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怎么样?

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低,工业不发达,城镇化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文化和风景都很好。江西省,简称江西。公元733年,唐玄宗在江南设置西路,定名为行省,也简称赣江。“从长江以北到以南,左边是江东,右边是江西。”,不要叫姜你。自古以来,江西人文荟萃,物产丰富,有“义章之国,白鹤之国,米之丰”的美誉。

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的长江中下游南岸,东临浙江、福建,南接广东,西接湖南,北接湖北、安徽,* * *长江。江西是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洲的腹地,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主要城镇和港口的直线距离大多在600至700公里以内。江西在古代被称为“五头楚尾,广东胡敏亭”,是一个“胜利之区”。

南昌、赣州、上饶、新余、景德镇、萍乡、吉安、鹰潭、宜春、抚州、九江共11设区市、99个县(市、区)。南昌是江西省最大的城市。到2006年,全省人口4339万,人口密度257人/公里?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邻近省份,出生率为13.80‰,死亡率为6.01‰,城市人口比例为36.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比例为105.13(女=1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汉族占99.7%,畲族占0.2%。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市之首。境内北部较为平坦,东、西、南三面被幕府山、武夷山、怀玉山、九连山、九岭山环绕,中间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向北开放的巨大盆地。全境河流2400多条,其中赣江、富水、信江、修水、浦江为江西五大河流。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该省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341mm至1940mm。无霜期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全省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9.7%,居全国首位。矿产资源丰富,铜、钨、铀、钽、稀土、金、银被誉为江西“七朵金花”。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江西人才辈出。徐志摩、陶渊明、齐、赖虎、林、王安石、欧阳修、晏殊、晏、、黄庭坚、姜夔、杨万里、朱、陆九渊、、史孝友、文天祥、于吉、解礼思、解缙。

历史渊源

江西发展的历史,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制度,始于汉高祖初年(约公元前202年)。当时设县,县辖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柴桑、江西、新干、、宜春、、艾、安平、海魂、醴陵、,分布区为赣江、。汉武帝将全国定为13监控区,称为13郡。此时江西属扬州府。

西晋元康元年291,改江州,主体为江西原郡。隋朝时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与郡相同,所以隋朝江西有7郡24郡。到了唐代,增加到8州37县,分别是洪州、饶州、前州、冀州、江州、原州、抚州、忻州。贞观元年,唐太宗在全国划定10个监区,玄宗时增加到15个。洪、饶、钱、冀、江、元、府、辛八州隶属于长江以西的监测区。

五代时,江西属南唐(南唐前期称吴)管辖。这一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级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南唐主决定在洪州建南都,并因此将洪州升为南昌府。宋代改行州以上道,江西划归9州4军68郡,大部分属于江南西路,部分属于江南东路。

元朝开始在银行建立省书制度(简称省或省)。江西的省辖范围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了今天江西省的绝大部分(原江西省东北属江浙一带),还包括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兴省由陆、直隶、州(设有县级行政机构)和县组成。江西省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新州等13路,南丰、潜山等2个直隶州,48个县,16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中书省为公部(传统上仍称省),改道府,改州为县。江西政务院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辖78县,与今天的江西省区基本相同。当时的检察员司、检察员司、指挥检察员司是江西省检察员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个部门由中央直接控制,分权而治。

清代江西改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继承明制。又增设吉安莲花、南昌铜鼓、赣州黔南等三个县级会馆,宁都县升为省级直隶府。总督成为该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下设两个部门,即承办宣传和决策局的部门和提交判决和制定法官的部门,负责民政、财政和司法监督。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都改为县。江西省* * *辖81县。到1926,北伐军进入南昌,南昌正式建立。婺源县于1934年由安徽划归江西,1947年转回安徽,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 * *产党领导人民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湖南的宁冈、永新、莲花县和吉安、安福、遂川、陵县的部分地区)、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包括益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县、上饶、潜山县,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铜鼓。当时,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的21个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新丰、广昌、石城、利川、宁都、兴国、杜愚、会昌、寻乌等地)11县),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就设在瑞金,所以瑞金。

江西人文

概述:

江西被誉为有章有义的国度,江西文化的精髓就在这里。核心意思是“文、章、节、意”。可以说,自古以来,文与义并重,既是对江西文化主体精神的评判之一,也是江西人遵循的人生信条和追求目标。

