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道德经》的体会
《道德经》阅读心得1老子,《道德经》,只有5000字,涵盖了所有众生寻求的真谛,我敢作牵强附会的说法:
很多社会现象让人看着很无奈。有时候你要伴随着很多怜悯和愤慨,但是要放下一切,要安静,大概是因为你想不开吧。看着它,你就会超脱,你就会安全。
“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12字,仔细想想,涵盖了人生的一切,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
切开看看。
宇宙观:从黄帝内经的内容来看,其本质要求人与宇宙的同一。听话者横行,违法者亡。在12字的关系中,天地代表宇宙。在宇宙中,人如何按规律行事,就好比孙悟空永远在如来的手心,无论你有多少变数,都是盖着的。
人生观:一个字,一个字:人情法。土地是什么?地势坤,要求人善良宽容。整合同化一切,仿佛地球承载一切。豁达飘逸的形神如佛立于眼前。
方法论:要求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如果违反了,可能会呈现一段时间,久而久之就会有回报。
陶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叫“善如水”。
它的字面意思很明确,就是最好的善良就像水的本性。
具体分析一下,水有三个特点:利万物而不求回报,谦和谦卑,弱不争。
这些特点与我们今天的时事不谋而合,会影射很多不规范的行为。
相信我们经常打交道的水并不陌生。品味自然,体会道的真谛,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抛弃当下,放眼长远;抛开功利,内心自在。
我第一次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一开始对老子的印象很模糊。近日,我局第六次读书会开始。我们局领导给每个干部都推荐了《道德经》等书籍,终于我有机会认真读了《道德经》。5000字里的智慧图让我如获至宝。当我一页一页读下去的时候,《道德经》的智慧在我眼前一闪而过。
我想林语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想任何一个读《道德经》的人,一开始都会笑,然后笑自己笑成这样,最后觉得现在需要这个理论。至少,这将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时的反应,我自己也是这样。的确,我打坐的时候,《道德经》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写的《道德经》是一部具有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从这本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之书中,汲取了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之道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至上”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逐渐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尺度已经变得非常物质化,货币化。对于一个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认为,就是遵循《道德经》这本书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清静、宁静、自省,消除贪欲,宽容他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第一,保持安静是对工作满意的基础。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要空,要静。这句话强调
我一直认为,人生应该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道德经》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体现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巍峨的山峰。用心去读《道德经》是美好的,也正是这些文字在失望和痛苦中安慰着人们。读书学习是我的人生意识。解读《道德经》经典,使我能够保持宁静,净化心灵,从而在教育教学领域做到最好,不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第二,看了《道德经》,对做人有了很多认识。
文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者强,败者强,这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知道别人可以打败别人,更要知道自己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对待竞争,要敢于迎接挑战,以平常心对待失败和不平等,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是一味的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拯救自己,获得最终的成功,只有积累才会蓬勃发展。同样,无为在当代用于待人接物时,也是为了对人宽容。百川,气度大,墙倒众人立,物欲正义。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背自然和社会规律的事情时,你做的其他事情都是全知的,所以无为是一种心态,一种修养,是辩证的。行善是无为的辩证极端。
《道德经》中除了无为、空之外,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天地的规律。在老子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可控的,他提出只有知足才能长久;只有无欲无求,才能无可指责,才有现实意义。他认为,过分追求情欲、情欲和商品会带来伤害。只有充分尊重规律,坚持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才能用规律来缓解和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他有非常明确的论述,就是天高云淡,地平;神有灵,谷有盈;万物皆生等等。如果世间万物都违背了它的规律,就会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然不完美,但具有非常强的科学预见性。当前,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实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和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人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理,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是任意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变质的生活,长期利益被忽视,就是一个证明。
第三,爱护我们的地球,低碳生活。
在我们看来,老子生活在一个刚刚脱离了吃人饮血的时代,能够对宇宙中的规律有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生二,生二,生三,生万物,地生天,天生道,道生自然。一个关于存在的讨论,可以说是对世间万物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做了精辟而清晰的分析。道家的自然观可以说让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人们就意识到我们应该顺应自然,回归自然,而不是故意破坏它。然而,只有在我们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如此糟糕之后,我们才突然发现,环保的概念被提出来了,有必要去保护和补救。其实已经没什么用了,有些补救措施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因为很多失去的东西是不可逆的,灭绝的物种会永远消失!
