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策略
第一,生态文明教育
1.生态文明教育概述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体现了人类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认知。它有三种形态:客观物化形态、文化伦理形态和社会形态,包括制度文明、生态文明和质量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适应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正确决策。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在尊重和保护自然、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和素质、强调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培养生态文明素养的有效手段。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通过系统的引导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质,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讲解提高人们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规律的自觉性,通过制定计划和细致的组织改善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2.生态文明教育的特征
(1)全面性。生态文明教育是通过多学科的合作来完成的,从其主要内容可以理解。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括人与人以及人的心理的和谐。(2)多样性。生态文明教育应结合当前生态形势,因地制宜地开展,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教育的深刻性和有效性。(3)社会性。生态文明教育与全民生活息息相关,只有通过全民积极参与才能实现。社会各领域都应该对生态文明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4)全球性。生态环境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都可能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尤其是气体排放等扩散性强的环境问题。
二、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学生正处于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中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存在诸多问题。
1.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我国的生态教育长期被忽视,使得我国对生态文明的教育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不高。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主要体现在:(1)生态教育流于形式。如今,随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许多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但是,一些学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教育方式往往是形式化、即兴式的,没有长远的教育规划,教学方式也是随意性的,存在很多不足,而且由于脱离实际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⑵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缺乏与外界的有效沟通,导致学生实践经验少,难以得到家庭支持,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3)生态教育不够深入。目前,生态教育的实现途径大多是通过自然科学课程教育来实现的。学生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自主研究和理解,无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难以提高生态文明意识。(4)生态文明教育针对性不强。生态教育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一旦脱离实际,就很难实现其意义。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中,缺乏公众生态教育意识。
2.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表现
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和论文并与中学生交流后发现,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这表现在:生态焦虑意识的出现,强烈的生态求知欲和增强的生态感知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态意识的增强是促进生态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应注意迎合学生心理,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第三,总结
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结合当地的基础条件,对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学校应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提高中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