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子思想的异同?
重视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老子长期担任周代图书管理史家。他不是什么大官,最多也就是个图书管理员,这让他读了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书和经典,主要是因为老子的天才和勤奋,让他熟悉了政治、历史、音乐、天文、地理和人情。老子是中国和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孔子曾经两次拜访老子,向老子求平安,求礼遇。孔子回来告诉弟子:老子如龙!(“我今天看到老子了,他还是邪恶的!”)庄子对老子的思想最为推崇和钦佩,认为老子是“古之伟人!”
老子的《道德经》结构简单,但内容博大,思想深刻。《陶静》主要阐述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德行经》主要展示治国安邦的智慧,人生进退,修身养性,健康长寿的本事。
在中国历史上,老子的思想引起了几位皇帝的高度重视。从汉初至汉武帝以前的五代,老子的道家思想被视为治国安邦的主流思想。后来,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注释了《道德经》,并特意将老子命名为“太玄元皇帝”。宋徽宗的赵霁、明太祖朱元璋、清朝的始祖爱新觉罗·福临都对《道德经》进行了细致的诠释,他们都是从管理世界的角度来阐述的。
中国* * *党员与老子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尤其是中国* * *党“后发制敌”的军事战略方针,是老子“不为天下先”的三宝(仁、俭、不为天下先)思想之一。不为天下先:军事上讲,不先发制人,重在防御,以待行动,即以退为进,后发制人。从社会政治和人事的角度来看,就是“落后”——不带头,不争第一,当领导。老子认为这是实现“以弱胜强”思想的重要战略举措,因为它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发展规律,为弱者战胜强者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回答八路军、新四军能够成功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三次反* *军事摩擦的经验时,曾幽默地说:首先,我要感谢老子。第一条出自老子,非天下第一,第二是先发制人,第三是不先发制人。第二篇出自《左传》。别挡路。你打边区,我先撤退,我守三十里外。第三条出自《礼记》,“来而不往,不恭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把“后发优势”确定为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首要原则,以维护祖国安全和巩固国防。可以说,“后发制敌”的战争指导思想贯穿了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反侵略作战的整个历史过程。
为什么毛泽东推崇老子“不为天下先”的军事思想——以退为进,制敌于后?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老子“不为天下先”的军事思想——以退为进,使敌后攻,揭示了弱军战胜强军的普遍规律。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列举了中国战争史上许多著名的战例,如楚汉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之战、赤壁之战等。“双方各有强弱,弱者先出招,再向敌人进攻,因而获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4页)。——这也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的精髓和核心内容!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弱小的人民军队如何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中国* * *产党及其人民军队面临的最紧迫的生死问题。因此,毛泽东在指导人民军队进行革命战争时,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出发,科学地吸收了老子“不为天下先”、“以弱胜强”的哲学思想,提出了积极从背后防御敌人的军事战略方针。
老子的思想在世界各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禅师铃木大拙博士说:“我把老子视为东方思想的代表”。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普勒认为:“中国的哲学提供了一个可以适应现代物理学新思想的哲学框架,中国的哲学中隐含了‘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的‘场’惊人地相似”。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使《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在西方受到广泛重视,掀起了一股《老子》热,成为世界上翻译发行量第二大的书。
老子之道,是弱者之道。“老子的理论只对老百姓有利,对君王不利。”
第一,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在《道德经》中,他不仅提出并阐述了人类社会、治国安邦的辩证思维,而且提出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及其存在依据,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天地自然、养生长寿等在内的系统的哲学思想,阐述了宇宙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一般规律。毛泽东曾经说过,老子讲的道是宇宙间的普遍真理。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有无互存、有无难、有无难、好坏、无为而治、弱强于强等一系列辩证命题和概念。
老子在西方学术界地位很高。黑格尔认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老子的哲学思想代表了人类哲学的童年。黑格尔读完《道德经》后曾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主导这个时代的是我们在东方世界找到的所谓的精神与自然的统一。老子说,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
第二,老子之道是弱者之道,老子的思想本质上是为弱者(广大人民)说话。秦曾说:“老子的这个理论只对老百姓有利,对君王不利。”这就不难理解老子的思想在汉武帝以后逐渐被排斥和淡化了。司马迁认为,道家是先秦诸子中唯一吸收了其他诸子之长的杰出成果。道家从关注天地自然、关注民生、关注弱者的立场出发,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易于实施。他说:道家思想是以阴阳家的四时运程说为基础,吸收了儒家和墨家的长处,提取了名家和法家的精华。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建立良好的习俗并应用于人事,并无不妥。意图简洁,易于把握,事半功倍(因阴阳大和,采儒墨之善,加以概括)《史记·太史公列传》。
比如老子提倡做人要有大气,“厚而不薄,而不矫揉造作”,简单笨拙,也就是不世故不圆滑,保持孩子的纯真,不作秀!
