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

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

太极拳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练太极拳,要熟悉太极拳理论。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有助于提高太极境界。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太极拳的五个基本理念。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

太极拳的精髓是武术。练太极拳要熟悉拳法,这样才能练好太极拳,避免去太极拳的误区。

首先,要确立太极拳是“武术”的基本理念

要学会练太极拳,首先要知道太极拳和太极拳的基本属性。太极拳是“拳”,意为武术。武术讲究进攻和防守。通俗点说就是“打”,就是攻击和防范的意思。练拳的基本目的是防身御敌,打败甚至消灭敌人。每一个动作都是从格斗中总结出来的,最后都是为了格斗。

虽然太极拳与其他体育艺术形式有相通之处,但我们不能把太极拳变成体操和舞蹈,而是要充分体现武术的特点,发挥攻防意识,发挥武术的气势和精神。这一点在长拳最为明显。

太极拳属于传统武术中的家传拳。太极拳和其他武术的区别是内功。太极拳练内功,用内功。

注意不丢顶,不引,固守,柔刚,绕画孤,柔缓,率先,重点引,不主动攻。

这很容易让人产生太极拳“不能打”和“不争”的错觉,而忽略甚至忘记了太极拳的攻防本意。因此,在练习太极拳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将太极拳与其他体育运动和艺术形式区分开来,我们必须使太极拳成为一种“拳头”,以充分发挥武术的风味和活力。最后,通过推手练习,掌握一定的攻防技术,必要时起到对敌自卫的作用。

第二,树立练拳主要是为了健身的基本理念。

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武术,但任何武术都离不开肢体动作,所以客观上起到健身的作用。可以说健身是武术的副产品。武术的健身功能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所以历史上有很多人练习武术作为健身的手段。

太极拳的理论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待人接物,树立正确的观念,引导我们正确的练习太极拳,太极拳才能正确的强身健体。

该派创始人张三丰说,“详细是什么用意,以延年益寿不返春”,把健身作为练拳的终极目标,却把武术作为“最后一技”。尤其是热兵器时代,武术的格斗功能逐渐降低,练拳健身成为主流,这也是目前大部分拳击从业者的认识。那为什么还要强调健身这个概念呢?

健身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比如做广播操、健身操、跳绳、踢毽子、跳舞、做家务等,都有一定的健身功能,但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锻炼,只能称之为“活动”,不能真正健身,只能达到亚健康水平。现在大部分的太极拳练习都和这个差不多,只是模仿太极拳的动作,做一些形体练习,俗称“画道”。

有的会打一些太极拳味道,好看,但只能应付表演比赛,练不出真功夫。基本属于“活动”的层面。我问过一些人,练了几年身体状况有没有明显改善,原来的病有没有消除。大部分都说“一般”,健身效果不明显。

旧的病没有除,甚至还加了新的病,比如膝盖疼。我简单测试了几个多年来拿了很多奖的人,让他们跳台阶。结果跳两级很费力,甚至只有一级,还是很重。

说明他们的腿无力,哪里谈得上健身?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练习方式。第一,你不练拳,尤其是基本功练的不努力。第二,拳击质量不高,只求柔软,缺乏“内功”,力量不足,外表漂亮,内功不足,都不是真正的健身。强调健身的理念,就是高质量、高强度地练功夫,真正做到祛病防病,达到显著强身健体的效果。

第三,树立练拳重要的观念。

中国武术以功夫著称,练拳最重要的就是“功夫”。不管有没有功夫,功夫的高低一直是衡量拳击水平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在很多人把精力放在学习和练习套路动作上,却忽略甚至忘记了这个根本。“不练拳,终成空。”不练功夫就不会真的练拳。

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体能,也就是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稳定性、柔韧性、柔韧性、协调性等。所谓功夫,就是这些方面都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比如腿上有功夫,就能跳得高,跑得快,腿壮,甚至“飞檐走壁”。如果你手上有功夫,你甚至可以折断钢筋,这些都是苦活。

可见功夫和健身是一回事。功夫就是身体素质好,功夫提高了,就是身体素质提高了。当然,生病了也不可能谈功夫。所以说到底,我们练拳是为了练功,也就是为了健身。

练首先是练更多的基本功,也叫“打基础功”,就是打基础的功夫。“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必须打好基础。

有两个基本功。

一个是桩功,主要作用是加强腰腿力量,提高稳定性。

二是软功,主要锻炼全身的关节和肌腱,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基本功是每天练拳的必修课,要练一天。练套路也是练功夫,尤其是慢练低练。“慢练是活木桩”,慢练低练出功夫。推手也是练习。总之,练功的理念要贯穿练拳的全过程,处处“以功为本”。练武的过程才是真正健身的过程。

第四,树立拳击练习质量第一的观念。

任何事物都有量和质,质是主要的。当然,既没有数量,也没有质量,但在数量一定的前提下,重点是提高质量。练拳也是如此。当然,练拳要从学动作开始,但学得越多越好。如果一味追求数量,就会变成一个只有外表的空架子,练不出真功夫,也发挥不出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贪多求快”是目前很多人练拳的一大误区。练拳是“质不在量,精不在多”。所以,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动作或套路后,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在“精”字上下功夫,努力做出高质量的动作。

什么是“高质量”,如何衡量质量?

