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食疗文化源远流长。药食同源能否从粥中得到最好的体现?
粥食是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
据史书记载,黄帝煮谷为粥。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扁鹊臧宫列传》中,记载了当时的名医淳于髡用粥治病的故事。隋唐时期,粥继续兴盛。《伤寒论》和《方剂学》中记载了一些粥类饮食方子和偏方,以备不时之需。比如米糠粥可以改善脚气,羊骨头粥有温补阳气的作用。
粥食在宋代也很流行。当时,太平盛慧芳记录了100多种粥食。《养老献亲书》中记载的粥食也有几十种,如用肉苁蓉羊肉粥治疲劳,用姜粥治恶心呕吐等。
金元时期,粥也发展起来了。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擅长粥类食疗。在著作中,他专门介绍了几十种最常用的粥食疗药方。到了元代,邹璇在《养老献亲书》的基础上继续拓展空间,撰写了《养老长寿新著》,并辅以几十种粥食。在当时,粥饮食健康也得到皇家法院的认可。元代掌管宫廷膳食的太医,收集了许多滋补强身、辅助治病、养生益寿的粥方。至于明朝,粥食养生已经很普遍了。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总结前人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行医经验,编撰了《本草纲目》一书,其中收录了许多粥食。明代编纂的《普济方》载有近200种粥方。清代的《老老恒言》一书中也记载了近百种粥方。
粥之所以被广泛接受,是因为它制作简单,取材方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时至今日,吃粥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有文化积淀的时尚健康养生方式。不仅粥的种类极其丰富,受欢迎程度也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