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尔笔记散文
记忆中最早的钢厂位于洞头村二生产队。当时队部三个牛棚东边连着一个土坯房,钢厂就安排在这个单体房里。那台老式万能电动磨,由电机驱动,主要磨玉米糁、干山药面和杂豆面。
当时村里没有加工小麦粉的辊磨机。当年村民几乎吃不到多少白面,因为那时候小麦产量很低,种的小麦很少。小麦粉是珍贵的面粉和大米。小麦磨粉仍然依靠古代的石磨和石磨。
钢铁厂的出现给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不仅把人们从推一个滚筒研磨的紧张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节省了人们大量的时间。万能钢磨削表面可分为粗、精两种加工方法。有时,户主还会送一些小麦到磨坊,磨坊主换上细粮加工,全麦面粉就不能磨成麦麸了。这个全麦面有些发散。做出来的饭虽然有爽口的麦香,但是吃起来像麦麸,就算挤饺子也擀不出韧性,还不如石磨磨出来的面粉结实。
传统的石磨、石磨加工小麦,麦麸会被粗筛掉,面粉细腻、结实、结实,不像电磨加工时产生的高温会烧掉面粉的弹性。所以传统石磨磨出来的面粉有小麦的原生态味道,黏黏的,软软的,手工面不断的拉。煮出来后口感爽滑可口,比电磨加工的面粉好吃多了。
后来二队的面粉加工取消了,改到了大队磨坊,离二队驻地西边不远。这一时期,开始增加一种新的磨粉机器,单磨辊磨机,将面粉和麸皮分离。磨坊被安置在胡佳佳路以南东庄路的一间西房里。记得十几岁的时候在那里磨了几年。后来磨面的西屋从南到北开始塌,最北的磨在塌之前就搬走了。
搬迁的磨坊被搬到十字街以西路北的一个闲置的老房子里,属于第七、第八生产队磨面粉。不久,工厂关闭了。具体原因不明,可能是不赚钱或者其他事情导致的。还记得当时生产队用万能磨加工了大量春天移栽的红薯片。将红薯片磨碎后,制成面团粉。面团粉烘干后,经过大锅煮、漏粉、烘干等多道工序加工成干粉条。
之后,村东三队旧址附近的一户人家开了一家磨坊,原来是四队的。后来承包给个人,卖给了他家。这个面粉加工点也开了好几年了。当时因为磨坊主急于尽快致富,不顾职业道德,很多磨坊主投诉到出局。后来,它被十字街南侧的一家磨坊所取代。过了几年,我就倒闭搬家了。然后换成了南投鲁西家族,那是80年代后期。这家开始加工玉米小麦,后来不磨面粉了,只用万能磨加工玉米等粗粮。加工小麦粉的任务主要由南头路以东的一家新磨坊完成。后来小麦加工改成了河南产的新型双磨粉机,磨粉速度快,面粉质量好。制造商还负责组装。我村也去了一批双磨。磨了一两年,邻村的大型面粉厂开始陆续开业,人们开始改头换面。磨面的人越来越少,村里的小麦加工很快就停止了,只剩下一个玉米加工点。进入新世纪后,我们村的玉米加工厂也开始倒闭,磨坊主外出打工,于是玉米糁的加工任务就由南边邻村的两家磨坊承担了。
过去,南边邻村的两个磨坊位于离街道中心不远的地方。一个面向街道,另一个位于街道中心以西34米处。前几年我很爱去街边的老人头磨坊,主要是因为离街边近,和磨坊主渐渐熟悉了。而且在街上占了好位置。但最近半年,磨坊基本倒闭了,偶尔加工一些鸡饲料和猪饲料,磨米和碾米的旧机器设备出故障后也没修好。磨坊主老了,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儿子没有一个主张他再从事米粉加工的。老磨工依旧忙碌,做一些零星的研磨工作来消磨闲暇时间,生意渐渐冷清。
街道中心西边的那户人家生意很好,但现在没有了竞争对手,生意更加火爆。这家的磨坊主现在已经60岁了,夫妻俩一直在磨坊里一起加工米粉。生意兴隆,待客热情,技术精湛,磨面粉和大米的专业特长很棒,吸引了很多客人。远近磨粉大米来到这里,满意而归,名声远播。甚至有些临县的客人还开了几十里的车来这里磨面,主要是为了他们绿色无杂质的纯粮加工,为了健康。
这户人家的磨坊主人名叫洪武,名字与明朝朱元璋的开国年号“洪武”谐音。所以对这个名字的第一印象很深。他家应该是所有邻村里磨面时间最长的。据他说,已经四十年了。我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去这个邻村磨面,他就是磨面的。因为多年的磨面和聪明人,他们是小磨坊公认的磨面专家。
