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正反论证的方法,说明献身工作和幸福是人类生活的唯一方式
这篇讲话主题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字短小,意义悠长。
梁启超在演讲的开头引用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谚语,并在开头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题。接下来分别讨论“有工作”、“敬业”和“快乐”的重要性。最后用“责任”和“利益”概括全文的意图。
“奉献与快乐”的前提是“就业”。作者首先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业为先,万恶懒惰为先”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的根本。
在论证“敬业”的问题时,我们首先用朱的“惟敬是正”来说明“敬业”的含义就是专注,没有杂念。然后,提出“我为什么要尊重你”这个问题。。作者从人类存在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和个体生命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出发,论证了“一切职业都是神圣的,一切职业都是可敬的”的道理。在作者看来,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上没有区别。因此,“关于各种职业,我们没有任何选择”。至于做什么样的工作,全凭“天赋如何,情况如何”。只要“把一种工作做完整,就是天地之间的第一人。”于是,他又问:“怎样才能完成一种作品?”还是那句话,“唯一的秘密就是忠诚”和“尊重”。庄子、孔子、曾的名言,木匠与政治家的比较,拾荒者与士兵的比较,都在强调一个道理:“敬业是人生最必需、最有益的。”
光“敬业”是不够的,“开心忘忧”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在讨论“快乐”的重要性时,梁启超首先谈到“多辛苦”这个常见的感叹,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都是费力的;对于无法回避的事情,与其“愁眉苦脸的去做”,不如乐一乐。“任何职业都很有趣,...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下面,列举了四个原因。这四个理由都渗透着深刻的人生阅历和哲理,相信任何一个投身于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人都会有同感。
在演讲的最后,梁启超简单地把“奉献与快乐”概括为“责任”和“乐趣”,强调“合理的人类生活,应该永远是这样的”,“希望你能和我一起享受!”
口语和言语特点的体现:(1)引用古代名著时,用通俗的口语解释。比如对孔子的两句话:“终日食之难而无心!”“终日群居难,言不如行,仁厚睿智难!”他做了一个生动有趣的解释:“孔子...摇摇头,为这两种人叹息说:‘难!“困难!”“无一物主正”的解释是:“用现代的话来说,你做了一件事,你就对它忠诚,你就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这件事上,这就是尊重。”(2)语言通俗。比如在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他说:“这个讲究言行的老禅师,老实不礼貌,那天绝对不肯吃饭。”再比如,“从出生的那一刻到死亡的那一秒,除了睡觉,你不能把四肢和五官放在一边。“(3)注意结合演讲过程中的情况与听众进行现场交流。比如“今天大热天的,我在这里喊破嗓子,你们这些人都直揪着耳朵听。有些人看我们看得那么重;“翻过来,如果我们去赌博,去吃酒,不是一样很难找到上帝吗?”在演讲的最后,“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欣赏!”也是对观众直接的精神诉求。另外,几个反问句的运用,适当提炼几个分论点,有利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思考。
二、问题研究
1.应该如何理解「因果报应」的含义?
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这里的“行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说,“凡是能称为物的,本质上都是可敬的。”所以“奉献与快乐”的含义不仅限于谋生的正式职业,还指人生中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不仅是成年人的工作,还有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大梁启超命题的适用范围,也有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这篇文章。
2.如何深刻理解「奉献」精神?
