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编的《春秋》和鲁编的《春秋》一样吗?能买到吗?
《春秋》是鲁的编年史,经孔子校订。它记录了从路引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65438+公元前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著作。《春秋》一书史料价值很高,但并不完整。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废报”。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在中国古代,春天和秋天是王子雇佣皇室的季节。此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四季。史书记载了一年四季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所以“春秋”是史书的统称。鲁史书的正式名称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著作,也有人认为是鲁史家的集体著作。
《春秋》的文字很简练,对事件的记载也很简略。但在这242年间,诸侯的攻、盟、篡、祭、灾等习俗都有记载。它记载了鲁十二代的时代,是完全正确的。与西方学者所写的日食经文相比,其中记载的日食有30余次相互吻合,证明《春秋》不是古人在空无的基础上写成的,可以视为一部信仰史。但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逃文、增窜等问题。
《春秋》原版只有18000字,现存版本只有16000字。语言极其简洁,措词有条不紊。由于文字过于简单,不为后人所理解,所以训诂著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顾良熙传》、《春秋顾良熙传》合称春秋三传为儒家经典。目前《春秋》原文一般作为经典编入《左传》,而《左传》中的新内容是传记。据《汉书·文艺志》载,春秋时期有***5列传:
《吕氏春秋》共分十二期、八读、六论,26卷,160篇,20多万字。内容庞杂,包括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诸子百家,故《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虽然在内容上良莠不齐,但在组织上不是没有体系,在编制上不是没有理论,在内容上也不是没有体系。正如《用户》一书所说:“天下没有白狐,只有白毛,取之于众。”显然,陆《春秋》的编纂目的是集各家之精华,形成一家之思想,即以道家思想为中心,综合各家之学说。根据吕不韦的说法,这本书从客观的角度看待所有的观点,对所有的家庭持公平的态度,一视同仁。因为“私视使眼瞎,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如果这三者都是私人的,没有本质,那么就没有智慧的理由。如果智慧不公,福报就会下降,灾难就会增长。”(《吕春秋序》)
吕《春秋》十二期是全书的要旨和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春夏秋冬。每期5篇,***60篇。这本书是以“佛法天地”为基础编辑的,第十二期是象征“大幸福”的日子,所以这部分以十二月顺序为线索结合材料。季春主要论述养生之道,季夏论述教学原则和乐理,丘吉主要论述军事问题,冬吉主要论述人的素质。八页,现在63页,明显拿掉一页。内容从开天辟地开始,一直在讲做人之道,治国之道,如何识辨事物,如何用民,如何为君。六论,***36篇,杂论。
吕的《春秋》思想
吕的《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帕尔》篇说:“贵,孔子贵,贵,观音贵,列子贵,陈篇贵,杨贵,孙膑贵,贵,贵人贵。”它认为这些不同的观念应该统一起来,“一个规则,不同的是混乱的;一个是安全的,一个是危险的。”(《不二》)只有思想统一了,才能“各行其是,笨手笨脚,各尽所能,像个洞。“统一的过程其实就是批判吸收的过程。因此,吕春秋对所有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发展和扬弃。比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被《吕春秋》吸收,但又以独特的方式出现。主张拥护新“天子”,即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国家。上面写着:“本周室祸,天子不见,乱大于无天子。”(《听》):“天下必有天子,故有之,天子必持之,故也。一治二乱。”(《志异》)
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统一,但没有强调专制问题。而吕春秋却有“执一”、“守一”等观念。“捧一”和“捧一”就是集权。这是先秦儒家的发展。再比如墨家思想。鲁《春秋》对墨子提倡的“节葬”观念是认同的,所以对当时的重葬风气进行了批判:“越是奢靡,死者越是担忧,生者必相敬。”奢者荣,俭者卑,不为死,而为生者赞。但墨子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吕氏春秋》对此进行了反驳:“不攻道,不惩不义。若攻伐无道之意,则福莫大焉,而得其益也。禁之者,正而义之,唐、吴之事,亦有罪也。”(振乱)鲁《春秋》提倡提倡“义兵”。“义士到,邻国百姓归流水。国之民若敬其父母,则远而得民,兵不迎刃,民则服。”(《怀冲》)吕春秋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的,也是错误的。一场正义的战争,即一场“无德攻不义”的战争,不仅能消灭暴力,而且能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这其实是为秦国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
新华书店都有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