵的产物。包括普洱茶在内的许多发酵产品都含有他汀类药物,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是降血脂的药用成分。虽然它们的含量很少,不能替代“毒品”,但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值得关注的是,国际社会医学报告认为,已知他汀类药物(主要是化学合成)会干扰人体内的辅酶Q10,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会产生副作用,可能会损害肝脏并导致癌症。所以降低胆固醇的第一个过程不应该是药物,而应该是有降胆固醇作用的全面营养计划来代替。显然,由于他汀类药物是发酵过程的天然产物,普洱茶并非“西药化学合成”,自然成为这个营养计划的首选。
普洱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的利尿作用,对降低高血压和高血脂有潜在的作用。经测试证明,蒙顿普洱茶膏中的咖啡因是所有茶叶中含量最高的。很多高血压患者服用的药物有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呋塞米、氨苯砜等。这些药物基本上都是利尿剂。因为利尿是治疗和缓解高血压的主要手段之一。普洱茶膏中的咖啡因还可以通过刺激人体膀胱来达到利尿的作用。同时,普洱茶膏中的咖啡因和茶碱能在一定程度上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普洱茶膏中的咖啡因可以分解血液中的钠离子。我们中国的饮食有咸的弱点,钠含量太高。因为一个钠离子必然会截留五个水分子,所以血容量会增加,形成对血管壁的压力。普洱茶中的咖啡因可以排泄钠,减少血容量,从而间接降低血压。
事实上,国际医学界一直在倡导治疗高血压的两种模式: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而且非药物治疗优于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普洱茶膏属于非药物疗法的范畴之一。
3.潜在的降血糖功能。
在中国和日本民间,经常有用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普洱茶膏中低聚糖的高含量正好符合这一特点。这是因为:
一、普洱茶膏本身的原料以粗老叶为主,与民间粗老叶治疗糖尿病有相同或相似的物质基础。茶多糖含量随着原料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加,原料越老,茶多糖含量越高;
二是普洱茶膏本身在反复发酵过程中分解转化脂类和蛋白质,增加了茶多糖的含量。同时,茶多糖是一种生物活性高分子化合物,通过发酵降解转化分离出小分子低聚糖。恰恰是这种小低聚糖,才是普洱茶降血糖的主要“功臣”。
三、低聚糖(又称低聚糖)是由2-4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小聚合物,包括功能性低聚糖和普通低聚糖。这些低聚糖具有相同的特点:不易被胃肠道消化吸收,甜度低,热量低,非胰岛素依赖,不会升高血糖,适用于高血糖和糖尿病患者。同时还能改善人体内的微生态环境,有利于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增殖。普洱茶中所含的低聚糖代谢产生有机酸,降低肠道pH值,抑制肠道沙门氏菌和腐败菌的生长,防止便秘,增加维生素合成,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间接降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