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知足诗

白居易(772-846),名乐天,唐代著名诗人,虔诚的佛教徒。我的祖籍是太原。唐代宗大历七年(772),白居易出生在东郭寨。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病逝于洛阳,享年75岁。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题了墓志铭。著有《白长青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的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济世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后期闲适感伤的诗越来越多。他说自己是“消除表面上的烦恼和快乐,消除胸中的是非”,早年佛道思想有所增长。三年后,升任中州刺史。会昌二年(842),随刑部尚书入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合唱,称其为“白柳”。会昌四年(844),龙门八石滩由船民出资开凿。

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和虔诚的佛教信徒,白居易深受佛教知足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到了中老年以后,便看淡世事,过着闲适的半仕半隐的生活,经常把快乐的时光花在写诗和学佛上。

白居易的知足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描述。在《白居易文集》第61卷《智明赞序碑文》中,他曾对妻子和侄子说:

“幸好我活了70多岁,我在世界上很有名。做事没用,赞美的礼物要贬义。我死了,当我集衣而骑,葬于卤书,血祭,邀太常,筑墓碑;但在墓前放一块石头,刻一个醉阴先生的复制品,就够了。”字写完,自其墓碑文云:

乐天乐天,生于天地,有70年。他的生算不了什么,他的死也算不了什么。你为什么来?去哪里?我性不动,形反复动。结束了!我不能安全地去?为什么会厌倦爱呢?

从白居易与妻侄的这段对话和他写的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白居易对自己的官职和寿命是相当满意的。虽然他在每一任地方官期间都为人民做出了许多贡献,但他谦虚地称自己为“无用之人”,应该被降职。这表现了他对生活和事业的满足和反思。在知足常乐的生活中,白居易也十分节俭,珍惜福报。当他告诉妻子葬礼的事情时,他要求妻子在他死后节约开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醉吟先生传》是一篇描写白居易晚年隐居享乐的文章。在文章中,白居易叙述了他悠闲快乐的生活,更生动地展示了他的知足常乐思想。

“性酗酒,长钢琴,淫秽诗歌。所有的饮酒者、音乐家和诗人都和他们一起游泳。除了游泳,我还有兴趣解释我的家庭,学习小中大的乘法。我与嵩山高僧如满是空友,与平泉客是山水之友,与孟是诗友,与安平皇甫朗是酒友。每次见面都开心的忘了回。洛杉矶内外60至70里之间,游览有泉、有花、有竹的寺庙、山丘、山谷者,不会游泳;有酒有琴的人打不过;有书,有歌手,有舞者。假装是洛川和毕博的守护者,那些打电话要求宴请的人也不时地去。每到风和日丽的日子,或者雪落月明的时候,擅长的人会先刷酒,后写诗。酒虽醉,但自援琴声,操宫音,再得“秋思”。如果流行的话,我会让佣人调音乐系来弹一首《霓裳羽衣》。如果他很高兴,他命令小妓女在杨柳枝唱十多章新词。放一杯自娱自乐,一醉方休。”

白居易常常在酒后发出对人生的各种感慨。他还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表达了自己对生活非常满意的感受:

我生于天地之间,与古人相去甚远。且富于,寿于颜回,满意于伯益,乐于荣幸,健康干伟,幸!我能要求什么?

这段话是诗人知足思想的中心。作为唐代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谦逊地声称自己的才华远不如古人。他从财富、寿命、衣食、幸福和健康等方面与历史上不同的人进行了比较。我觉得这些方面我都比他们强。他首先拿自己的财富与黔娄相比,认为自己比黔娄富有得多。黔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圣人和道士。他的道教学术理论受到齐桓公的重视,齐桓公准备了一大笔钱,邀请黔娄入朝做官,但他拒绝接受。后来鲁王听说了,就派人请他做鲁国宰相,给了他三千分俸禄。黔娄仍然不为高级官员所动。

黔娄死后,他的好朋友孔子的高祖曾参去参加追悼会,在一扇破窗下看到了黔娄的尸体,穿着一件旧袍子,上面盖着一张烂草席,上面盖着白布。因为这个白布短,所以封面会露出脚,封面会露出头。我不禁为此感到难过,于是我说:“把布掀过来,你就可以盖住黔娄先生的全身了。”

不料夫人答道:“倾若有余,倾若不足,先生生时不倾,死时倾,违背先生生前遗愿。”曾参觉得黔娄夫人很有道理,深感惭愧,哭得更伤心了。

白居易认为黔娄穷得要死,甚至死后连一块白布把身体完全盖住都没有。与黔娄相比,他认为自己是最富有的人。

其次,白居易认为如果和颜元相比,他是一个长寿的人。颜元,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一个弟子比孔子小三十岁。史书记载:“二十九回,头发白了。”四十岁左右,他死了,他被称为复辟。颜元很有才华。他能闻知十物,连智力超常的子贡都不敢与他相比。然而在生活中,颜元过着卑微的生活。子曰何:“一瓢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忍忧,回去不换趣。”吃住都很简单。《韩诗传》中记载,孔子曾问他为什么不出来做官。颜渊曰:“国外五十亩地,足粥,国内四十亩地,足丝麻,鼓琴足自娱。我所学的东西足够我自得其乐,但我不想当官。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无威,一生无患。”穷如财,表示知足而无欲;便宜如贵,表示谦恭有礼;勇敢强大,尊重他人,配得上他人。而且你可以选择你说的话,你将终生无忧。颜元好知足。

