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赋能智慧医疗,让慢病管理触手可及。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健康管理、医疗救治、术后恢复等医疗领域插上了智能起飞的“翅膀”,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近日,在工信部公布的“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名单中,由阜外华中心血管医院牵头、郭志萍教授主持的“基于5G技术的慢性病智能健康管理与应用”位列其中。5G技术如何帮助居民管理慢性病?是什么样的魔法?

展望未来,慢性病管理更加智能。

随着医疗技术和人们健康管理意识的提高,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仍是威胁人们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的重要因素。

“现阶段,高血压、慢阻肺、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影响因素很多。临床治疗药物的有效靶点机制不明确,没有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不断上升,但其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郭志萍说,各种因素表明,采用智能化手段,对于提高慢性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效果,提高健康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5G的慢病智能健康管理项目,即利用5G和智能硬件的采集传输能力,以及数据管理平台的支撑能力,在智能监测、数据传输、远程诊疗、远程交互、早期干预等方面发挥一些传统方式无法实现的作用,让慢病管理更智能、更精准。

实时监控,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

你有没有想象过,在不久的将来,喝一杯水可以帮助测量体温,穿t恤可以实时监测血压和心跳?这就是目前5G使能的智慧医疗的“神奇效果”,也是从梦想可能到来中导入的。

在“基于5G技术的慢性病智能健康管理与应用”项目中,用于数据采集的智能设备主要有非接触式生物雷达设备、环式智能穿戴设备、连续血压检测仪等。这些智能设备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5G网络传输到数据采集平台,方便医生实时监测,随时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

“人体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和体温。体征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变化,对于疾病诊断和评估疾病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郭志萍说。

非接触式生物雷达探测技术融合了雷达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可以穿透非金属介质(砖墙、衣服等。)并检测生命信号(呼吸、心率、血流、肠蠕动等。)而没有任何电极或传感器接触人体。离人体最远的距离可达7米左右。

基于雷达的生命体征监测仪是雷达技术和医学检测技术的完美结合,使雷达能够根据人体呼吸和身体运动的不同反射信号做出相应的检测响应,从而实现对体位、跌倒、呼吸、睡眠、呼吸暂停等指标的检测。

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连续血氧、心率、呼吸、心电、连续核心体温、连续血压、睡眠等多种生命体征的连续监测设备。其中,连续血氧和心率监测、连续核心体温监测、连续血压监测等方面采用了国内外最先进的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和医学数据分析检测算法,改善了传统检测手段存在的诸多缺陷和舒适性问题,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监测依从性,也提高了检测指标的准确性和医护人员的便利性。

此外,本系统使用的环形脉搏血氧仪和普通戒指一样小巧轻便,佩戴舒适,非常适合长期佩戴和持续监测血氧和心率,监测时不影响睡眠且不易脱落,可以在房间内随意走动。

本发明具有小型化设计、佩戴舒适、低功耗、高精度和多功能的优点。

以点带面,健康管理前景广阔。

“基于5G技术的慢性病智能健康管理与应用”试点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新的健康管理模式,探索新的健康管理方法,提供新的健康管理服务。

郭志萍表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过程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循环的、始终运行的过程。受地理位置、医务人员数量等资源的限制,大型医疗机构很难有效管理这一群体。“在国家推进分级诊疗的背景下,利用上级医院的优势专家资源和临床、科研能力,以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协助基层社区医疗机构承担慢性病的日常管理,同时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为用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是一种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同时,目前国内医院的健康体检还不能完全满足长期、连续、实时收集、归纳、分析与目标对象相关的健康风险数据的需求。随着以5G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时代的到来,“5G+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管理”的全新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我们的健康管理更加系统化、智能化、精准化,用户体验更加便捷。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申报的试点项目方案中,运用智能检测设备、5G无线通信、医院实体+互联网诊疗、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领域前沿技术,实现对亚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高血压、心脏病等)随时随地的实时连续健康监测。)和老年人,以及慢性病的早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特别是对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

“基于这些智能设备,健康信息管理平台可以为患者建立终身动态电子健康档案。通过线上线下的紧密合作和家庭医生的贴身服务,为人们提供监测、咨询、改善、诊疗、消费等一体化服务,具有更广阔的推广前景。”郭志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