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灶神,俗称“灶神”。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之为“过年”。童谣里说:“蜜瓜祭灶,元旦祭灶,新年来了,姑娘要花,小伙子要枪……”人们会给灶神和奶奶献上蜜瓜,希望守口如瓶,不要瞎报。然后,把灶神和奶奶烧了,送上天。
(2)腊月:扫房子
在古代,春节大扫除被称为“扫年祭”,起源于古代人民驱赶疫情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年终大扫除。据早年民间传说,“尘”与旧“陈”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之前,扫除家中所有的灰尘,意味着摆脱旧年的旧事,扫除所有不好的“倒霉”和“恶运”,迎接新年。
(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话说“腊月二十五,豆腐磨”。但是为什么要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来说,代替肉是个不错的选择。过去,穷人总是盼望在新的一年里吃上一顿好饭。豆腐是一种介于肉和蔬菜之间的食物。它可以用来代替肉做不同的菜。当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意义。
(4)12月26日: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过年”,意思是这一天主要准备肉过年。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的猪;所谓割肉,就是不养猪的贫困家庭去市场买肉过年。之所以把“割年肉”写进年节歌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能在腊月二十六这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炖肉节吃肉,所以称之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过年杀鸡。
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都仿佛听到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街上充满了热闹。昨天吃了好吃的炖肉,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杀鸡”。民谣“腊月二十七,过年杀鸡”就是这个意思。
(6)腊月二十九:蒸小笼包。
“二十九,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这一天,腊月二十八已经做好的白面要蒸成馒头。谁把馒头蒸得又大又好,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兴旺发达,赢得一个好奖。家家还需要蒸枣糕、年糕、豆包。他们还需要在豆包上打上红点,或者用“八角茴香”(茴芹)印上红色标记。他们还喜欢把豆包做成刺(用绿豆做眼睛,然后用剪刀剪成刺),意思是“生财之道”。
(7)年夜饭:吃饺子保老。
老北京人的年夜饭主要是吃饺子。包饺子要有肉有菜,取“有钱”的谐音。全家轮流剁馅,一边剁,一边说“剁小人”除夕夜,也有守岁的习俗。守岁从年夜饭开始。大家慢慢吃,边聊边品酒,直到深夜。当12午夜的钟声响起,大家一起欢呼,吃饺子,迎接新年的第一天。
(8)元旦:新年快乐。
初一最重要的是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是这一天开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大年初一,女婿要先见岳父母。现在一般是初二,他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很重视拜年。主人家要准备一个食盒,里面放各种干果,叫做“吉祥果”。不管有多少人来拜年,食盒一定要装得满满的,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扩展数据: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的传统农历新年,俗称“过年节”。传统的名称是新年、新年和新年,但它们也在口头上被称为新年、庆祝新年和新年。这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起源于殷商始末的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它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的春节是指从腊祭在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正月十五的祭祀仪式,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祭奠祖先、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祈求丰收。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