宋代以前,江西产生的人才并不突出,除了陶渊明,几乎没有其他有分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后期迅速崛起,完全取代了河南的文化中心地位(就诗人而言,在唐代是“唐人皆离中州”,到了宋代,则变成了“宋人皆离江西”,到了唐代,则有了“杜丽柏寒”和中州三大家之一。在宋代,有“欧洲国王苏黄”(三人来自江西,一人来自蜀国),他们一直留在那里,直到明朝中前期。况且宋代是中国文化的巅峰,宋明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第二个百家争鸣时代,江西知识分子无疑是其中的主角。宋代江油涌现出许多文化巨擘,无所不用其极,自成一派,引领潮流。晏殊、晏、欧阳修、李觏、曾巩、王安石、黄庭坚、陆九渊、杨万里、姜夔、周必达、文天祥等是最杰出的代表,而这一时期无疑是江西人文的辉煌和灿烂。从元代到明初,江西文人继承了宋代遗风。在正统文化领域,他们的成就和地位还是首屈一指的,然后也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运作。元代以来江西产生的文化名人有马端临、、解泗、刘世忠、吴澄、罗钦顺、、、汤显祖、宋、王有鼎、魏、、蒋士铨、陈、、文石婷、李瑞卿、陈寅恪、萧公权、傅抱石、梅汝谦等。这样一个在中华文化鼎盛时期成就最高的省份,应该占据一席。

江西学派的学术与文化:

在江西产生并直接以江西或其古名江油、张羽命名的文化流派;

江西心学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创立的。因为是江西人,所以叫江西心学。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后来经过王守仁的扩展和发展,达到了顶峰。它在中国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代有王门七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江右派、王畿派和王艮泰州派,而江右派则坚持师说,维护的基本观点,故又称王派。

江西诗派,是陆本中于崇宁元年(1102)至二年所作,被选入黄庭坚、等25人的诗中,因“源流皆出”而被称为江西诗派。元初与杜甫、黄庭坚、、陈并称三祖。在诗歌流派中,人们反对昆西风格。他们向唐代杜甫、韩愈、孟郊学习,强调模仿,崇尚工匠精神,注重琢磨,但要求“字字无出处”,提倡“点石成金”、“脱胎换骨”的方法。到清末,同光分为三大派,其中江西派为一派,以陈为首,师从韩愈、黄庭坚,直接继承宋代江西派,后继者有夏敬观、华卓、胡、王岳、王逸、王浩等。,或者进出梅姚晨和陈师道。

江西词派,南唐冯延巳、宋初晏殊、五代欧阳修的词,打破了晚唐至五代初以花间派为代表的词的浪漫柔美风格,赋予了词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真挚的情感寄托;在艺术上引入诗性隐喻,从民歌中汲取养分,对宋词日后的繁荣起到了开拓作用,从而在词界形成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流派,这就是以二言、一鸥为骨干的北宋江西词派。宋末元初,又出现了一个以刘辰翁为首的江西词派。李益作了一首绝句:送春,怨刘,唱给,不读。

江油诗派,明初江西派,以刘崧(江西太和人)为代表,标榜唐寅,实际上对他影响最深的有、范、杰思等。后来,泰格体是江西派的直接产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刘崧“受清净恩典之声开导,后有杨士奇等人为继承人,成了旷达之体。”作为泰格文体的创始人,杨士奇曾任四朝内阁大臣,太平天国时期的宰相。江西淳朴自然的诗风,适合歌颂圣人、歌颂和平的作品。故钱曰:“江西之学,由中而下至东丽,一步而至泰格,其流于世,卑而滞。”

张羽社会,“明末,中原为云所扰,而江南的文学社会却极为繁荣。其最作者:艾南鹰主张张羽社会,发展归有光学说使之顺畅”(见《四库全书提要》)。他们前后反对“七子”,推崇归有光这个“唐宋派”。在社会中有四位大师:陈、艾、张、罗。他们还致力于撰写八股文,与江苏金坛的周中和太仓漳浦的娄东派争夺国内正义范式的领导权。

江西画派简称“江西派”,又称“西江派”。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清初画家罗牧为代表。罗母是宁都(今江西)人,住在南昌(今江西)。他开始时师从魏世诚学习山水画,后来又师从黄学习。他的笔法空灵,在江淮一带颇有学问。

赣剧

赣剧是江西的一种多声部剧种,唱腔有高腔、乱弹、昆腔等。下辖两个学校,俗称饶河班、新河班,于1950合并,后入驻省会南昌,于1953正式成立江西赣剧团。更名为赣剧。赣剧起源于明代的弋阳腔。

赣剧的口音有【高腔】、【范二】、【西皮】、【文南词】、【强秦】、【老伯子】、【浙调】、【浦江调】、【昆曲】、【梆子】。

解放后,益阳话的剧目有《珍珠》、《尉迟恭》、《张三借靴》、《送衣哭城》。青羊戏《双拜月》《花赠剑》;谭强戏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婚姻,与女人庆祝,白蛇传,装疯卖傻和诅咒寺庙,孟姜女等。昆曲《悟空借扇》《项梁刺梁》。益阳戏还包括改编自《史记》的《西游记》和汤显祖改编自《牡丹亭》的《沈欢记》。青羊戏改编过《西厢记》第一、二集等等。他的现代戏有《一群穆桂英》、《红色宣传家》、《边境奇兵》、《偷种子》、《铁肩红心》、《祭碑出征》等。其中《还珠格格》、《魂归故里》被拍成舞台美术片;《借姑娘庆祝》被拍成了漫画。《西厢记》由石灵河、董洁媛、王实甫改编,被誉为“石西厢”。?