四、作为国家公务员,我们会尽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永远永远。天地之所以能长命百岁,是因为不是自己生的,所以能长生不老。是以圣人之身、其身为先,其身存在于外,而不是以其无私之恶为先吗?因此,它可以是私有的。永远,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运行,所以能长久存在。所以,有办法的圣人,谦虚不争,退而求其次,才能领先于他人;把自己置身事外,才能保全自己的生存。那不是因为他无私吗?这样他才能成就自己。
好政府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是政府机构,它的程序符合人民的利益,符合道。政府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性欲、食欲、乐趣、吃运气、性、耳目而当官的。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机关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为所欲为。所以,好的政府为品德优秀的人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劝阻愚蠢、丑陋、猥琐的人。这样的政府往往会让公务员把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放在一边,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会没完没了。而这恰恰是这个政府中公务员细致、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让这个政府生生不息,得到人民的支持。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渐克服自己的贪欲。当贪欲消失后,自然就不太在意得失和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自然就能包容别人。
以上是我对《道德经》的阅读,它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它打开了我心灵的一扇门,指引我洁身自好,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读《道德经》,会让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枯燥,人格不再卑微,高尚、智慧、富足、快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读道德经的体会3。老庄学说是中华民族千年的哲学思想。没有争议,所以没什么特别的。走大道让天下人高贵贵,令人心碎。读《道德经》八十一篇,选一章,略述拙见。
国学知识博大精深,但这次只是漫谈,各位见笑了。
-题字
养性圣人无为,教其不言,行其所不为,生其所不为,行其所不为,成其所不为,生其所不为,夫其所不为,所以不能去。
道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无为”。但我认为,有些人虽然看似超脱于世,却无法克制人性中“善”与“恶”的影响,干预世界,并且受到儒家文化中“主动入世”的影响,使得这些“超脱之人”无法遵循道家的无为原则。
既然说到“无为”原则,就不得不提到汉朝。虽然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此之前,道教一直为汉王室所重视和信奉,而汉朝开国宰相张亮就是道教中人。然而汉初汉高祖刘邦甚至被匈奴羞辱。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确实达不到一个王朝强盛所需要的水平。
那么一个强大的王朝要达到的最高标准是什么呢?无非是国家强大不会被外人侵略,军队能打胜仗,让人民安居乐业。这个标准必须要求经济基础能够支撑上层建筑提出的一系列政策。秦朝崩溃,楚汉争霸之后,汉初的经济基础明显不能满足统一后的要求。所以汉惠帝以后,汉文帝充分运用道家的“无为”原则治理国家,使国家的生产力和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至于汉文帝的继承人,汉景帝也实行类似的政策。事实证明,当时的“无为”是对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提高。
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哪个?汉族,毫无疑问。汉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名字的?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说:“汉民族的名称始于刘邦称帝之后。”吕振羽说:“中国人从前汉皇帝宣帝开始就称汉。”总之,汉民族的名称从汉朝就开始叫了。之后,汉民族这个伟大的、英雄的、命运多舛的民族,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与汉朝时期打下的文化、政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
中国近代大多数人只记得千古第一帝汉武帝的威名,却很少有人记得汉武帝之前铺垫的“文坛之治”和汉武帝好战之后的“反己圣旨”。儒家的“有所为之治”和道家的“无为之治”哪个更好,这里就不展开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默默奉献、不愿居功的人,才是最应该被别人尊重的人。
《道德经》阅读心得4《道德经》又名《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之前的著作,为当时诸子所推崇。据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活了很久,见周衰,所以走了。”关关(令)尹曰:吾子必隐,必书于我,故老子曰,以道德五千言而去之,永不知何事。殷感动了老子,老子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王朝的成败、百姓的安危幸福为镜,追根溯源,写下了五千字的第一、二两篇,就是《道德经》。《道德经》分两章,第一章是《道德经》,第二章是《道德经》,没有章节。后改为前面的《道德经》,后面的《道德经》,共分81章,全文约5000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因此,研究《道德经》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最本质的思想品德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理科生,直接阅读《老子》原版是很困难的,所以我选择阅读南怀瑾的《老何姿说》,并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道德经》并不像大多数人理解的那样是一部关于道德的著作。其实道德这个词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主要讲什么是道,后四十四章主要讲道德。简单来说,道就是宇宙自然之道,也是个人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修道。无论道德是通常的道德还是德性,都是僧人应有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两者并不相同。
