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条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物质文明建设。近年来,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泛滥,中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腐败现象,如贪污受贿、倒卖诈骗、以权谋私、为利忘义等。这不禁让人想起儒家思想的精髓,比如公私之分,义利之辩,这些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是有益的,应该继承和发扬。这说明儒家思想在今天仍然可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一个主权完整的国家不仅需要独立的经济和政治,还需要独立的文化。所谓独立文化,就是她自己国家的人民创造的或者被他人吸收的维持她生存发展的语言、习俗、观念、信仰等文化因素,其中观念最为活跃,成为这些因素的核心。一个民族如果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就会有强大的凝聚力来维系这个国家的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

像这样的传统文化,完全抛弃她,脱离她,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更是不合适的。像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虽然经历了剧变,但是糟粕很多,精华也很多。今天对待她的正确态度是如何正确引导她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去掉她僵化腐朽的部分,保存和发展其生机勃勃健康的部分,使她在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建功立业。中国的传统文化属于这种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属于这种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几千年来,封建社会所传授的无非是责任、中庸、忠孝等传统思想,这些都是其与封建统治相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我们当代思想的主流。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磨砺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永恒的人性价值。

1.儒家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范畴、主张和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于人伦文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柔、善、敬、俭、让、忠、孝、诚、俭、耻,非常丰富,每个字都能写一篇大文章。如果把它们的一般意义进行抽象、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本质。

2.突破鬼神命运的理性精神,抵御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对鬼神持谨慎态度,“圣子不讲奇、强、乱、神”,“不知生何以知死”,有无神论倾向,否认超自然救世主和世界彼岸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关注“世俗”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倾向于依靠人的力量来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不轻易求神拜佛的习惯。

3.“民本为国之本”的民本原则,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家历来非常重视普通人的作用,认为普通人是国家和平的基础,认为“民为国之本,基为国之本。”

4.“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广阔的思想文化基础。儒释道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回归朴素,这是一种倒退的回归。

5.注重理想信念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成为中国德治的一大特色和政治优势。儒家强调一个人要有理想和信念。他的理想人格是智、仁、勇,被认为是“人间大德”。子曰:“仁者不忧,博学者不惑,勇者不惧”。

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会是“大同”。在这个社会里,“天下为公”,“人不但是至亲,而且是独生子”,都是“互相信任,互相修理”,“使老有所终,老有所强,老有所用,老有所养,老有所寡,老有所病,老有所残”。“大同”理想是人们对原始资本主义的记忆,是对当时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

6.“过犹不及”的辩证思维体现了高超的生活方式和领导艺术..“中庸”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最高的德性修养,也是规范和方法。“中庸”中有辩证法,即“度”的思想不能过分,也不能“低劣”,反对走极端,要求人们把握分寸,注意火候。孔子说,当有人向他提出问题时,他会“扣其两端,竭其所能”,即找出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然后全面地给予回答;他还说“抨击异端是有害的”,即只抓住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忘记了另一个方面,必然会造成伤害。儒家思想是为了当官。它认为,作为领导者,应该是“强而不猛”、“泰而不骄”、“和而不流”、“傲而不争”、“欲而不贪”、“乐而不淫”、“悲而不伤”、“苦而不怨”、“酬而不劳”。从气质修养的角度来说,“质胜于文,文胜于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还说“疯狂的人进步,固执的人做错事”,认为这两种人都是偏激的,应该作为“中间”,既积极又稳健。如果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真的能达到这些要求,也可以称之为有修养有能力的好干部。

7.儒家思想中丰富的教育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主要内容,对现代素质教育仍有启示。孔子一开始是教育家,儒家继承了办学传统。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教育,主要是儒家承担的。孔子说,“教有无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知之为也”,“不要生气,不要生气,不要不高兴;不拿三个角反一个角,就再也不干了。”学习,审问,仔细思考,明辨,坚持”,“不要计较,不要肯定,不要固步自封,不要管我”,“三人行,必学我”都是宝贵的教育经验。后来孟子提出“教也全才”,荀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韩愈的“业精于勤而闲,成也毁于思”,都成为后世的座右铭。即使在今天,它们对我们的素质教育仍有启发价值。针对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我们的教育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也需要继承儒家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

