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选择了什么样的健身方式?唐朝的人其实很喜欢按摩。

秦汉时期提倡“健美操”

《后汉书》:“不如意,当以鸟为角色。”

先秦时期,古人的健身以“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主题,即“及时健身”。汉魏时期增加了“运动”的元素——“做体操”。

汉魏时期,古人最流行的体操叫“入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具有医疗保健功能的健美操。导引,又称“导引”,是气功的早期形式,出现在先秦文献中。《庄子·外篇刻意》中有这样一句话:“以此道导之者,养身之者,也,彭祖寿之宠也。”彭祖是传说中的寿星,也是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人。

但指导应该会成为秦汉及以后流行的健身方法。《汉书》和《后汉书》中记载的许多名人都实行引经据典。例如,西汉的开国功臣张亮就非常欣赏这种指导。据史书记载,张亮“愿弃人间事,欲自赤松行,惟学避谷,引路而知性。”介绍的是什么健身操?上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幅彩绸画,让现代人看到了真实的行动地图。丝绸画描绘了44个正在引导的人物,还标有简单的动作说明。

介绍比较复杂。东汉末年,出现了简化版的健美操“五禽戏”。五禽戏也叫“五禽戏”。《后汉书·方术传》记载,它的发明者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他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势。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做五鸟操:“身体不适,就开始鸟戏。我汗流浃背,想吃想喝,因为我打了粉,身体轻。”

模仿动物动作的五禽戏,其实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仿生健身法”,先秦时期就有记载。《庄子·外篇刻意》说:“熊为鸟所伸,只为长寿。”所谓“熊穿鸟伸”,就是像熊爬一样拉起,像鸟一样伸。

“仿生健身法”从此成为中国的一种养生手段。宋代的“八段锦”、“十六段锦”、清代的“太极传”,都含有仿生动作。

唐朝偏爱“干浴”

钱进·季芳:“在工作日吃完点心后,我用我滚烫的手揉揉肚子。”

古代人的健身观念在唐代已经非常成熟,可供选择的健身方式也相当丰富,比如吃、住、调气等...都是当时流行的健身养生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近代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保健按摩”开始流行于唐代。

按摩,也称为推拿,是中国传统的中医疗法之一,在先秦时期著名医生扁鹊生活的时候就用于治疗疾病。《史记·扁鹊列传》记载了“压案”,这是按摩和药物应用的方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游图中,还发现了捶背、抚胸、搓腰、搓膝等典型的按摩动作。

南朝陶弘景写了一本名为《导引按摩》的书,把按摩手法称为“干浴”:“晚上想躺下时,常常用手擦身体,称为干浴,以制造普通感冒。”虽然按摩不是唐朝的人发明的,但是唐朝的人很喜欢按摩是事实,这可能和唐朝生活条件好,人们重视生活质量有关。唐代名医、健身专家孙思邈推崇推拿手法为日常健身养生之道。

孙思邈在《备急养性》一书中记载了当时流行的两种按摩手法,一种是来自国外的“天竺按摩”,一种是本土发明的“老子按摩”。这两种按摩都是自我按摩,“天竺按摩”只要18结(18势),对老年人保健特别有效。“但老人若能一日三次照此而行,一个月后就能除百病,能走能跑,能补身体,延年益寿,能吃得下饭,精神矍铄,不再劳累。”

按摩可分为主动(自我)按摩和被动(他人)按摩。被动按摩由有一定技能的人辅助。孙思邈本人是唐朝最擅长按摩技术的人。据说他活了65,438+000多年。据钱进·季芳介绍,孙思邈有“饭后揉肚子”的习惯:“平日吃了点心,就用滚烫的手揉肚子。”

按摩可以在各个部位进行,如揉头、揉脸、揉脚、揉腿等。其中“揉腹”最为流行,为后人所传诵。清朝编著《九转延寿》,是一种以按摩腹部为主的健身方法:“摩腹之法,动以静,动以静..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没有必要用药烧丹,而且会延长耳朵的效力。”这种方法又叫“神仙搓腹”,每种方法都有图片和说明,所以又叫“祛病延年图解”。

