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师傅当师傅,你还是可以把自己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

刻意练习,强调要想成为某个专业的大师,就要有一个靠谱的大师。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有幸得到名师的指导,或者直接成为名师的徒弟。不做老师有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当然,有些人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例子。

这里我想说三个人,一个是富兰克林;一个是李叫野兽;另一个是查理·芒格。这三个人,第一个和第三个,都是美国人,但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另一个来自中国。

这里我想说的是他是如何成为作家的。

富兰克林成为了一名作家,却没有大师来指导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份刊物《观察家》。我发现这本刊物上的所有文章都很优秀。于是产生了自己学写这样一篇文章的想法。

富兰克林的写作方法论1.0

他采取的第一个策略是读几篇文章,然后自己写下关于原文的线索,再根据自己的线索,还原原文。当然,不一定完全一样,但可以用自己的话改写。

但是,很快,他就觉得这种方法没什么意思了,因为他的目的不是抄袭原文,而是写出自己的好文章,写出自己的精彩文章,和原文一样有趣,描写细致入微,文字精彩。

于是他升级了写作方法。

富兰克林写作方法论2.0

他升级的方式是直接写自己的文章,在刊物上写观点相近的文章,然后和《观察家》上别人写的文章对比,找出差距,看看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再做调整。

这时他发现自己的词汇量很差,于是再次升级写作方法,思考如何练习词汇和节奏。

富兰克林的写作方法论2.1

他采用的方法是把《新观察》的文章改写成诗歌。大家都知道诗歌一定要讲究遣词造句,节奏和朗诵的铿锵节奏,这就逼着他要学会表达。写作时总是绞尽脑汁去想平时不会想到的词。

富兰克林的写作方法论2.2

他有一种新方法把那些诗改写成散文。从诗歌到散文,更接近那些说明文。这种方法,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另一方面练习了文章的表达,更接近观察者的文章。

此外,富兰克林将他的写作方法升级到了3.0。

富兰克林还是在《观察家报》上找到了一些文章。他用一个单词记录下每个句子作为线索,然后,他打乱了这些单词的顺序。然后过一段时间,再用这些词来还原文章的句子,最后,还原原文的逻辑。这种方法可以锻炼他的逻辑能力,当他发现自己写的东西和原文的顺序、逻辑不一样时,他会自己改正。

就这样,富兰克林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作家。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富兰克林在没有师傅指导的情况下,通过刻意练习,一步步提升,成为写作高手。

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个人,网名叫李教授。我今年25岁,已经成为百度副总裁。

他是怎么做到的?

他的成长经历更能有力证明他其实成了一个很厉害的人,没必要找师傅当面教他。

他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思考。

思考似乎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情。的确,每个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但你会发现,大多数人的思考只是浅尝辄止,大多数人甚至懒得去深入思考。而李称之为思考的野兽,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上瘾”他沉溺于思考。而且,他认为思考很重要,很有意义。而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大多数人认为思考也很重要,但你没必要沉迷其中。

先看看他上中学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中学生的荷尔蒙无处释放,所以打架是他们最喜欢的运动之一。有时候不是你想打,而是别人会打你,所以不打的结果就是被打。

李教授在中学的时候,既不是最高的,也不是身体最好的。但是他喜欢思考。

可能有人会问,思考有什么用?人们会等到你想完了再打吗?

我相信很多人会觉得思考对战斗没什么用。而李教授则认为思维才是提高格斗技巧的根本,而不是体力。

于是,他买了很多关于格斗的书,各种格斗,李小龙截拳道,等等,开始模仿猫画虎,练习格斗。

然后觉得艺人胆子大,开始和别人打架。当然,结果很明显,我被别人打了。

一般人到此为止,感觉读书打架都被证明没用了,这也是李称兽牛逼的地方。他不但没有停下来,反而继续阅读,寻找不合理和合理的地方去改进,一遍又一遍的刻意练习。结果,他成了学校里最好的战士之一。

我知道李叫兽是从他写的一篇文章《月薪三千和月薪三万的区别》开始的。这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奠定了李叫兽营销文案的地位。然后关注他的微信官方账号,开始看他的文章。后来,看了马松的《朋友圈尖子生》这本书,我对李教授有了更多的了解。

2015年9月,李教授写了一篇文章叫《为什么你有10年的经验,却不能成为专家》。在这篇文章中,他让我们知道了他所认为的刻意练习是什么。

刻意练习,其实就是把自己放在学习区域,不断蹂躏的过程。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模型,用三个同心圆来表示,一个是学习区,一个是舒适区,一个是恐慌区。

在舒适区,人遇到的都是自己知道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没有障碍,而这个区最大的优点就是舒适,最差的缺点就是舒适。因为安逸,人们不想离开。因为安逸,人停滞不前。因为安逸,他们最终可能成为毒药,成为毁灭的温床。

学习领域就是有未知的知识要学。这个区域的特点就是不适感,但是这种不适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的,最终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一旦学会了,这个区域就变成了舒适区,你需要跳出来,继续把自己移到新的学习区域。

恐慌区是一个完全未知的区域,没有任何可以学习的线索。这个地区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很多人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都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此时,他们正处于恐慌区。

