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鲵的人工养殖
根据大鲵的生活习性,并考虑到生产的需要,只有选择合适的场地,进行合理的设计,建造适合大鲵生态要求的养殖池,才能有效地进行人工养殖,达到预期的目的。
大鲵具有喜阴怕风、喜洁怕污、喜静怕震的特点,所以大鲵场地应避光避风、冬暖夏凉、水温稳定(最好10℃-25℃)、水质清洁、无毒、水源方便。
选址还应考虑饲料来源的便利性。比如在肉类加工厂附近,可以利用牲畜屠宰的下脚料养殖大鲵。这样既能降低饲料采购的运输成本,又能保证饲料采购的质量;或者建在蟹、虾、鱼、蛙等水生动物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此外,还要考虑交通便利。
2、农场的设计
大鲵生长缓慢,不同摄食阶段生长速度不同,个体间生长差异大。另外,娃娃鱼是食肉动物。在高密度人工投喂条件下,饵料匮乏时,相互食人现象更为严重。因此需要根据规格的大小分池养殖,养殖池要分为大鲵幼体池、大鲵稚体池、大鲵成体池和亲体池。一般幼池1-2m2,幼池5-10m2,亲池10m2左右,成池10-20m2左右。
根据具体情况,可按室内型和室外型设计。前者投资大,但容易人为控制,比如水温。后者比较小,称为生产型。两者各有利弊。从养殖形式来看,室内类型有水族养殖、水泥池养殖、框架塑料盆养殖、平面浅水养殖、平面喷雾干燥养殖、人防地下室养殖、涵洞养殖等。室外型包括自然保护措施、人工梯塘、人工平塘。无论采用哪种设计方法,都要做好取排水设施、排污设施、洞穴隐蔽设施。
3.养殖池塘建设
(1)娃娃鱼幼鱼池塘建设:娃娃鱼幼鱼小而嫩,对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要求严格。如果没有合适的饲养池和一定的管理措施,其成活率会受到严重影响。娃娃鱼幼鱼池最好建在室内,面积不宜过大,一般1-2㎡。泳池最好用水泥建造,泳池周边要光滑。池塘的墙有60厘米高。水深20-30㎝,池底应设排污孔,做好进出水系统。
(2)大鲵池的建造:一般采用水泥结构。适宜面积5-10 ㎝,水池深度60-80㎝,水深30㎝左右。最好在池中用石头或砖块堆砌洞穴,随时可以拆除,方便检查或清理。洞穴的深度比幼娃娃鱼的全长略长,宽度允许它自由活动。
(3)大鲵成虾池和亲虾池的建造:大鲵成虾池和亲虾池的大小和深度相近。大部分池塘都是水泥做的,面积10-20㎝,深度120㎝,蓄水深度35㎝左右。池壁和池底要光滑,每个池要有35㎝高的排水和溢流孔,可以用钢管从池顶进水。池底要有可移动的石洞,供大鲵栖息。总之,饲养池塘要求光线昏暗,以适应大鲵的畏光,池水要保持凉爽,水温一般不超过25℃,排水和灌溉用水要容易控制,池塘的清洁和冲洗要方便,有利于池水新鲜,活洞灵活,大鲵易于观察检查,饲养管理方便。
中国大鲵的人工繁殖,湖南省水产研究所1978-1980,获得了成功,为大鲵的人工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河南、陕西等大鲵产区相继建立养殖场,并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幸运的是,大鲵在非产区的养殖和研究比产区好。他们打破了大鲵只适合在特区珠海、厦门等溪流、清泉、石灰岩中进行地质养殖的认识,为这一珍稀动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推广和利用拓宽了新途径。1,水源要清、凉、活水,水源上游水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例如山溪水、水库水和地下水。
