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经常说“俗话说?

人们常说,“俗话说得好。”这不仅仅是引用或生成某句谚语时所使用的修辞和修辞,更是对谚语本身的一种价值判断和中肯评价。俗语也叫谚语、箴言。本来应该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无处不在,凝练深刻,直指人心,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的字典,从中可以真实地感知和体味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品格。

俗话说,好的就是它的道理。《韩非子》中有一句话:“古无虚谚。”正如谚语是我们的祖先通过口口相传,真理是它的生命力。否则,谁会代代相传陈词滥调、谎言或虚假承诺?子曰:“辞以诚。”真诚和真实是演讲写作的第一要义。俗话说:“十句谚语千真万确,一面之辞,一面之辞。”他还说,“假金立方镀的是真金,真金就不镀金。”谚语的自然道理,就像唐诗里说的“惟腻染色,蛾眉至上”,完全是不加修饰的自然呈现。

俗话说“一千两银子,一万两黄金,抵不上父母的生活。“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才会悄悄把孩子家里有的东西转移到自己没有的孩子家里。俗话说“不离家,你是个废人,但不离家,你是个高尚的人。“这句看似纯粹的关于人事的谚语,其实蕴含着天道自然的规律。青少年就像春天,是生长拔节发育的季节。呆在家里浪费时间岂不是一种“浪费”?老年和冬天一样,是一个冷漠的季节,藏着山,收获着山。待在家里退休不就等于是“贵人”了吗?有一句类似的谚语,“年轻人读书,如在石板上刻字;中年读书,比如用粉笔写字;晚年读书,如画字于水”,等等。谚语是真理也是谚语,但谚语首先必须是真理。

俗话说,善在于其善。有句话叫“知行合一为善”,善是人心的归宿。现实中最大的问题是,知善是一回事,行善又是另一回事。俗话说:“金刚经念在嘴上,狼心抱在怀里。”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上帝挂在你的舌尖,魔鬼藏在你的心里。”可见,这种口是心非、不明不白的恶行,古今中外都不鲜见。贪官和恶人也知道善是美好和光荣的,因为他们极力表现出来的各种虚伪恰恰是通过人们对美德的赞美和敬仰来出卖他们的叛徒。

谚语的好处在于它的有益功能和实用价值。谚语是沉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黄金。几千年来,谚语保留了许多对生产和生活有用的东西,对世界人民有指导意义。比如“遮春寒秋”(养生)、“先喝汤,老了不伤身”(饮食)、“一房好妻,三代好儿孙”(婚姻)、“惊虫,快耕田”(制作)、“春暖花开,人学少年”(励志)、“凡人恶名。

谚语是老百姓的俗语,却蕴含着人生哲学,父母之间的人生哲学。谚语的内容和内涵几乎都是向上的、向善的;即使你在受到伤害的时候诅咒这个世界,这也是一种从反面劝善的比喻。俗话说:“举一个例子说服一个人。”古往今来,谚语一直“自觉”地承担着一种社会教育功能,如知时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使是没上过学的人的父母,也可以用谚语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知行合一,崇善向上,成长成才。谚语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经验之谈”。谚语是生活的指南。

俗话说,美人好。有句话叫“景与景的结合就是美”。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说:“美就是生活。”作为一句全景式反映生活的谚语,本身就是美的集合。俗话说“养个孩子不花钱,还能看风景。”这种生活中常见的幸福骨肉亲情,体现的是家庭的幸福和人伦的美好。俗话说“一白一黑是一天,一绿一黄是一年。”绿、黄、黑、白,四季清晨昏暗,色彩对比简单明了。俗话说“人在正月,景在九月九。”老百姓重视。他们宁愿穷一年,也不愿穷一天。“正月初一是元旦”。这一天,大家有钱,有闲,有精神!“九月九”已进入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凉爽宜人,橙黄绿绿,风光无限。正月里的人,九月九日的风景,风景很美,正好。这种俗语既是情景语言,也是感悟语言,是情景与美的交融。

可以说,所有的谚语都是隐喻,所有的隐喻都是诗歌。诗是美,意是美,幽默是美,思想是美,物我交融,情景交融才是真美,朴素自然,俗中典雅才是大美。

言必通俗而深远,言必合而后动。俗话说,地与人永远牵挂,生命与灵魂永远深入。自古至今,就像空气和土壤。它的存在价值和实用功能不仅不为人们日常所知,就连学术界和思想界也未必意识到它的巨大思想价值和文化意义并真正重视它。俗话说“只讲清净的才是真佛。”说“粗布衣服是家常饭,能吃得好,穿得好”。你觉得应该是多么简单深刻精辟啊!是名副其实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活哲学。形式上的白话和真实,内容上的乡土味和土味才是它的真谛。也是它所谓的文化和化人的根源。

作者:李建勇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持权属证书联系本网站。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