8.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优秀元素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儒家思想的光辉无处不在。比如爱国主义,儒家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克己”是为了“重礼”;强调家国合一,国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放大;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爱国主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再比如团结统一,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很强。子曰:“天下若有道,礼乐从天子而征服;天下无道,则礼乐为诸侯所征服。”西汉董仲舒说:“《春秋》是大一统,是天地恒验,是古今之交。”儒家“内圣外王”强调君子修身养性,“齐家”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理念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分裂不得人心,统一不得人心,这成为我们反对民族分裂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心理基础。再比如爱好和平。儒家讲“礼重”、“和而不同”、“德重”、“忠恕”,要求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里,最可贵的是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从而增进理解,创造包容,形成合力。现在国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国际上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富邻为伴的方针,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儒家的“和谐”思想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负面影响

毕竟儒家代表了中国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精神文明。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儒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从表面上看,中国近代的落后、被动、挨打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因为西方国家“拿枪”,中国的武器不行。其实最深层的是文化和指导思想上的问题,与儒家思想的负面因素无关,甚至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罪魁祸首。

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及其影响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等级观念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外化是“礼”,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特点。“礼”是指人在相互交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言谈举止符合自己的位置要求,也就是懂礼。中国一直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国有很多儒雅的君子,但问题在于过分。儒家讲君臣父子夫妻是“三纲”,讲“贵贱平等,长幼有别”。如果有人违反了仪式,他被视为犯有叛乱。鲁的一个臣子搞“宫中八弦舞”,就是在家里的庙里举行一个64人的乐舞,本来是皇帝专用的;这个人还祭过泰山,这也是天子的事。对此,孔子很生气,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太多的“仪式”是繁文缛节和形式主义,最大的弊端是压抑个性,阻碍真理发现和科学发明。因为“礼”的缘故,领导长辈就算说错了,也不能越雷池一步,受不了,改不了,所以拒绝就事论事,否则就是傲慢、骄傲和“不敬”。

在西方,学生随时打断老师讲课而不举手是很正常的。在中国没有。孔子说“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要求人们平时“活得恭敬”、“看得恭敬”、“思得恭敬”。如果按照这些“仪式”来教育我们,即使是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年,也会被教育得彬彬有礼,踮起脚尖,彬彬有礼。再加上孔子说“君子动口慢,行动派快”,“巧言令色,仁者见仁”,限制了人们口才和交际能力的发挥。这与我们改革开放时代提出的开拓创新人才的要求背道而驰。

2.过于注重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的探索和改造。儒家文化是一种人伦文化,儒家讲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教四样东西:文、行、忠、信。还记载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弟子,其中数有自然科学的味道,但排在最后;其他的属于社会公德,“六艺”中最重要的是礼仪。“不学礼仪,就受不了。”作为一个君子,就是要“礼尚往来”,“其乐融融”。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形成了重视人际关系、轻视科技的价值倾向。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中国人发明火药是为了放鞭炮,外国人拿它来造枪;中国人发明指南针是为了看风水(协调人、鬼、神的关系),外国人是带着指南针去航海(开疆拓土,掠夺殖民地)。

3.忽视生产劳动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儒家宣扬“实干者治民,实干者治民”,鼓励人们做“工”来“治民”。儒家也主张人要好好读书,学的不是自然科学技术,而是人伦之书。“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及“学庄稼”和“学园林”。孔子说他不如农民,不如菜农。樊迟走后,孔子说:“小人,徐帆也!你给的礼物好,百姓就不敢不敬;如果你是正义的,那么人民就不敢拒绝;你守好信,人家就不敢没心没肺了。夫若如此,则四方之人,皆以子为累,何以用庄稼?”如果天下人都按孔子说的做,大家只能喝西北风。历史上,儒家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如《儒林外史》中的金范;中间没有提到的,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有轻视生产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导向结果,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过于注重道德的作用,缺乏法治精神。儒家文化是道德文化,治理国家,特别强调人的素质、意识、良心,所以道德比法律更根本、更重要。子曰:“以政导之,以刑惩之,民自由而不要脸;以德导之,以礼为耻。“是指行政和法律,让人不敢做坏事,却不要脸;道德和礼仪能让人感到羞耻,自律,不愿意做坏事。儒家排斥法律,甚至把“无讼”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但单纯以德治国是无力的。它能治好人,但治不好人。它只有必要意义,没有必要意义;要激发意识和良知,加强自律,但没有他律是不靠谱的。过度的德治会导致“人治”。中国历史上有法制,但没有法治,只有刑法,是用来治民的,不是治官的,往往成为保护权贵的工具。正是这一点,法制往往没有“真龙帝”随便说的那么有用。社会上弥漫着浓厚的“包公情结”和清官热,说明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期待与法治缺失的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儒家思想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血缘文化、家族文化、养生文化。上坟、建祠堂、续族谱等活动强化了宗法观念和人为因素,维持秩序主要依靠乡村的规章制度、传统道德和习俗。而反映这种文化氛围的儒家思想,则缺乏西方的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而这种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是建立在古希腊文化和工商业的基础上的。父亲偷东西,儿子该不该举报?举报有违孝道,不举报有违法律。孔子认为孝顺很重要,儿子要保护父亲。这是“子为父藏,父为子藏”,再提倡“敬讳,亲讳,贤讳”,就会违背法治精神。

