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教说“养生之道,关键在养心”
这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堪称“道中之道”,调理精神为先调理身体,这从历代养生专著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来。相传,商代彭祖的养生理论,汉代王翘的《养性自为书》,梁代陶弘景的《延年益寿书》,都是对养性养生的总结。“性”的主要内容是指心理方面,类似养心的内涵。所以古人把养心放在突出的位置,起着主导作用。生命三宝——精、气、神,其中神最为重要,神是精、气的集中表现。古人有云:“神为车,气为马。”《养神铭》指出:“神为气之子,气为神之母,神室之形...上帝去了,就烂掉了。”神生于气,生于形,但对形、体、精、气起支配作用,是它们存在的价值和象征。精与神的关系在定精定律中被形象地描述为“灵如火,精犹油”。精可以理解为人体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生命活动可以概括为整体上的“神”,比如一盏灯的火焰。一个人要想保持健康长寿,就要把握好藏精、藏气、调养三宝。要用神储气,用神聚精。在这里,我不妨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养生中心理与生活的关系。首先,几年前,美国波士顿一位80岁的老人死于车祸。医生解剖尸体时,意外发现死者体内血管硬化,心脏比正常人大一倍,还有慢性肾炎。肝脏原有的血液供应被阻断,但在附近开辟了一条血液通道来替代。他的每一种病都是致命的,但我不明白为什么他还能走在路上。当被问及死者的妻子时,他说自己生前一直过得很好,自认为很健康,经常走动。这是因为死者生前有乐观的精神和求生的想法。结果他利用体内的后备力量,安全活了下来。事实上,悲观失望的人如果完全健康,就会生病,活不下去。一位科学家说得好:“希望是一切疾病的解药,生存是心灵抵抗疾病的有力武器。”然后有一个匈牙利科学家,年轻的时候得了白喉,医生断定他活不长了。24岁时,他因营养不良而身体虚弱。医生认为他最多只能活半年,但因为坚持自我调理,他去世了,享年103岁。精神因素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养生中调神养心、修牺牲应该是占主导地位的方面。这对老年人的保健尤为重要。因为老人精气不足,火气容易燃烧;耳目不明,容易起疑心;情况并不顺利,抑郁情绪很多。所以,我们不仅要注意日常生活、饮食、行动中的直、静、缓,还要注意宁心安神的原则,在这里要求去除不良情绪。元代隐士《论衰老》说:“求新造老养生之道,不贵。第一,要做圣贤打破虚无缥缈的诗词,洗涤胸中的烦恼,顾忌名利,不为情绪所狂...上帝不认为邪恶。”尤季承《治未病》一书载:“人少烦我,人怕我不怒;淡泊自得,此长生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