学习区其实就是在蚕食恐慌区,把恐慌区变成学习区,最后变成舒适区。

大多数人的思维套路是:在学习区,通过努力掌握知识,进入舒适区,就结束了。这种想法很危险,很可能是一种自我毁灭的停滞。

我们来看看李教授是怎么把自己放在自习室的。

通常,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只需要找到答案。李教授不找到五个以上的答案是不会罢休的。

例如:

李教寿在他的一个课程里讲过一个案例,是一个香薰机的推广。这款香薰机是一款小型、便携、促进睡眠、芳香的香薰机。

比如这款香薰机厂家提出的广告策略就是给你五星级睡眠。

看到这款香薰机我们会不会觉得是五星级的睡眠?当然不是,所以这个广告策略显然是错误的。

那么,如果我们说这款香薰机价格便宜,用很少的钱就能获得最好的睡眠享受,可以吗?首先,人们对这款香薰机完全没有概念。你再便宜,人家也不一定接受。

再说五星级睡眠,谁知道呢?什么是五星级睡眠?

李教授思考的问题是,香薰离睡眠有多远?

香薰的概念经常用在SPA中,SPA和睡眠有什么关系?

SPA可能和睡眠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和放松有直接关系。通常的SPA宣传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植入了放松的概念。

还有放松和睡眠有关系吗?

我们知道上班族每天工作都很紧张,所以肯定有放松的需求。有的人下班会喝酒,有的人可能会打游戏,这可能是上班族找到的放松方法,睡觉的时候用香薰机,所以这个关系链是合理的。会很顺利的。辛苦一天的工作让你难以入睡,香薰机会陪你放松,安然入睡。这个逻辑是对的。

这个过程的分析其实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思考过程,思考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距离,以及如何去弥补和弥合这个距离。

李教寿认为刻意练习意味着短期效率的下降,这也是大多数人懒得刻意练习的原因。

他上学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想写一个通知。他本来可以用几句话写完,但却花了他一个小时。为什么?

因为他最近刚看了《金塔原理》这本书,就想到用这本书写一个启事。当然,如果非要应用结构化的思维方法来写通知,如果之前没有实践过,自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他认为非常值得。最后,他利用黄金金字塔原理写了这个通知。

还有一次,一个同学要去吃饭,他开始用学过的决策理论分析去哪里吃饭。这就是跨界应用。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就是跨界应用的大师。

李叫兽有句名言,不知道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在别的书上看到的。没关系。这句名言是这样说的:

为什么别人会停止思考?因为我想我已经明白了。而为什么李叫兽还在继续思考?他想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背后的原因,背后的十万个原因。

如果你在别人止步不前的时候还在继续思考,刨根问底,你就很难出类拔萃。不做百度的副总裁很难。

第三个要提到的人,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伙人,也是巴菲特的智囊。

查理·芒格为什么会成为股神巴菲特的智囊?

查理·芒格有一个理论叫多元思维模式,是他发明的。

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式?就是把不同学科的精华运用到投资领域。芒格认为,人类知识的精髓可以应用于任何领域,当然,经济领域也不例外。

我们读了《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网格理论》这本书。从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芒格正在研究那些学科。

最重要的是,这些科目完全是自学的。

查理·芒格说:

(美)彼得·考夫曼。可怜的查理收藏:查理·孟格智慧谚语记录。"

是不是很奇妙?投资界的神一样的人物,从来没有上过商业或经济学的课程。

没上过课不代表没学过经济学。

他通过自学来学习。

所以,我会说,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不一定要有一个伟大的老师。但是需要的是你可以刻意练习。

有趣的是,富兰克林其实是查理芒格的偶像。现在看来,查理·芒格是富兰克林的粉丝。

物理学中有牛顿的平衡理论,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在经济学中,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经济学中动态均衡概念的主要倡导者。马歇尔举了一个关于均衡理论的例子:

芒格认为,物理学的均衡理论对经济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这一理论也有局限性,因此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持。他认为:

摘自:(美)彼得·考夫曼。可怜的查理收藏:查理·孟格的智慧箴言。

所以他不仅要关心和研究物理,还要研究化学、生物、心理学等学科,建立多元模型来处理和处理经济问题和股市问题。

从上面三个人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 * *一样的结论:

即使不一定要拜名师,一个人还是可以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那么当他们成为非常厉害的人时,他们有什么异同呢?

* * *同样的特点是思维。他们都很愿意思考。众所周知,大脑的重量占体重的5%,但消耗的能量却是总能量的20%,所以人出于生物自我保护的考虑,自然不喜欢思考。

因为不喜欢思考,导致什么都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所以不想刻意把自己放在学习区练习。自然不愿意去想。

* * *的另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在建立自己的模型,自己的通过思考来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模型。建立模型的意义在于把事情简单化,通过简单可行的套路解决问题。

模型建立后,最重要的是对模型进行动态更新和升级,使模型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比如富兰克林不断升级自己的模型,李教授建立了需求十大模型来培养那些营销精英,查理·芒格用多学科的知识建立了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

所以,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是可以通过学习、思考、刻意练习来实现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