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普鲁士奥托冯俾斯麦的相关问题。

权威回答:

1862年春,俾斯麦回到柏林。由于内部压力,普王无法提拔他为宰相。结果,俾斯麦辞职并被重新任命为驻法国大使。同年,自由党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获得绝对胜利,随即否决了普鲁士政府拨给军队改革的全部资金。政府和议会陷入僵局。在重大矛盾下,俾斯麦成为唯一可能的首相候选人。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任命他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首相生涯

成为首相的俾斯麦9月26日在下议院的第一次演讲中坚定地告诉议会,“当代的重大问题不能靠演讲和多数决议来解决...而是靠铁和血!”从此,俾斯麦被戏称为“铁血宰相”。然后国王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结局。他们会在歌剧院广场我的窗前砍下你的头,稍后再砍下我的头。”而俾斯麦则回应道:“既然你迟早会死,为什么不死得不光彩呢?”.....不管你是死在绞刑架上还是死在战场上,这两者没有区别...你必须战斗到底!“从那以后,国王和他的首相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和牢固的关系。

铁意味着钢。血意味着出血。这里隐含着战争的含义。

俾斯麦出任首相后,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因此,他想以德国统一大业转移议员们的注意力,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以抗衡资产阶级自由派。很快,他开始筹划三次统一战争。

普丹战争

丹麦作为德国的北方邻国,经常插手德国的事务,所以俾斯麦第一个解决了丹麦。1861年,丹麦国王想接管普丹边境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俾斯麦立即制造了争端。他首先保证如果普丹开战,其他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进攻丹麦,最后迫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国家。

1864,10年10月30日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要放弃这两个地方。1865年8月14年8月,两国达成加斯坦特别盟约,将石勒苏益格置于普鲁士统治之下,荷尔斯泰因置于奥地利统治之下。

但这其实是俾斯麦蓄意的阴谋,因为奥地利获得的荷斯坦不仅面积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就很容易和普鲁士发生冲突,所以这是推动奥地利和普鲁士开战的一个导火索。

普奥战争

汉堡俾斯麦纪念碑主要项目:普奥战争

普鲁士战争后,俾斯麦决定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所以他着手孤立奥地利。第一,俾斯麦承诺帮助俄罗斯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会见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表示普鲁士不反对将卢森堡和莱茵河割让给法国,以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当时英国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所以在普奥与奥地利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1866年4月8日,他与意大利签订了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三个月内与奥地利开战,意大利必须同时向奥地利宣战,只有奥地利将威尼斯归还意大利,才能与奥地利媾和。

最后奥地利皇帝因为不满意加斯坦特别盟约的条款,要求用普鲁士最富有的工业区西里西亚来交换荷尔斯泰因,于是俾斯麦以此为借口指责奥地利违约。结果,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也根据《攻守同盟条约》向奥地利宣战。

不久,普鲁士征服了北德亲奥小国,并于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地利军队交战,即萨多瓦战役,最终奥地利军队被击败。

此时俾斯麦决定与奥地利媾和而不是追求,因为他意识到消灭奥地利不是他的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统一德国。所以在当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他为了和奥地利保持良好关系,给了奥地利极其宽容的和平条件。

普奥战争结束后,德国统一的唯一障碍是法国,法国从背后控制了德国南部各州。

普法战争

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登基为皇帝,白衣人是俾斯麦的主词条:普法战争。

因为法国还在幕后操纵,它阻碍了德国的统一。于是,俾斯麦制造了西班牙王位继承之争,迫使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向普鲁士宣战,而普鲁士则以此来团结德意志民族,进攻法国。

普鲁士很快击退了入侵的法国军队,对法国进行了反击。在阿尔萨斯战役中,蒲军打败了法国军队,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蒲军进军巴黎,帮助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摧毁巴黎公社,以获取大量赔款。

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登上王位,宣布建立德意志帝国,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战争赔款和50亿法郎。

虽然德国统一了,但俾斯麦这位铁血宰相还是要面对很多国内外的问题。

国内问题

国内问题方面,首先在1871到1877的“文化斗争”中,与教廷互相攻击,最后以互相妥协告终。然后在1878,他马上开始“围剿左派”,颁布非常法打压社民党。但与此同时,他也制定了很多保护劳动者的措施,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劳动立法的国家,虽然很多都是表面的。

外国问题

在对外问题上,俾斯麦自德国统一后就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让德国休养生息,培养国力。所以不像其他欧洲国家,他没有大量掠夺殖民地。但他担心法国报复,于是采取结盟政策,孤立法国。一是1873年与奥匈帝国、俄国缔结“三皇同盟”。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打败了土耳其,签订了《圣斯特凡诺条约》,但这损害了英法等列强的利益,于是列强请没有参与的俾斯麦出面调停。结果1878年,柏林会议在柏林召开。在会议中,他偏袒奥地利,但表面上保持中立,这让俄罗斯成了大输家。结果德俄关系恶化,俄国退出了三皇联盟。但1879年,俄国因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利益冲突而退出,俾斯麦随即与奥地利重订盟约,史称“德奥同盟”。但俾斯麦担心俄国会转投法国,于是在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俾斯麦在位后期,甚至让他感到坐立不安。

1882年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