首先,我来说说前面提到的“道”,即宇宙之道和自然之道。在我看来,主要是指无为之道。第一句说:“道可道,非凡道,名可名,非凡名。”也就是说,道作为世界的本源,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但不是永恒的。“名字能起名字,很有名。”是可以叫的名字,不是一成不变的名字。这句话作为《道德经》的开篇,详细阐述了老子对法的理解。在《道德经》中,道是指法。道家的法律思想最根本的观点是“法是自然的、变化的、不可控制的”对待法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法律,然后运用法律”。“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辩证思想。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是非常尊法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非常可贵的。这个辩证法虽然不完美,但是很科学,对我们现在的唯物主义很有帮助,为唯物主义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非常坚实广泛的基础。而且,从前面几章,我们也可以深刻理解老子对无为的崇拜。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探索和思考,这种探索和思考不是盲目的,而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依据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深远。
“无为而无不为”是众所周知的一句话。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也举了一个例子。“永永远远。天地之所以这么长,是因为没有出生,所以可以长生不老。它是以圣人和身体为先;活在你身体之外。不是因为它无私的邪恶?所以,可以私了。”意思是天地之所以能长存,是因为不为自己而活,自然存在,所以能长存。所以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自己却被尊重,把自己放在外面,自己却拯救了自己。难道不是因为圣人不自私吗?这就是为什么他是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态,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辩证地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理论,一分为二地看待。“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比如对待竞争,要敢于迎接挑战,以平常心对待失败和不平等,以适当的方式去改变或适应,而不是一味的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拯救自己,获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厚的积累才会让你瘦。同样,“无为”在当代生活中是用来宽容人的。“海纳百川,气度极大,墙垣高耸,物欲正义。”
《道德经》下半部主要讲的是人之道,即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典的重点是落在较低级的道德经典上。德是物化,是道对宇宙的赋予,是对万物的呵护。道生万物,万物应“德”而存,万物应“德”而运。德性是“道”对物、对物的关怀的表现,是其沿着法度演变的表现。道德是“道”应用于万物生化的永恒“工程学科”。所以说,德随。
下面这篇文章我觉得最经典的是“道生一,命生二,命生三,命生万物。”这句话,很有意思,也很抽象。为什么老子认为万物生而有三,说明老子承认这个宇宙中只有三种基本的东西?那么,这三个事件和现代物理学有什么对应关系呢?查阅分析资料后得出结论,这三个事件分别是“运动”、“空间”、“自然力”,可以认为一切都是由这三个事件组织起来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从此可以得出结论,“二”是“运动”和“力”的存在产生了物质的“三”。第三是一切。进一步说,“生命二”中的“一”是指整个宇宙,也就是我们的宇宙,宇宙是运动和力的“二”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进一步认为,力的相互转化是一种天然的因果关系。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泉,也可以认为这个道是指从自然的角度来看特定的运动轨道。所以在对老子的分析中,人们主要想到的是他的道,所以称他为“道”。其实对于德性来说,是老子不能忽视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道产生德,这是相互存在的两个基本要素,这也是《道德经》的一个重大而重要的内涵。
《道德经》只有五千字,但只要你用心去读,用心去理解,你会发现道理是短短几千字就能概括的。总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杰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拉开了千百年来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序幕。只要我们辩证地看待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教育意义。至少它打开了我心灵的一扇门,指引我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从小就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的体会5也许我年纪大了,阅历多了。再读《道德经》,感触良多,尤其是很自然很不自然地与我的工作——教育联系在一起。感觉老子的《道德经》简直就是一部教育论著。只要你想一想,你总能为你的教育工作做出宏观方向的指导和微观方法的帮助!《道德经》五千字,蕴含着伟大的治国之道,无穷无尽的人生哲学。老子的博大精深真是令人佩服,我是不可能达到完全开悟的境界的。但是,初步的研究已经让我感觉到,老子的哲学思想与教育思想是息息相关的。
第一次见到《道德经》,听到的是港台片里的台词。道可以说是道,不凡,名,不凡。直到看完《道德经》才知道是什么意思。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道德经》。每个人读《道德经》都会因为经历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感受。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本《道德经》,那么生活如何?我看的《道德经》是一本教育理论的书。道可道,非常道;名字可以点名,很有名。是道德经的第一章。老子的道不是真理,是指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内在的,是可以解释的,但规律不是永恒的。名是指一个想象的东西,一个理论,一个空名,可以说,但不是一个不变的东西。就像我们教育工作者指出教育的总纲:教育的规律是可以概括的,但是教育的规律会随着社会制度、生产力等教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教学有法而无法!