2.水温对大鲵的摄食、生长、发育和成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摄食活动的强度取决于水温。一般认为大鲵适宜的水温为10℃-25℃,最适水温为18℃-22℃。通过养殖实践,大鲵改变了在珠海的冬眠习性,一年四季都能均匀生长。水温2℃时也摄入食物,水温低于0℃时会停止进食。
3.水质:有人认为娃娃鱼是用肺呼吸的,水质与生长关系不大。其实娃娃鱼虽然用肺呼吸,但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水中,比如pH、溶解氧、氯化物、氨等等。大鲵适宜的pH值一般为6.5-7.5。新建的水泥池一般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换几次水才能使用。还要特别注意用生石灰消毒。一般来说,溶解氧有机物的耗氧量不会对大鲵造成很大伤害,但高溶解氧有利于其生长,以溶解氧大于3.5 mg/L为宜,另外还要注意,水的总硬度和总碱度、氯化物、硫酸盐和硅酸盐、氨氮和亚硝酸盐氮、余氯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4.环境:大鲵有喜阴怕风,喜干净怕脏,喜安静怕惊吓的特点。养殖池塘要避光,池塘里要有隐蔽的洞穴。1.放养池塘和鱼苗的消毒:新建的水泥池塘必须在水中浸泡15-20天,直到池塘水的pH值稳定在8.2以下,才能放养大鲵鱼苗。放养前要用漂白粉或敌百虫或其他药物对池塘进行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入池前用0.2 g呋喃类药物或0.5 g亚甲蓝在水中浸泡幼苗5分钟。
2.养殖池面积及放养密度:幼鲵室外养殖池一般为5-10平方米,室内一般为2-5平方米,每平方米一般饲养10-30条幼鲵。
3.鲶鱼幼鱼饵料:鲶鱼幼鱼的摄食能力较好,需要经常投喂适口的饵料。红虫、水生昆虫、小鱼小虾或鱼浆、肉浆在幼苗刚入池时放入。饵料质量更好。
4.水质管理:育苗池面积小,水位浅,放养密度高,水质难以自然平衡。所以苗池每天要换一次淡水。换水前,先把池子里残留的鱼饵清除掉。池水的透明度一目了然,pH值在6.5-8.5左右。
5.日常管理:幼苗入池后,每天要记录温度、水温、投喂品种、投喂量、进食情况、观察幼苗活动情况。幼苗进入池塘后,由于运输或新环境气候的影响,可能有10天左右不进食,即使不进食也不会死亡。一般育苗池的水要保持在10-15 cm的深度,池中可以放一些鹅卵石和石子,让幼苗隐形。幼苗每天要喂两次饲料(早上8点和下午5点)。育种中发现个别弱苗时,应单独饲养。1、大鲵品种的养殖池塘和放养:大鲵养殖分为室外养殖和室内养殖。室外养殖池塘可以大一点,一般20-50平米,池塘深度1.2-1.5米;室内养殖池塘可以建小一点,一般5-10平方米,深度0.8-1.0米。取排水系统、污水排放和洞穴应相匹配。放养大鲵前,池塘要泡水消毒,大鲵也要消毒。同一池塘放养的大鲵规格要一致,以免大小不一而自相残杀。
2.放养密度:室外池塘养殖密度宜稀,一般每平方米1-3条,室内养殖每平方米3-7条。大鲵的生长除了环境和食物外,与放养密度也有一定关系:
(1)低密度组的平均净增重和体重增长率高于高密度组。即平均体重增加11/池>:28尾/池> 40条/池。
(2)养殖密度越高,饲料系数越大。
3.饲料:大鲵是一种食肉动物。在野外环境中,主要摄食对象为蟹、蛙、水生昆虫、鱼、蛇和动物碎片。其中螃蟹占44%,青蛙占8%,鱼类占13%,水生昆虫占9%,其余占26%。人工养殖条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内陆省份养殖大鲵要用淡水鱼、螃蟹、青蛙、蜗牛、贻贝、猪肉、牛肉、羊肉和动物下脚料。沿海省份也可以喂海鱼。