——要“善如水”:要柔软,要温柔,不争论。学习“百谷之王”江海,培养江海的胸襟和气度。
——政治家要“以民心为心”;实话实说(“圣人不积——简单,自私,欲望少”);不要当穷领导,不要搞形象工程,(“治大国,若烹小鲜”);关注民生,珍惜人的力量;关注弱者,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人民的饥饿是以纳税的多少为基础的。”百姓难治,大有可为。”“圣人常救人,故不弃人”)等等。
老子还提出了弱者战胜强者的哲学方法和策略:如拙、智、愚、韬光养晦;想去沮鹄,想以弱胜强,想拿第一;知其白,守其黑,以此类推。
孔子之道,就是王道。虽然他不是哲学家,但他是一个有地位的思想家。
第一,孔子的思想缺乏哲学思维。黑格尔对孔子评价不高。他认为孔子不是哲学家,与他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相比,孔子没有哲学思想。他在《哲学讲义》中说:《论语》里只有“常识和道德”,思辨哲学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些善良和道德的教训,从中我们得不到什么特别的东西。这种“常识道德”随处可见,而且可能更好。这是一个没有突出点的东西。——西罗塞伊(注: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哲学家,以折衷主义著称,主张“灵魂不朽”的思想)给我们留下了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都更丰富,更好。
第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看重“仁”。什么是仁?“克己复礼,是仁。”礼是周朝的礼,西周奴隶制社会的等级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和努力的,就是要恢复周的礼:、臣、父、子。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时期,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他一生向往西周,梦想周公。为此,他两次从鲁到陈,向老子讨要周朝的“礼”,遭到老子的批评。孔子主张用《周》的礼的标准来规范每个人的言行,他要“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在此基础上,孔子主张鼓励学习和善良,主张正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达到:“仁人志士,不存则害仁,用则杀”(《论语·卫灵公》)。封建帝王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自然喜欢这些思想。
司马迁评价:儒家主张以帝王为楷模,规范天下臣民的言行,但提倡仁、义、礼等个人道德修养,缺乏具体的治国、治民思想。在我看来,儒家之道是王道,其主体意识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压制体制内的任何改革,导致专制。儒家提倡君臣父之礼,区分夫妻,这是对的,但如果走得太远,就会变成壁垒森严,没有人身自由的等级制度,使社会停滞不前,难以接受新的思想体系。
孔子主张愚民政策。他说,“人们可以让它发生,但他们不能让它为人所知”。而老子则是反对愚人的,他主张对普通人的教育要朴素,不要骗人(“人若不知,则愚”)。
当然,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把孔子分成两部分,用批判的眼光具体分析。孔子虽然不是哲学家,但他仍然是一个有地位的思想家,孔孟思想中有一些真理和民本的东西。尤其是孔子,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比如孔子主张政治家要以身作则,“政治家是正直的”,“他们是正直的,做事没有命令”;主张政治家要把“信任”放在第一位,其次是“粮草充足,兵士充足”。尤其是孔子,他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认为每个人,无论贫富,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上,孔子提倡“学而不厌,教而不厌”,“怒而忘食,乐而忘忧”。孟子“重民轻君”的民本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