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保健穴位健康度过换季。

预防胜于治疗。起源于中医经络的穴位保健,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西医的重视。中医李思怡根据多年经验,为您挑选了6个父母不知道的保健穴位,让先人的智慧帮您养儿育女。

宝宝是不是一天到晚开始「凉咳」,每次换季都流鼻涕,皮肤发痒?只要身边有同学生病感冒,就一定会“赶上疫情”,三天两头去医院门诊报到?

曾任台北联合医院仁爱医院医师、现为中医诊所院长的李思怡,对日常穴位保健的功效非常肯定。很多人质疑中医常说的“气血和穴位”根本看不到,所以认为不够科学,不存在,但她说:虽然看不到,但我能感觉到。曾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李思怡解释说,自从日本京都大学生物学教授中谷义雄(Yoshio Nakatani)首次发表“好络——通络诊疗”理论后,很多大陆学者也研究了穴位的生物物理特性,发现穴位具有“低电阻”的特性。当我们通过电阻测量或高振动声测试时,会发现人体内确实存在穴位,气血会有一定的走向,就像一组“循经隐感传导线”,95%的人都可以得到证实。

她指出,从这些科学证据中可以发现,中医经络中提到的穴位,宽度大约在一到三厘米,位置稳定。这些复杂而深刻的人体经络也与古代医书中提到的十四条经典经络线相吻合。“中医是经过长期观察和时间考验提炼出来的精华。以前老祖宗生病,没有西药吃,通过中医诊疗康复,代代相传,保护我们的健康!李思怡强调说。

外婆的养生智慧其实在很多人家里都是根深蒂固的。李思怡本人就是一个在食疗、中医、刮痧和经络中长大的孩子。她记得小时候,大热天吃坏了肚子,家里就有一锅绿豆汤;中暑头痛时,妈妈会为她刮痧,同时讲解肩颈经络;平时经常提醒她多长耳朵,因为那里穴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