4.管理:大鲵的日常管理是整个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饲养质量与大鲵的生长速度、发病率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其日常管理是:
一是经常观察到大鲵多在夜间觅食,活动缓慢,难以捕食过于活跃的动物饵料。人工条件下,活饵要妥善处理,多喂几次为好。同时要经常巡视泳池,观察记录自己的生活状况。
二是看水质。大鲵需要冰冷、新鲜、无污染的水。虽然平时需水量不是很大,但是最好有一些流动的水。如果水色浑浊,透明度不够,就要换新水了。根据天气和气候变化,便于采取有效措施。
第三是喂养。饵料的品种不要单一,要又好又新鲜,不要影响生长。
第四,大小分开,按级别备货。大鲵经过一段时间的繁殖,一般个体差异很大,体质也不一样。如果不按时分池,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弱者被吃掉。
第五,要注意防逃。大鲵成年养殖池的围墙要求在1米以上,围墙上方要做T型逃生板。娃娃鱼逃跑力最强的时候是瀑雨闪电的时候。另外,大鲵对酸碱特别敏感,在养殖中要注意。大鲵人工养殖的饲料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水生动物、畜禽肉和人工配合饲料。
1,水产动物饲料。包括海水和淡水中的许多鱼类以及其他动物如蟹、鱼、蛙、蛇、鼠、水禽、水生昆虫等。大鲵虽然食性广泛,但对食物还是有选择性的,喜欢吞下新鲜的饵料,而不是腐烂的鱼虾。在自然条件下,大鲵胃中蟹的出现率最高,养殖投喂中华绒螯蟹和海蟹,大鲵食量较少。这可能是因为难抓的鱼少了,螃蟹慢了,容易抓的多了。在淡水鱼中,日本鳗鲡是大鲵的最爱。26种海洋鱼虾中,14种的摄食率低于60%,是它不爱吃的种类。在自然条件下,大鲵主要吃活饵,而在人工养殖下,它更喜欢吃新鲜的死饵。在投喂的过程中,如果提供足够的饵料,活的泥鳅、鲫鱼可以和娃娃鱼长期生活在一起。与淡水鱼相比,大鲵更喜欢吃海鱼。几个养殖池塘119大鲵数量为97511g,大鲵增重27953g,平均饲料系数2.33。
2、畜禽肉饲料。畜禽肉饲料主要指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屠宰场下脚料。对于鱼类资源较少的偏远山区,用畜禽肉养殖大鲵是理想的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大鲵。配合饲料和动物饵料用于比较。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饲养管理。
经过三年的反复实验,人工配合饲料和动物饲料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人工配合饲料和动物饲料的生长速度明显不同,配合饲料的生长速度比动物饲料快33.3%和37.5%。饲料系数:人工配合饲料幼体为3.2,成体为2.8;用动物性食物喂养的幼虫比例为5.3,成虫比例为4.8。
研究还发现,当饲料蛋白质含量高于50%或低于40%时,都会影响大鲵的生长发育。另外,在饲料中添加1%花粉时,大鲵的生长速度比不添加花粉时快5%-8%。1.大鲵亲本的选择与培育。选择亲本大鲵的标准是:一是身体强壮,无疾病,无损伤,有残疾。二是达到性成熟的年龄。由于大鲵前期生长缓慢,一般需要5年才能达到性成熟,此时体重400-500克,所以最好选择6岁以上、体重600克以上的个体。三、男女比例一般为1:1,也可以略显多余。