老子在第二章说:“教无字。”这就是洞察教育的哲学!老子说:“是圣人无为之事;教而不言。“面对精力旺盛的孩子,很多老师把说教当成主要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差异进行流水线式的管理,生产出同样的产品——高分低能的毕业生。似乎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一个以语言为主的工作,从课堂上的大量讲课,到德育上的所谓“讲道理”。但老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教无字”的教育理念。如何“教”而不言?这里的“默”自然不是沉默,而是反对空洞的说教,也就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身教重于言教”。在他眼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独立,自由,值得尊重。圣人培养一切都不是靠能力,更不是老师教育独立的学生。虽然我们作为老师肩负着教育的责任,但是不应该以学生为己任,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一味的提出各种要求,每天喋喋不休。学生怎样才能真正快乐成长?老子在两千年前就指出了我们现代教育的弊端。
一位哲学家说:“如果你想毁灭你的孩子,就顺从他们吧!”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训啊!两千年前中国所写的《道德经》早就揭示了这个教育规律:“欲放纵之,必固之;想变弱,就要变强;要废就要巩固;想拿,就要拿的扎实。”(第36章)这是不是说,你要堵他,就让他先张扬;你要削弱他,就让他嚣张;要不要灭了他,就让他得偿所愿,为所欲为;如果你想带他去,你得先给他点甜头。教育学生也是如此。要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融入到教育过程中,避免让孩子感到骄傲自满,教育学生做到淡然处之,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教导弟子不要太骄傲,要为所欲为,否则骄傲了就会失望;逞强的时候,会导致未来毁灭的悲哀。
《道德经》里有很多句子可以启发我们的老师。比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万不得已而用之,冷静为上。”老子告诫我们不要对学生发脾气,但我们不得不发火,训学生的措辞要恰当。教育是一项神圣的工作。老子说:“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从不嫌弃他人。”他指导我们老师教书育人,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就要有一桶水或者更多。《道德经》就像一股取之不尽的泉水,让老师在教育的道路上为老师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
《道德经》6阅读心得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一个传统教育的讲座,读了《道德经》这本书,对老子阐述的思想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对道的认识和理解
在该书的第一章,老子提出了独特的术语“道”,并阐述了他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中,道是指法。道家的法律思想最根本的观点是“法是自然的、变化的、不可控制的”对待法律的根本态度应该是“在使用法律之前充分尊重法律。”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的探索和思考,不是盲目的,而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依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第二,无为思想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轻举妄动,不干预事物发展的规律。在第二章中,老子首次提出了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之无为,无为而言。”在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或者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了无为。他既不说人性恶,也不说人性善,只说人是一张白纸,纯粹而简单。不去贵奇货可居,不去尚贤,不看自己想要什么,保持人的本性。
第三,以无私来实现“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是无私的,所以可以是个人的。”我把这种无私的精神理解为“争胜不争”。遇到事情,你会屈服,什么都不做,但是你会有能力保护自己。这与第八章水的特性密切相关。第八章,老子以水为喻教人。完美的人格应该具有水的特质,能忍辱负重,努力工作,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不与他人争名夺利。这就是老子的“利万物而不争之思。”
联系现实生活,我们集体工作时不计较个人得失,都是为了工作而奉献。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的无私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事业,增加我们的个人财富。这不是“自私其无私”吗?
第四,修身养性——正确的人生态度
老子在第九章里说,正确的人生态度是成功后隐退。不要富而骄,靠才而骄,锋芒毕露,淡泊名利,这样才能隐退。事物的发展总是与自身相反,福祸相随。所以,我在这里奉劝大家,善有善报,不要贪图名利,要有所收敛。第十章也是关于修养的。这一段用了六个问题。其实问题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现实,都不可能做到身心完全一致。这样,你一定要心平气和,头脑清晰,懂法,道德修养加深。
第十六章老子主要讲认识世界,包括认识人生。它的基本态度是“致空”、“守静”、“归根”、“复生”“至虚极”,是要求人们摆脱一切物质诱惑,回归清静的本性,从而悟道,而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忘道。既然事物的发展是变化的循环,就不应该为了应付各种变化而变化。为了遵循这个安静的原则,我们不应该轻举妄动。与其改变,不如保持安全。把这个原理运用到生活中,他认为无为可以避免危险。
这关系到我自己的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该怎么办?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着许多选择。在没有想清楚的情况下,胡乱选择,导致事情一步步发展到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当初,你能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也许事情就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学习《道德经》后,我们可以明白很多道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在正确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更加从容,真正做到“逢大事必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