这个精明的农民,熟悉农村的电工、机械、种植、养殖,对世界人类物理学有自己的一套知识和看法。也许是实践出真知的原因吧。他磨面粉的技术非常熟练和准确。他除了对米粉饲料加工比较熟悉和熟悉之外,对水产养殖也很在行。他的院子也是一个小农场。猪、羊、狗、猫、鸡、鸭、鹅、兔、鸽等多种飞禽走兽在小院安家落户,产生了许多辅助经济效益。他和妻子都是很勤快的农民,孩子现在已经分开了,但他们家院子里总有几个正在成长的孩子聚在一起,形影不离。这几个隔三差五的人,就是这个院子里的小主。各种小玩具,童车,滑板等孩子们喜欢的小东西都放在院子里无关紧要的角落里。书包和作业本也陪着孩子在院子里占合适的位置。来到这个小院子里磨面粉和大米,总觉得院子里充满了温馨可爱的气息。
年后正月十六,我带了30多斤玉米来这里磨。早上刚过元宵节,但和往常不一样的是,一走近磨坊所在的胡同,就有磨人的声音传入耳膜。今天这种难得的沉默,说明大部分家庭并不缺米不缺面。春节刚过,像我这样匆匆赶来做一顿饭的住户真的不多。还想请在保定市徐水区物探局的舅舅,从老家带点去皮的玉米糁回城煮粥或者蒸窝窝头,改善一下伙食,仿佛回归自然。因为这份孝心,正月十六就急着来了。
稍微干净的院子大门躲闪着,在双轮电车行进到院子前的一瞬间,狗吠声和鹅鸣声悦耳,提醒着户主有人来了。这两年,南墙西墙的猪圈里挤满了猪和母猪,此时,再也听不到猪的呼噜声和打架的叫声,也听不到小猪为了吃奶的尖叫。这时,我看到其中塞满了家禽和信鸽。
南墙的猪圈里养着几十只家养的柴鸡,房顶上盖着塑料布保暖。靠近西墙的猪圈里有几个笼子,与笼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几十只鸽子的身上和四周都罩着丝网。鸽子品种不同,基本都属于家鸽之类的,或者有更大的品种,推测是家鸽和地王肉鸽的杂交后代。鸽子的羽毛有纯白、瓦灰、亮子、鱼鳞、粉红和杂毛,而瓦灰鸽子居多。鸽子在它们所属的天堂里悠闲地追逐嬉戏,叫声不绝于耳。
离鸽舍不远处是一个狗舍,一只成年的黄狗站在里面,用吠叫欢迎来访者。北面四间普通住宅的主房,前面有一个两凳高的水泥阳台,西面和南面有一个敞篷车,里面放着加工饲料的万能磨合匹配三相电机和称重的台秤。庭院东侧有三间朝西的东屋,不用隔墙就可通达。有一个加工米粉的磨坊。
纸厂门口贴着手写的春联。一看就是北方临县二十里外的一个中学老教师写的。去年磨坊主家的春联就是这个中学老师通过亲戚介绍来这里磨面的。这位亲戚传下来的亲戚磨面客,酷爱刘体泼墨,讲究笔法工整,用墨汁书写。这两年,他一直坚信原来的两体辊磨是绿色无污染的。他觉得自己磨的面粉吃起来很舒服,没有添加剂和爽身粉的担心。也是自己家种的小麦,没有有毒农药残留。所以他很庆幸附近有这么一家可信的磨坊,磨坊老板的加工技术一流,磨出来的面粉干湿合理,很有讲究。比如,月面没有明显烧焦,不会回潮。保留时间持久,面筋柔韧,小麦加工过程中去除的杂质干净。所以,除了感恩之外,在过年前,我还精心泼墨写春联,免费赠送给吴公磨坊,以示友情和赞美。况且春联也是卷首,第一房的主人和磨坊自己写的,很贴切,很温馨。毫无疑问,磨坊主的家人也非常自豪,并向其他游客称赞老师的美德和行为。
磨坊主,红色五号,从房间里出来和我说话。他一边在台秤上称我从电车上抬下来的玉米,一边问我是不是在剥皮。因为带了老玉米给别人吃,所以选择了剥皮的工艺。其实为了健康,粗粮去皮比较好,但是感觉比较粗糙,吃起来也没有去皮的清爽。
达成一致后,首先,用剥皮机进行第一次去皮处理。谷壳和谷皮随着剥皮机的嗡嗡声被抛到附近的出口,而细粮的谷粒则被放入一个大铁槽中,在剥皮机停止后,细粮玉米糁被加工。磨没多久就停了,加工好的玉米糁装进提前带过来的小面粉袋里,留下了糙皮,加工费免了,没找账。我觉得这种粗粮、麦麸等我不带走的细粮,应该作为鸽子、鸡的散养饲料,可以省去自己带走的麻烦。一举两得,双方都有利。
从磨坊出来,我会赏给老师送对联的工整刘体笔墨,在磨坊主吴公面前夸奖老师的飘逸笔墨,佩服他的恰到好处的用词。此刻,我也对这个来历感兴趣,随口说出磨坊门口的一幅对联,如下:
竖联:“米粉加工造福周边百姓,研磨技艺精湛,奉献邻里。”
两个门呈方形相连:“磨细面细米,繁荣家业,赚钱。”
横批:“米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