亲体大鲵的培育是人工繁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要点如下:首先,选择好水源。根据娃娃鱼生活的自然水环境,它喜欢流动、清澈、凉爽的水,水温为11℃-25℃;二、亲大鲵养殖池不要太大,一般5平方米左右,池底宜黑宜暗;第三,大小要分开培养。一般成熟个体的大小差别很大。如果不单独培养,在培养中出现争食时,小的易受伤害或被吞食;第四是喂得薄,喂得足。5组(即10,5雌5雄)一般放养在5平方米的养殖池中。养殖池塘要装满足够的饲料,一般是蟹、蛙、鱼或动物内脏或人工配料。
2.产卵父母的选择。作为引产用的亲蝾螈,必须健壮无害。雌蝾螈腹部肿胀柔软,用手轻轻触摸腹部,若感觉饱满柔软,可用于人工引产。如果用手轻触腹部,不适合引产。另外,大鲵由于皮肤光滑、肌肉肥大、膀胱储尿量大,或胃中有未消化的食物,要把大鲵抬起来,仔细检查,轻轻压在后腹部,把尿挤出来,以免被假象迷惑,误伤。成熟的雄性大鲵不仅泄殖腔孔周围有突起的乳白色斑点,而且泄殖腔孔周围有突起的橘红色花瓣状肌肉,内周明显红肿,尤其在繁殖季节。另外,产卵前后,雄性大鲵能挤出精液的时候,要做显微镜观察和检查。成熟的精子数量多且单个,精子的头和尾稍有水滴就能摆动或向前游动。这种精子具有良好的受精能力。一旦发现这条雄性大鲵,要保护好它,以免浪费精液。
3.人工产卵池。产卵池要求池面积2-4平方米,水深30-40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水泥池。产卵前必须清理池塘,将清理干净的鹅卵石铺在池塘底部。池塘的水要微微流动,水流要清澈透明,有利于观察大鲵是否产卵,卵不会附着泥土、灰尘等污物。产卵池中大鲵群的数量应少一些,以便于观察。
4.催产素和注射方法。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简称LRH-A)被用作大鲵人工引产的激素。注射时,两种激素一起使用,LRH-A也可以单独使用。剂量范围为:LRH-A 26-192μg/kg,HCG 20-40mg或157-21731U/kg。
注射方法:针要从背侧肋间沟插入,进针深度要穿过肌肉层。注射激素的量根据娃娃鱼的大小而不同。一般0.5-1 ml/kg。
5.水温和产卵的影响。一般成熟的大鲵在20℃以下注射药物后一天产卵射精。
6.人工受精。大鲵人工授精一般采用干法和湿法。具体方法如下:雌娃娃鱼在池塘里产下卵带后,立即从水中捞起放入布担架中,用布蒙住眼睛。然后,一个人用手将尾巴微微抬起,另一个人用左手拿着一个无水搪瓷脸盆,让蛋带慢慢自然地支撑在盆里。如果卵带被堵在产卵孔里,她只能用手托住卵带。千万不要用力过猛。如果用力过猛,就会造成蛋。当卵带放入盆中达到一定量时,挤压精液使其覆盖卵带,稍微加入3-5毫升水,然后用双手慢慢摇动,使精子和卵子充分结合。等5-10分钟后,加入少量清水,30分钟后换两次盆中的水,再分盆进入孵化阶段。
在大鲵人工授精过程中,要严格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仔细检查雄性大鲵的精液质量。在载玻片上挤1-2滴精液,加一滴清水,显微镜下观察。如果精子数量多,一个个单独存在,头尾微微摆动或向前游动,这种精液就会有活力,具有授精能力。如果精子头和尾绑在一起成束,或者以单一方式分散,但没有活动,那么精子授精能力就很差,甚至没有。因此,一旦发现雌性大鲵产卵带,应优先选择精液有活力的雄性大鲵,以达到预期目的。人工扶卵时,如果卵带不能顺利分娩,就不能强行相互扶持,动作要轻柔。有时候,你只能轻轻地把卵带向下支撑,以辅助卵带生产。人工采卵时,不能挤压腹部,以防卵球破裂。人工授精取卵时,盆内不能有水,因为卵长时间遇水会失去受精能力。在人工授精过程中,应避免阳光直射,只能在室内进行。此外,成熟的雄性大鲵精液如果保护好,可以多次用于人工授精。
