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属于能享受自己的人——读叔本华的《生活的智慧》
?这样的人会告诉你什么是幸福,你会愿意听吗?哈哈。说实话,我不想听。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人喜欢叔本华的书,甚至有人觉得这本书救了他们的命。尼采甚至觉得是写给自己看的。让我也想弄清楚
?看完之后,我的感觉是,叔本华的幸福观和人生观放大了我们的时代,令人信服。我不能保证。可能每个人的感知都不一样。但是叔本华有一种能力,我觉得是现在很多人所缺乏的。这种能力,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表达,简而言之就是以下这种感觉:
书卖不出去?拜托,是别人的无知好吗?我的书是为未来的人写的。难相处?没有什么比独处更让人开心的了,好吗?不是我不好相处,而是我不想和别人相处。娶不到老婆?我和我的狗相处得很好。我想要什么样的妻子?我每天都在想这件事。
?这是典型的叔本华风格。不要以为我在嘲笑我叔叔。其实我一直以为,一个政权的存在是需要捍卫其合法性的。一个人活在世上,也需要找到一套理论来解释或捍卫自己存在的意义。人生怎么过才更有意义?我不知道。反正你要有能力在别人用他们的价值观随意评判你的人生时,为自己辩护,如果你不认同的话。不是说你要和别人吵架,而是你心里要有一套坚定的价值观和信念。
老子说,光笑是不够的。叔本华给我的启示是,全世界都可以嘲笑我,鄙视我,但我知道,我必须做自己的皇帝。
叔本华(1788 ~1860)一生隐居,终生单身,与狗为伴。他被称为“悲观的哲学家”。直到去世前几年,他才获得了应有的声誉。以前很少有哲学家提到过他。他自己的解释是,这是同事们出于对他独特而深刻的哲学的恐惧和嫉妒而想出的卑鄙伎俩。
这个世界总是用悲观或者乐观的标签来看待人,但是叔本华说他只是“真理是唯一”。他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深沉,冷酷,不妥协。深奥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认为的悲观主义,因为“天地对万物都是残酷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上士听到这个词,鞠了一躬;中士听说,活下来就是死;下士听了笑了,但笑还不够。-老子
叔本华说:真理是我唯一的指路明灯。虽然沉默60年不被认可,但他从未怀疑过自己天生的使命。
?30岁时,叔本华把世界写成欲望和表象。这本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杰作。这本书刚出的时候,只印了500本,大部分都放在仓库里。他后来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对这部作品的发展和补充阐述。
1850年,叔本华的最后一本书《附录与补遗》终于完成,印数750册,叔叔本人收了10册,没有稿酬。《生活的智慧》这本书,取自附录和补遗,关注世俗的人类话题,如健康、财富、名誉、荣耀、养生和待人接物。
?这一次,名不见经传的叔本华终于得到了著名评论家的关注,一举成名。大叔开心得像个孩子: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它存在的时间很长。
介绍
在这本书里,生活的智慧意味着如何尽可能快乐地度过一生的艺术。这种教导在哲学上可以称为“幸福论”。
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难从自己身上得到,但不可能从别处得到。——尚福儿
第一章?基本除法
人类命运的根本区别取决于以下三个内容:
1)人的自我主要是指人的人格,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质、精神智能、潜能开发等。
2)人在身体之外拥有的东西,即财产和其他所有物。
3)一个人展现给别人的,就是别人对他的看法。别人的看法可以分为荣誉、地位和名誉。
相对于第二点和第三点,第一点是先天的,决定性的。
?一个人能得到的幸福是属于他的,这是这个人的人格从一开始就规定好的。忧郁气质的人看到的悲惨景象,在乐观主义者眼里只是有趣的冲突,麻木不仁的人则视之为小事。健康的乞丐比生病的国王幸运。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自得其乐,一个固执的人,一个接一个的聚会、看电影、旅游消遣,都无法赶走无聊的折磨。善良、温柔、有节制的人在困境中是快乐的,贪婪、嫉妒、卑鄙的人即使拥有千万财富也无法满足。
?性格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充分利用自己既定的性格,沿着适合自己性格的方向去争取适合自己性格的发展,其他的一概回避。所以一定要选择与自己性格相匹配的职位、职业、生活方式。
