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保持健康是常识。谁能想到二十四节气不是纯粹的传统文化!你对节气了解多少?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包含一些非常规的东西?

但是学了初中地理之后,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夏天太阳照到北回归线上是至日,冬天太阳照到北回归线上是至日?这种说法感觉很西化,因为我们的传统中没有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的概念,我们甚至没有明确的数据证明地球是圆的(对了,被大家鄙视的印度人早在公元500年的科学著作《悉达多》中就非常精确地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并且使用了负数和无理数...).

自古以来,中国人算术好,几何弱;通过几何原理发展起来的西方天文学与中国的天文学有很大不同。更奇怪的是,据说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战国,成型于秦汉。按照秦汉时期的天文观测水平,就更不可能了。这个传说用的是2000年的气候分类,却有着不合逻辑的现代特征,实在让人感到不解。于是用七星,我稍微观察了一下24个节气,发现了一个更惊人的事实:24个节气的分布时间是不均匀的,每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是不相等的!

公历二十四节气

那为什么西历加起来只有一天,而东历加起来有一个月?因为我们喜欢把每个月分成30天,所以每年都会多几天,最后就做成一个月。但是,西历不是这么算的。他们喜欢把多余的日子直接插入每个月,所以有“大月”和“小月”。由此可见,我们现在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用类似的方法来插入多出来的日子,太神奇了!

原来我浪漫了几十年...

为了检验假设,我调查了资料,不过不查也无所谓。我一查,眼泪就掉下来了...

原来只有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还保留了秦汉的韵味,其他的早就“全盘西化”了!

事实和我的猜测非常接近。原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平均分布的。从今年的冬季至日到明年的冬季至日的所有日子被分成24个点,这是传统的24个节气。这种划分叫做“平气法”。我们现在使用的24个节气来自明朝崇祯年间,由于旧历错误太多,徐光启和传教士汤若望重新整理了一遍。编制这份历书的知识来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天文系统。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

这种方法把天球上的黄道(圆)按角度分成24份,每过(360/24)15度为一个节气。经过西方天文观测,他们发现太阳光照最高的一天和太阳光照最低的一天。在崇祯版的二十四节气中,这两天分别被定为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这种方法叫做“固气”。

崇祯历书

看完这段话我不太明白。什么是黄道?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是什么?仔细求证,终于明白了。

首先,我们的常识可以知道,夏天白天长,太阳升得高;冬天,白天很短,太阳升得很低。这是季节和温度变化的根源。古人通过制作精密的天文仪器来记录太阳的轨道变化。就像我下面画的图一样,太阳从来没有出现在这个黄色区域之外。

与此同时,古人观察到了另一个现象。虽然星空会在我们头顶起伏,但也在慢慢变化。如果坚持每天晚上把仪器对准12的天空,记录下星星的样子,就会发现每隔365天,星空就会回到上次的样子。于是古人想象天空是一个特别大的球形外壳,包裹着地球,上面布满了星星。天球每年自转一周。与我们头顶星空相对的轨道是黄道。西方人用星座把十二生肖分成12部分,这是我们熟悉的十二生肖、星座、占卜的重要灵感来源。

虽然24节气诞生于黄道十二宫,与星座无关,但我们可以借用黄道十二宫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理解。当地球背面正对太阳时,这里是12午夜,天空会对准一个星区。古人画出星空,再用上述方法划分二十四节气。

西方知识组成的二十四节气有什么区别?

现在,当然,我们都知道季节是由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偏离角度引起的,公转的轨道近似为圆形。所以用天文方法区分当然更准确合理。这样的二十四节气可以准确地描述气候和温度的变化特征,给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指导意义。

然而,在当时,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比如崇祯历书编纂后,明朝传统学派多次质疑,甚至到了玩PK的地步。他们约定用自己的方法推导出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和位置,然后用观测结果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