7.人工孵化的方法和管理:中国首例大鲵人工授精由湖南省水产研究所和桑植大鲵研究所获得。1978获得的第一批人工授精卵,在装有流水的盆中孵化。孵化过程中发现大鲵胚胎的卵黄膜非常脆弱,容易破裂,使胚胎中途死亡,因此孵化率极低。1980的受精卵在搪瓷脸盆定时换水的静水中孵化。换水加水时,动作要轻细。同时注意新加入的水与盆中的水温差不能超过2℃。3-4小时换一次水,每盆要装50-100个鸡蛋,不能太密。孵化管理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①孵化水沉淀,使水干净无泥无杂物,可避免孵化卵粘泥,便于观察卵的发育变化。
(2)用1.5-0.30万的孔雀石绿溶液分阶段浸泡鸡蛋3-5分钟,防止水霉的发生。
③指定专人加强对孵化卵的管理,特别是在神经胚阶段,容易出现“粘壳”现象。在此期间,每次换水都要轻轻碰一下胶球,这样蛋胚就会翻转,不会长时间停留在一个方向而“粘壳”。
(4)根据大鲵的畏光性,卵盆要一直放在昏暗的光照环境下孵化。
大鲵受精卵在1978孵化,在水温14℃-25.5℃下孵化大鲵苗需要33-40天。1980大鲵胚胎期38-40天(水温14℃-21℃),孵化率56.5%。
8.大鲵的胚后发育和养殖。
大鲵的人工繁殖一般在夏末秋初。卵孵化时间较长后,胚胎的胚后发育已进入冬季,从湖南出发向北,冬季水温较低。因此,为了提高胚胎后的发育成活率,水温应保持在11℃-24℃的范围内(最好是18℃-20℃)。如果自然水温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应采取一定的增温措施,如温泉、工厂余热水、室内保温、电加热、恒温等。
大鲵孵化后的胚胎体腹侧表面有一个大的卵黄囊,用于胚胎发育一段时间后的营养。大鲵的胚后发育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卵黄囊营养期:这个时期分为从孵化到卵黄吸收,一般持续30天以上。第一膜形似蝌蚪,全长2.8-3.0厘米,重0.28-0.3克,胚胎发育30天后,全长3.5-4.6厘米,重0.3-0.8克,头向下弯曲,体两侧有13-14条肋沟,背部黑褐色,腹部浅黄色。前肢有四指,后肢开始分叉,腮发红。体内已形成胸腹腔,食道与肛门相连,囊胃内仍有少量未吸收的卵黄颗粒。胃长1.7厘米,肝分两片,肾已出现,呈线状白色,心脏每分钟跳动33-35次。
(2)开放投喂期:放膜后30天,母体带来的营养已经被吸收,开始摄取外部饵料作为营养。此时胚胎全长4.5-5cm,重量0.8-1.3g,消化器官胃已形成,胃长1.2cm,小肠3.2cm,直肠1.3cm,肝脏比以前大,约占腹腔的1/3。胆囊在肝脏两叶之间的下端,胆汁较轻。所以幼鲵吞下的食物不能完全消化,吃下去的食物残渣还存在于排泄物残渣中,说明幼鲵刚开始进食是因为内脏器官的生长发育还不完善,显示消化力不强。食用后两周内,发现一些幼体大鲵浮在水面上,不时上下游动,感觉不舒服,排泄在水中,粪便像老鼠。娃娃鱼幼体的头部已经横向伸出,背部棕黑色,腹部白色,腮部红棕色。此时,巨体的分化基本完成,但后肢仍为四趾。身体已经能保持平衡,四肢也能在水下短时间缓慢爬行。
(3)大鲵幼鱼的附着期:孵化后70天左右,全长5-8厘米,体重2-5克..在此期间,除外鳃外,仔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基本完成。此时的他,积极有力,触觉敏锐,但视力较差。这时候就要喂红虫、蚊蝇、水生昆虫、小虾等。进食活动多在夜间和白天,但有避光的特点,常栖息在养殖池的小石洞中。幼体巨型蝾螈虽然生活在有外鳃的水中,但每隔1-2小时就会把头伸出水面进行气体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