该剧口语对话以中州韵为主。表演艺术可分为三类:老学生、常学生、青年学生、老旦、常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称为“九角头”。

著名演员有颜幼元、杨桂仙、、卓、童、肖桂香、陈、朱月仙、、段日丽、万等。

附:南戏四大剧种之首益阳戏:益阳戏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益阳戏诞生于江西益阳。益阳戏一诞生,就以其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迅速渗透到中国歌剧舞台,在中国歌剧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奏响了中国歌剧史上的最高旋律,开创了中国歌剧的新形式,翻开了中国歌剧史上的新篇章。益阳戏自由的表演风格和高亢的旋律是从严酷的社会现实中凝结出来的。自南宋以来,自元朝入明以来,益阳及其周边地区几乎一直处于战乱和饥荒之中。洪武二十四年,益阳户数19,718,人口51,653。到清顺治六年,益阳县人口只有11,801,锐减五分之四。正是严重的生存危机把益阳调锻造成了“高腔”。益阳方言是益阳人顽强生命力的表现。益阳人“自强不息,珍爱正气”,诚实坦率,崇尚宗教。益阳方言铸就了益阳人的性格。通过戏曲审美活动,我获得了自我释放、自我减压、自我陶醉的艺术享受,最终得到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到了明代,益阳人口锐减。“留下来的人会死,会迁徙,会活在世上,不会离开土地。”因此,对嘉靖年间的“益阳之调”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解释。

瓷器文化

景德镇以盛产瓷器而闻名,有瓷都的美誉。

“新平冶炼陶器始于汉代”。景德镇自汉代开始制瓷,据文献记载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制瓷历史过程中,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名窑和制瓷技艺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德镇瓷器,以品种繁多、纹饰丰富、造型优美、制作精良而著称。

景德镇古称新平镇,唐天宝元年改称昌南镇。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宋代以来,历经千年风雨,瓷器的生产和销售依然经久不衰。景德镇瓷器是具有一千七百多年悠久历史和浓郁陶瓷文化氛围的产品。世界因瓷器而认识中国。在英语中,China代表中国,也是瓷器的名称。景德镇也以瓷器闻名。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宋真宗下令在御瓷底部书写“景德年制”字样。据宋集(卷190?6?1方域十二年)记载“景德镇,浮梁县,饶州,江东道,景德镇元年(宋)。”明确记载景德镇定于景德镇元年,即公元1004年。

景德镇瓷器自宋代以来一直是皇家宫廷的御用瓷器。元朝统治后,景德镇进一步设立“浮梁瓷局”,监督为朝廷生产御用瓷器,并为政府机构枢密院烧制刻有“蜀府”字样的蛋清釉瓷器。元代景德镇在制瓷技术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轮胎制造原材料的进步。采用瓷石和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方法,提高烧制温度,减少器皿变形,从而烧制出动量大的大型器皿。并采用还原焰烧成,充分展现了景德镇瓷器的特色,使国画技艺与制瓷技术的结合更加成熟。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釉下彩瓷器的出现,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蛋清釉、红釉、蓝釉等彩釉瓷器的高温烧成成功,标志着景德镇熟练掌握了各种着色剂,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釉色以类玉为主的局面。明代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好,销路广。宋的《天宫吴凯》描述当时景德镇瓷器的产量时说:“数郡合并,输于江西饶俊郡(指景德镇)。若夫,四世同堂,是有名的猎人,都产于饶俊浮梁县景德镇。”明朝以后,朝廷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烧的瓷器专供朝廷使用。瓷器生产分为官窑和私窑,形成了当时“官民争利”的繁荣局面。此时的景德镇瓷器生产,是一座“天下窑聚,千岭声大,星火炸天,夜不成眠”的雄伟江南小城。景德镇在明朝万历年间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当时,景德镇处于中国制瓷工业中心的地位。它不仅负责生产所有的宫廷御用器皿和明朝政府在国内外奖励和交换的所有官窑瓷器,而且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清代景德镇的制陶设施大体沿袭了明朝的遗风。瓷器生产分为官窑和私窑,还设立了陶监来监督瓷器的生产。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突飞猛进,达到历史巅峰。制瓷技术变得更加复杂和精致,其品种特别丰富多彩。彩釉在高温下“晶莹纯净”,其珐琅和粉彩色彩细腻,清丽雅致。康熙年间的青花、三彩、五彩风格独特,雍正年间的水墨淡雅,乾隆年间的青花精致、仿古的瓷雕别出心裁。

景德镇瓷器在近代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近代在全面继承历史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和发展。如今,瓷器已经成为江西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具辨识度的风景之一,千年以来形成的瓷器文化可谓是江西文化中精致华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