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有限,我的知识也有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居安思危,不为哀乐所困——如果说庄子O内篇O的养生大师的解读中有轮回的话,我想这个世界上的庄子一定是一棵细细的树,活在我们身边,以树叶为眼,以花瓣为唇。冬天,他闭上眼睛,睡着了,做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苦恼的梦。春天,他从飞白马的梦中醒来,看着这个世界,看着这个世界。他想说话,但是没有风也没有声音。世人对“养生之主”有太多的误解,庄子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消极的唯心主义者。事实上,他已经放弃了这个世界。庄子的决定早在《逍遥游》中就有所体现:生命的长短,是两个事物之间不可比的。使命不同,人生价值观不同,两者之间的称谓也不同。蜉蝣的菌类和不知春秋的蝉的寿命叫“小年”,五百岁的桂苓和八千岁的香椿的寿命叫“大年”。“小年”无法理解“大年”所面临的苦恼,所以他们之间的比较毫无意义。庄子思想体现的是对这种比较的排斥,而不是对它们存在价值的忽视。无论“大年”还是“小年”,都是息息相关,构成了世界。于是庄子提出了“养生”的理论。所谓养生,简单来说就是让生命好好延续,精神饱满地行使世界的职责。为了“养生、守一生、养亲人、尽己”,庄子提出了“绝”之道。首先是对无止境欲望的拒绝。庄子说:“我的生命有限,但我的知识也有限。有了限制,就没有限制了,也差不多已经了;”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就差不多了!“在许多译本中,这句话的翻译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怎样才能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而不尴尬?如果你已经很尴尬了,继续追求知识是很危险的!第一次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对庄子的话很困惑。看了几个版本的翻译,更是一头雾水。我一直相信庄子不会被动的劝别人不要求知,一直这么理解他是不对的。于是,我试图重新理解这篇原文。”“知识”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知识和智慧。从这个角度来看,原文的翻译看似无可厚非,但这真的是庄子的本意吗?如果“知识”指的是聪明,聪明的人应该受到尊重,那么,“知识”可以理解为成功或受欢迎吗?这样,这句话应该理解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名望(功名)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名气,怎么才能不尴尬?乍一看这个翻译还可以,至少不是负面的,但是仔细想想还是不合适。我一直在想开篇那句话的意思,想了无数种解释,都被自己推翻了。我应该更加谨慎,因为一个好的解释不仅仅是为庄子平反,更重要的是给现代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教训。养生大师的核心是“顺应自然”,那么这个“学问”是指人的盲点吗?也就是天赋先天不足却难以追求的那部分?这样,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人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个体所缺乏的无限的才能。仔细分析,还是不对。过了两年,我不知道重读了多少遍《养生大师》的开篇,终于有了更贴切的解释。”知识”在这里仍然是指知识和智力,但这个“知识”在翻译中得到了引申。不是指知识本身,而是指人对知识的渴望。所以对“养生大师”第一句话最准确的理解应该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怎么才能不尴尬?如果你已经很尴尬了,继续沉迷下去是相当危险的。正是因为“欲望”,人的行为才开始失控,欲望是怨恨的根源。庄子赶紧敲响警钟:“善无近名,恶无近刑。“杜源认为经典可以保健康,生儿育女,养亲人,万古长青。”如果你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欲望,做好事就会贪图欣赏,那么做坏事肯定会面临惩罚。人要和欲望保持距离,小心谨慎,个人原则不犯错误,自我防卫,保全本性,赡养父母,最后享受生活。眼光长远的庄子在拒绝了自己的欲望之后,提出了对世间恶的拒绝。有时候自己不犯错,但是遇到天灾人祸也是难免的,所以要防患于未然。寓言作家庄子讲过一个“懂牛专家”的故事。“巧手知牛”的典故被后人广为流传。然而,由于人们对庄子思想的误解和对其哲学价值的忽视,其意义仍然停留在一种非常通俗的解释上。更多的人看到了“熟能生巧”的含义,但如果你只知道这个含义,那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的“巧手知牛”是这样的:一个好厨子为了把牛身上的肉割下来,每年都要换一把刀;普通厨师为了分离牛的骨肉,拼命切骨头,一月换一刀;还有一个叫丁的厨师,他的刀用了19年,宰了上千头牛,但他的刀还是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锋利。刀保护的很好,因为他可以钻空子,他的刀落在关节的缝隙里,尽量少和牛骨对峙。可见,同一把刀在不同厨师手中的寿命是不一样的。我对牛的理解,不是告诉我们如何熟练地操作一件事,而是指出一个道理:人在社会上就像刀,那些社会是非,那些故意伤害你的尔虞我诈都是牛骨,你冷静的头脑才是握刀的厨师。庄子对人间险恶的估计是准确的。所谓“绝不叫你做鸵鸟自欺欺人”,就是叫你灵活地和身边的人玩游戏。不要和敌人正面交锋,要学会适当的躲避和攻击敌人。庄子最后的拒绝,是对人生得失的拒绝,对生死的拒绝。我相信生活会有最好的可以付出,生活中有时候一定有,生活中没必要强求。从小只有一只脚的右师大,并不自卑,也不可悲。他平静地对文文轩说:“这是上天给我的,我不怪别人。”接受上天赐予的礼物,无论好坏,美丑,都要心存感激。庄子在这里写的是接受的快感。接受上天的礼物是幸福的。面对上帝赋予你的本能和天性,你要好好享受。珍惜当下,努力生活,远胜于无所事事,抱怨,白日做梦。不要对已经失去的东西过于惋惜,这对继续活着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价值。右师大不会指望上帝再送他一只新脚,也不会担心那只还没出现就已经失去的空脚。庄子用这个例子非常准确。如果一个曾经拥有完美双脚的人现在只有一只脚,那么庄子关于得失的拒绝是站不住脚的。庄子要把“失”写成彻头彻尾的“失”,从一开始就没有发生过。失去一些东西不算什么。为了把拒绝推向另一个极端,庄子谈到了对死者的拒绝。一个死去的人就像一段逝去的爱情。曾经甜蜜的恋人现在已经没有感情了,不会为对方开心快乐,也不会为对方伤心难过。所以不要为死去的人哭泣。从这一点来看,不难发现庄子的养生思想与老子不同。老子要求长生,庄子要求忘死。老子靠谷神的生命力苟延残喘而生存,庄子靠自然而诞生。在庄子眼中,死亡应该包含在生命的过程中,是生命的最后一程;生老病死,这些都是上帝刚刚赋予的,构成了伟大的人生。所以我们在暮年看周围的世界,总有眷恋,总有很多想做的事,很多没完成的愿望。我们好难过好可怜。但是,想想我们身边的树,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过,所以我们有空虚的欲望,不离不弃。那些闪亮的绿树,从来没有感受过世间的爱和欢乐,所以面对死亡,它们是那么的安静和无声。在精神进化的来世,我愿做一棵有自我意识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