由于过于注重道德而忽视法律的作用,中国历代统治者进行社会调控的手段比较单调。道德教育往往是第一步,给人灌输儒家思想;如果不行,就用圣旨文书;如果不行,就派军队去清剿,镇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宽严相济,恩威并举,软硬结合。因此,国家调控社会的机制缺乏根本性、稳定性、普遍性和长期性,自我化解导致混乱的因素的功能很低。往往小事变成大事,大事颠倒。官僚机器与致乱集团之间,要么鱼死网破,社会缺乏长治久安的动态稳定机制,表现为周期性的政权更迭和混沌控制。时至今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缺乏法治精神。人民群众中的“主体”观念、“为人民当家作主”观念、领导干部中的“父母”观念仍然很强;《雍正王朝》《康熙帝》等电视剧还是有很大市场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屡见不鲜。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任重道远。

5.把“中庸”上升到方法论,不利于培养人们敢于冒险、改革创新的精神。“中庸”有辩证法,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中庸”,但缺乏可操作性。孔子只说“敲其两端,竭其所能”。如何服用没有一定的规则,需要当事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因此,人们运用“中庸之道”,每当遇到任何问题,都采取不偏不倚、遮遮掩掩、不着边际的立场、态度和方法,表现为不拘一格,特别是在重大问题面前,立场不鲜明,缺乏原则和斗争,使人成为骑墙派、刺头和见风使舵。孔子叹道:“中庸也是德,更甚!”人民新鲜了很久。真正的“中庸之道”能够在大众中实施的很少。孔孟对用中庸之道的人深恶痛绝,称之为“乡愁”、“盗德”。其实他们是从孔孟的中庸学来的。

“中庸”与敢为、改革、创新是矛盾的。鲁迅说,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使变革难以进行;如果你提议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开窗,所有人都不同意。你故意说要掀屋顶,大家肯定会反对。最后,经过妥协,大家都同意开窗。这个例子说明,为了打破“中庸”思维方式对变革的阻碍,革命和改革有时不得不采取矫枉过正的方法,其结果非常“中庸”,最容易走向极端和极端。

6.“只说不做,信以为真”不利于理论创新。孔子的“言而无行,信古”,就是不搞新造,只编辑文学经典,阐述圣贤愚见,真心喜欢古。尤其是姚、舜、余,我怀念他们,敬佩他们。“我为他们的成功感到骄傲,我为他们的文章感到骄傲”和“我为他们的文学感到沮丧”。孔子作为学者的形象是“编春秋,删诗书,令易传”。这种学风影响后世,更难标新立异,严重阻碍理论创新。的确,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孔子的后人很难有所创新。即使他们有自己的新思想,也要夹杂在前人著作的注解里;有些人自己写的文章,也要以古人的名义流传。中国古代经典和历史的子集是铺天盖地的,梁启超说“史”占7%、80%。读书人做的就是写诗,画图,刻石,注释圣贤经书。这既没有政治风险,又优雅高明。到了近代,康有为要推动政治改革,打着孔子的旗号,写了《孔子制度改革考》,称孔子为改革家。

“言必信,行必果”的学风也带来了尊祖教、崇圣的思维惯性。这种惯性成为个人崇拜、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温床,使解放思想成为社会变革和改革的先导的任务十分繁重。五四运动批判孔子的是非观,延安整风运动批判王明的教条主义,真理标准讨论和批判中的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改革开放以来克服的“本本主义、至上主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言不尽意、信古”惯性的表现,而克服这种惯性的法宝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即着眼于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正在做的事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7.“重视道路,忽视设备”的经验主义一般思维,不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是辩证的,但又是一般的、整体的、纯粹的、经验的、直观的。很多儒家文章讲修养,讲人伦,讲社会,不是理性思考,而是道德体验。比如孟子说“我养我浩然之气,充于天地之间”,中庸说“达致和谐,天之地位不佳,万物皆不佳”。在对事物的探索中,我不喜欢精确的整理,科学的实验,逻辑的概括,我不喜欢事物必须亲自低头,我喜欢把事物做得更大更好,我不在乎关于天地的道,我不在乎具体细微的现实。这种思维不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