?对于幸福,人本身显然比财富和别人的看法起着更大的作用。
除了满足人的自然需求,财富对我们真正的幸福影响不大。相反,为了保住诺大的财产,我们会有很多不可避免的工作,会打扰我们舒适悠闲的生活。
第二章?人类自己
一个人自己的个性永远伴随着他,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沾染着他的个性。
所以,用英语来说,“享受?”一个人的自我”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表达。比如人们说:“他在巴黎自得其乐”(他在巴黎自得其乐),而不是“他在巴黎自得其乐”。
?只有自己的人格与自己的幸福直接相关,其他的一切都只起间接作用,所以这些作用是可以剔除的。
?在个人的良好品质中,没有什么比轻松愉快的感觉更直接地带给我们快乐。因为这种美好的品质带来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一个快乐的人总有他快乐的理由,理由就是他是一个快乐的人。
“谁笑得多,谁就幸福;谁经常哭谁就惨了。”-多么简单的事实。
当快乐的情绪到来时,我们应该敞开大门迎接它,因为它永远不会不合时宜。但是,我们常常犹豫要不要去发现快乐和满足是否确实有依据,或者担心快乐会打扰我们日常严肃的工作。其实会不会打扰还是个未知数。交集之下,快乐的心情直接让我们受益,它是快乐的现金,其他一切都只是为了兑现快乐的支票。
没有什么比健康更能增强快乐的心情了。人与人见面,首先要询问对方的健康状况,祝对方身体健康,这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健康的确是一个人幸福的重中之重。
非凡的感情往往会导致情绪失衡或挥之不去的忧郁。
天才的条件是超越超常人的神经力量,即超常的感官能力。所以亚里士多德说,“所有那些在哲学、政治、诗歌或其他艺术方面取得好成绩的人看起来都很忧郁。”当然,忧郁气质的人也不是没有好处,因为凡事都不好,所以总能做好准备,少一些失算和跌跌撞撞。
虽然美貌并不起到直接的作用,但它对幸福也至关重要。
好看是一封公开的推荐信,从一开始就为我们赢得了别人的心。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但不幸的是,我们的生活总是在两者之间摇摆。
这是因为痛苦和无聊的关系是双重对立的。首先是外在的对立: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痛苦,但富足和稳定之后,就容易产生厌倦;第二种是内在对立:一个人感受痛苦的能力和感受无聊的能力成反比。智障者感受到的痛苦较少,但智障者也更容易感受到内心的空虚和厌倦。
为了解决空虚无聊,智障者往往热衷于一些外界刺激,比如频繁的社交。所以,一个人对人交际的热爱程度和他智力的平庸、思想的贫乏是成正比的。这个世界上的人要么选择孤独,要么选择低俗,没有别的选择。
人的大脑意识是人身体的寄生虫,它驻留在人的身体里,而人来之不易的闲暇就是让人们自由地享受意识和个性带来的乐趣。所以,休闲是生活的本质。
?然而,闲暇只对思维活跃的人有益。对于思维贫乏的人来说,休闲要么带来感官享受和无意义,要么就是无聊和迷茫。塞尼加说:“没有精神思想的闲暇就是死亡。就像活埋人一样。”
幸福终究只能从自己身上寻找和获得。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属于能享受自己的人。
因为快乐和幸福的外在来源毕竟是不确定的,是受偶然性支配的。特别是到了老年,几乎所有的外部来源都会枯竭。爱情、开玩笑、对旅行的兴趣、对马的热爱、应付社交的精力都会离我们而去,朋友和亲人也会被死亡从我们身边带走。
但大多数人把希望寄托在身体以外的东西上,希望从财产、地位、妻子、孩子、朋友、社会群体中获得幸福;他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这些上面。所以一旦他失去了这些东西,或者对它们不再抱有幻想,他的快乐就消失了。
只有那些天赋异禀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智力超出了他们想要的。
一个内心丰富的人,除了闲暇,对外部世界来说,什么都不需要,是一份具有正负性的礼物。他需要闲暇来培养和发展他的精神才能,享受他内心的财富。他想要的只是每天每时都做自己。
人们常说,简单的头脑可以让你快乐。其实这个你要从两面来看。如果你头脑简单,对痛苦的感知自然会更加迟钝。这是真的。但是头脑简单的人享受不到精神和思想的快乐。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外在的财富、权力、地位等现实的东西上,但是因为现实的东西很快就会耗尽,他们很快就会陷入厌倦和不快乐。只有概念上的东西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既无恶意又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