到了明清时期,保健按摩已经像现在一样成为一种大众健身方式,明清时期的浴室、理发店都可以提供按摩服务。

宋朝热衷于“踩脚当车”

苏东坡全集:“使易工,循序渐进。”

据《战国策·赵策思》“昭宪皇太后新用”一文记载,先秦时期,赵国大臣左头冲靠步行恢复健康。“如果你每天花三四英里,你会因吃得少而受益,并与你的身体保持和谐。”

从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古籍来看,秦汉时期的人们对行走有着深刻的认识,出土的“养生方子”有“行走”方子和“驰骋”方子。短跑就是跑步,健身方法之一就是:“想走路不脚痛的人,走三步向南……”大概意思是说,如果你想长时间行走而不脚痛,你必须向南走“步走”,这是一种仿生行走姿势。

散步应该在早上进行。《黄帝内经·苏文》中的“四气大论”主张:“夜卧早起,大步朝庭”。在晨练的同时,古人还有“晚自习”,饭后睡前散步,有助于入睡。《晏子·尹姝健康》说:“当你每晚入睡时,你在房间里走一千步,然后你会得到一个枕头。”

在宋代,散步特别受到许多名人的青睐。北宋时,有个“天下第一才子”叫张,曾在南京(江宁府)做过官。他有晨练的习惯,多年来每天早上都要走五英里。根据张的传记,他活到了八十五岁。另一位才子苏东坡,比张更爱晨练,每天早上都跑步。据说你每跑10英里,就会停止出汗。据《苏东坡全集·策临别诗十七首》记载,苏东坡认为“是一个善于健身的人,使他能放松工作,步步为营,使他的四体沉浸在寒暑的变化中,然后才能刚健有力,冒险无伤。”根据王铭儒熙编撰的《东坡养生集》中的记载,苏东坡认为自己的长寿秘方有四个,其中之一是“走一步当车”、“走一步”、“走慢一点”,即散步。

苏东坡也是健身高手。他的养生术被称为“苏子术”和“破纤功”。一种“香拳养生功”主要由“走”、“卧”、“攀”、“桥”等套路组成,其中“走”与“走”相结合。

但是如果天气不好或者空气污染,古人是不提倡晨练的。明代沈氏在《拍照录立》中也有类似的观点:“雾中不宜远行。”

明清时期盛行“武侠”。

《义和团档案史料》:“好人论武功,练拳棍”

与历代相比,自元代以来,中国人的健身方式有了新的变化,武术成为首选。所谓“武功”,就是练武。武术可分为广义和侠,广义上的“止兄”手段属于武术;侠义只是指徒手格斗技术,通过肢体动作来完成。如果缩小外延,武术就是“拳”。不懂拳击,就谈不上武术。祁鸣纪广《纪孝舒心拳经姚杰篇》认为“其拳亦为武功之源。”

明清时期,武术成为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这与元朝的禁武政策不无关系。元朝禁止中原百姓藏匿武器,甚至连菜刀也不能随便在家中拥有,这让徒手格斗技术在民间悄然流行起来。

明朝直接推动了武术的发展。从军队到地方,都支持武术。明代戚继光《姬晓新著》卷四《论重要禁兵》中说:“凡武学非公事”,而是“自卫立功,杀贼救命,贴骨本身”。

到了明代,武术流派繁多,出现了“十八般武艺”,各具地域特色。既有“南拳”也有“北腿”,也有“内家”和“外家”的区别如今武术从业者推崇的少林、武当、峨眉三大门派,都成熟于明代。比如少林武术,当时已经在大话西游里了,明代谢的《五杂男部》里说:“河南少林寺无拳,其僧皆数十之敌。”

清朝的“禁教禁拳”政策将武术时尚推向了极致。据《义和团史记》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四月,直隶总督荣禄在奏折中写道:“良民忍不住谈武艺,练拳棒,防身,就是一例。”

清代的“补补拳”原意并非为了“强身健体”,而是为了“防侵略”、“防贼”,但客观上促进了武术健身的发展。近代最流行、最受欢迎的《太极传》出现在清代。

这种“武术”风潮一直影响着今天的民间健身时尚。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的人们在练武的同时,也爱“练武”强身健体。西方人称中国武术为“中国功夫”,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