颜元是孔子最穷最勤奋的弟子之一。他谦逊有礼,深受孔子器重。他被视为孔子的继承人,可惜四十岁就早逝了。

再次,白居易比伯夷衣食无忧,认为自己至少衣食无忧。伯夷和叔齐是商朝古的两个儿子。他们不满商纣王的暴虐统治,去了周武王,但不满周武王的革命,拒绝做官,拒绝吃苏洲,饿死在首阳山。他们在古代是有名的贵族,但最后却因为吃不饱而饿死。和他们相比,白居易觉得自己是个衣食无忧的幸福人。

第四,白居易比容奇幸福,认为自己是比他更幸福的人。容琦琦是春秋时期最幸福的人。有一次,孔子看见容奇奇走在燕城郊外,穿着鹿皮大衣,腰间系着一根绳带,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子曰:“先生好乐,何故?”容奇奇答道:“我为许多事情感到高兴:只有人是最高贵的,我才能生而为人。这是第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在于男人比女人优越,所以这个世界把男人看得很高贵,而我是男人,这是第二件值得高兴的事:人的一生,有的是死胎,有的是夭折。子曰:“好!多会安慰自己的男人啊!"

白居易自以为拥有容齐时期的一切快乐,比他更有乐趣。他经常通过喝酒、写诗、参禅来享受生活的乐趣,比他幸福多了。

魏包书是晋代著名的人物,也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关于他的美貌,《晋书》用“珠”“雨润”等词来形容他。他是一个面无表情的玉人。魏自小风流倜傥,坐在洛阳街的一家羊店里,远远望去,就像一尊白玉雕刻的雕像,当时称之为“玉人”。洛阳的居民从城里出来,站在街道两旁观看小碧人。成年后,魏看上去更加英俊洒脱。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跟着他,看着他,希望能一睹他的风采。然而,年纪轻轻的他却经常被疾病和苦难所困扰。病到形容枯槁,诱人,冰冷。

白居易不跟别人比,就比他健康。他认为与威相比,他确实是一个健康的人。

白居易通过与许多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比较,表明自己在许多方面优于别人,从而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在《醉一先生传》中,白居易还写了一首《咏怀》诗,表达的是那种“饮酒为歌,人生几何。比如朝露,去日本更苦。”诗石:

拥抱钢琴享受音乐,沉醉于刘伶达。

看着青山,你会白发苍苍。

不知道要活几年才能上天入地?

从此一生,为日月闲。

这首诗是白居易人生态度的自白。诗人认为时光飞逝,人生苦短无常。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尽量过轻松悠闲的生活。这并不是说白居易的思想很消极,而是劝人知足,不要辜负短暂的人生时光。

自封的易还写了一首诗《幸福的日子》来表达他的心满意足的生活。诗云:

大哉大哉白乐天,瓜分东方十三年。

七十年代才开始挂皇冠,先挂汽车。

或在春天与游客同乐,或在夜晚与僧侣一起冥想。

两年忘了问家事,门里草多烟少。

孩子们告诉盐和米用完了,女仆告诉黄昏时穿的衣服。

我老婆不高兴我侄子无聊,而我喝醉了躺着。

起来跟你过日子,先把薄的财产处理掉。

先卖掉南方的十亩菜园,再卖掉杜东的五公顷田地。

然后同时把房子卖了,好像赢了两三千块。

一半和你一起吃饭穿衣,一半和我一起喝酒吃肉。

我七十一了,眼睛昏花,脑袋发晕。

但是钱怕用不完,就是先去夜泉。

活着不回来也不错,饿了睡个安稳觉。

生死没有错,对白乐天来说是大事。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回忆了自己的身世:他分洛阳为都十三年,七十岁不再做官,但仍有俸禄。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中,你可以和游客一起享受春游,也可以随意和僧人讨论佛学。沉迷于这种悠闲快乐的生活,很久都忘了过问家里的事情,院子里长满了草,厨房甚至很少生火做饭。厨师经常告诉他没有盐和米,女仆和仆人告诉他他们的衣服都穿坏了。妻子、仆人、侄子、外甥们都对自己不问家事的做法感到不满,而诗人本人则是醉醺醺的陶然。

虽然家人都在为生计发愁,但白居易对未来早有打算。因为他有很多财产,所以他准备先卖掉十亩花园,再卖掉五亩田地,然后卖掉他家住的房子。卖掉这些房产后,足够养活你的家人和你未来的生活。白居易自以为七十一岁,两眼昏花。也许他在钱用完之前就死了。所以根本不用担心生计,享受“饥、食、乐、眠”。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自己的生活是真的满意。虽然家里已经是衣食无忧,但他依然不担心生活的窘迫。

总之,知足是白居易中老年时期的主要思想。这种思想不仅使他在经历了仕途的风风雨雨之后,能够以平常心看待这个世界,也使他在那个黑暗的朝政时代经历了一场长期的灾难,从而安全而从容地完成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