首先是有没有“内心的强大”和“内心的强大”

太极拳是“家传拳”,练“内功”,用“内功”。“内劲”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以“内意”为导向,以“内气”为破坏,刚柔并济而成。太极拳称之为“劲”或“内劲”。它是一种柔而不柔,刚而不僵,有弹性有韧性的力量,如鞭子、警棍,如飓风、海啸。外柔内刚。

正如杨成福大师所说,“似棉包铁”、“藏针于棉”是浑厚、凝重、有质感、有内涵的,俗称“有事”“有活力”,意为“内劲”和优质的太极拳动作。这个“力度”越强,动作质量越高。相反,就像做广播操一样,只是抬胳膊伸伸腿,平躺漂浮,空空如也,是一种低质量的简单体育锻炼。

第二,是全部努力吗?

太极拳是一个整体动作,发力于脚,以腰为主,以指形,达四端,一口气贯穿其中。这就是全身的“整体力量”。另一方面,身体各部分脱离整体,动作分散,是低质量的局部运动。

第三,是圆周运动吗?

太极拳的动作不是弧线就是圆圈,不走直线。改造的天衣无缝,没有棱角。它缠绕旋转,循环不息,灵活和谐,具有稳、轻、顺、活的特点。这是一个高质量的运动。如果是直线进出,拐进死角,僵硬僵硬,时断时续,那就是低质量的机械运动。

第五,树立培养、养成、双修的理念。

健身“三分练,七分修”,“练拳不知修,不长久。”太极拳之所以练起来不伤到自己,是因为太极拳是一种既练又记的拳法。只练不练会受伤,只练不练会健身。训练是积极的,训练是合理的,训练和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训练和训练是科学的健身方法。动物界长寿的都是有教养的,比如乌龟。

“健身”首先是养心,“健身无止境,养心最好”。养心就是保养大脑。健康之后才是养生,也就是人体的保养。既要通过运动燃烧热量促进新陈代谢,又不能摄入过多造成损失。第三,修身养性,陶冶人格,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把健身、养生、修身融为一体,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进行练习,就是对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如何「修行修养」?“动中练,静中守”。首先是“心态平和”,排除各种私心杂念和内外干扰。其次,身体安静。“无极为静,太极为动”。一般性过渡倡议,持续进行;完美的沉默,短暂的停顿。同时“动中有静”,徐慢走;“静中有动”,似乎就此打住。有动有静,有练有补,有练有补,有练有补,才是真正的健身之道。

除了以上五点,初学者还要树立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多练的理念。练拳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身体状况,逐步提高。

首先要在基本功上下功夫,打好基础。切不可贪图速效,急于求成。健身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长期坚持和积累的结果。“苦练一天,不练十天”,“坚持最重要”,一定要有毅力。

练拳三招,一学二懂三练,动作靠学,拳理靠懂,功夫靠练。首先当然要从“学”入手,学会“悟”,开动脑筋,理解领悟,最后付诸实践。一切来源于实践。只有坚持练习,努力,多练,才能练就功夫,没有捷径可走。

太极拳的思想。

第一,练拳必须从无穷开始。

在练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太极拳的阴阳结合。

太极生于混沌无极,二命三命三生,即通过阴阳变化,自然万物皆生。

所以在练内功和拳法的时候,一定要从无极开始,从无极到太极,再回到无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河七星八卦九宫十位一体。无穷如始,无穷如终。第一种修炼方法是练一段时间无极桩,或者每天练一个小时左右的无极桩。

第二,每次练拳都要从无穷远开始,从静止到生动,从零开始,然后回到无穷远一瞬间,再练下一拳。

第三,每一式,每一招,每一圈,都有一个无限的开始,然后又释放回无限。风格是这样,圈子是这样。修无极,就是修静态内功,在闭关中修丹田元气,也就是改造先天太极。太极不练无极是达不到的。

第二,练习拳击就像练习桩功。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练内功和桩功的过程。功夫来自桩功。练真本事需要很长时间,活桩有奇效。各种拳术都很重视桩功的练习。

太极拳是一种内家拳,尤其注重桩功的练习。不仅有特殊的桩功练习方法,如无杆桩、混合桩、产气桩、开合桩、虚桩、八法桩、九宫桩等。,而且还把桩功的练法融入拳术练习中,这样练拳就是练桩功,练桩功就是练拳术,也就是拳术和功夫融为一体。

桩功分为两类:定步桩和活步桩。定步桩又叫静态桩功,动步桩又叫动态桩功。

无极桩是定步桩,拳术是走步桩,拳术套路是各种走步桩的组合,所以太极拳也可以叫太极桩功。

因此,我们应该用桩功的思想和桩功的方法来练习拳击和走路,应该是慢而不是快,慢而不是急。风格是桩,桩无处不在,静是定桩,动是活桩,开阖是开阖桩,转换是虚实桩,进、退、顾、望、定都是桩。那么推手练的也是桩,等待动作的是定桩,顺势而为的是活桩。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会事半功倍。

第三,练拳就像画太极图。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描绘阴阳太极图的过程。太极是一个螺旋运动的圆形混合体,阴阳变化是通过旋转开合来实现的。一切都是按照这个原理运动的,太极拳也是如此。

各种螺旋缠绕和圆形开合动作贯穿拳法套路,实际上是阿泰赤图向不同方向和方向移动。一切动静都符合阴阳太极图的法象,都是纠结混杂的。我有时画平圆太极图,有时画竖圆太极图,有时画螺旋开合太极图,有时画直,有时画斜,似乎处处都能画出漂亮的太极图。

画的时候一定要和情感结合起来,让太极图像和情感运动结合起来,这样只要你去想太极图像,精神和精神就会把太极图描绘成一个整体。同时配合形体描写的感觉,练就精气神,再将三者紧密结合,逐渐进入不知有我而有太极意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