这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理解梁启超提倡“奉献与快乐”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等级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念一直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的读书目的是“学得好就做官”,“做田舍郎,黄昏当皇帝”这种官本位文化鄙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把出人头地、扬名立万作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的“立言”说对匡正世风、提高国民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他在论证“奉献”的必要性时,有两点可以质疑:第一,人为什么要为劳动而活?为什么“工作是功德,不工作是罪过”?人类或个人的生活不全是“劳动”,“休闲”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休闲不仅包括狭义的吃喝玩乐,还包括精神享受)。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的比重还在不断增加。“工作是功德,不工作是罪恶”是一种鲜明的新教伦理(参见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其实就像“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人活着也不是为了工作。如果说马克思所说的克服异化的劳动具有人类解放的意义,那么这种意义梁启超在这里从来没有提到过。第二,人既然是社会动物,其职业地位和工作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的约束。在某个时代,人力车夫无论多么敬业,都会被欺负,悲惨,卑微(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与总裁的生活相去甚远。这个时候,有没有可能要求人力车夫舒服一点,愿意拉黄包车?合理吗?是否涉嫌“维护现有统治秩序”?梁启超认为,当木匠是政治家,拾粪人是军人,“人人都为社会效力”,有忽视阶级差距的倾向。
三、练习说明
反复阅读课文,思考作者谈到了哪些问题;文章里说“我坚信合理的人类生活应该永远是这样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合理的人类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掌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想法。
作者讲过三个问题:“有工作”、“敬业”、“快乐”。文章最后说,“我坚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永远是这样的”,而“合理的生活”就是先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吃饱了撑的,没打算”。对你所做的事情表示尊重,这样你才能专心致志,忠实地去做;要在用心做事中找到乐趣,就不要愁眉苦脸,怨天尤人,而要达到“以忘忧为乐”的境界。
在谈到“有工作的必要性”时,本文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两个例子来说明;说到“所有职业都有意思”,列举了四个原因来说明。参考两种写作方法,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试着列举几个“有工作是必须的”的理由或者提供几个“所有工作都是有趣的”的例子
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例题演示”和“道理演示”两种演示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
比如“有工作是必须的”的理由是:第一,可以谋生,让自己经济独立,人格自尊,不需要依赖别人,不需要佩服别人,不需要拘束;第二,让自己的身心安定下来,不至于闲着无聊;第三,让自己的日常生活有规律,有利于身体健康;4.就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和烦恼,是意志和性格、能力和才华的锻炼;第五,事业上的小成功会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6.创造性的成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高肯定...
“每一个职业都很有趣”:居里夫妇从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取镭,几年来非常辛苦和枯燥,但怀着发现镭的梦想,他们从不觉得工作枯燥,也从不抱怨和想放弃。
“因为你的天赋和处境,把一种工作做到完美,是天下第一人。”按照作者的标准,你身边能找到一两个这样的“天地间一流人物”吗?大声说出来,和同学交流。
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琐事的意义。同时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正文说:“事物的本质,从学术的角度解剖,并不优越。”。他补充道,“我相信一个木匠能做出一张好桌子,这和政治家的建筑一样有价值。”但也有人引用拿破仑的话,“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让我们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意在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提问能力,辩证地认识生活问题。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来把握讨论的深度,不要强求达到一定程度。
四、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作者在文中认为,任何职业都没有优劣之分,就是要奉劝那些“坐在这座山上看那座山,一事无成”的人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才能把事情做好,进而实现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考虑到现实中个人生活的幸福,只有这样才能安定下来(儒家),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佛教)。拿破仑的名言是激励人们树立远大志向,努力挖掘自身潜力,敢于挑战命运。
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分工上确实存在“尊卑”之分,用努力换来的“奉献”未必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尊重;这时候不仅不可能,而且有维护现有等级秩序的嫌疑。拿破仑的话有问题:一支军队里,只能有一个元帅,但士兵需要几千万。如果每个士兵都不安心当兵,都有当元帅的梦想,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就可以怀疑了。毕竟社会提供的“元帅”职位是很少的。如果大部分“军人”想当“元帅”而失败,人生岂不是很失败?
可见两种说法应用的语境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不同。如果说梁启超教导人们安于本职工作,不要好高骛远,体现了中国隐忍自制的人生哲学,那么拿破仑鼓励士兵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外向的人生观。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理解“奉献与快乐”的主题;(2)大量经典语句和格言警句的积累;(3)对“例证论证”和“真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研究;(4)言语体验和口语特征。
这一课的难点在于真正理解和质疑“奉献与快乐”的精神。可以结合练习4组织学生讨论辩论;你也可以结合练习2中提出的两种演示方法,写一篇小论文或辩论提纲。在理解作者的精神意志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比如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