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棵柳树的讲稿

作为一名教职员工,准备一份详细的讲稿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么写讲稿?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棵柳树》讲稿范文。欢迎分享。

青海高原一棵柳树的讲稿1一、教材

《青海高原上的一棵柳树》是中国著名作家陈的散文。文字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棵神奇的柳树,在暴风雪和雷电中幸存下来,却顽强地挺立在青海高原上,热情地赞美了柳树不屈的生命力和顽强的精神。全文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获得文化精神营养的良好载体。

二,谈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结合我对“阅读指导策略”这个小课题的研究,本文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感受柳树造型的神奇和成长的艰辛,从而体会到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顽强的奋斗精神。

2.通过大声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3.引导学生从文章走向作者,从更高的层面理解柳树和作者的精神,从而实现情感的感染和思想的升华。

三,口语教学方法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表达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增加语言积累、训练语感的最重要途径。所以在这节课上,我着重引导学生大声朗读,以读代说,以读促学,紧扣“魔”。通过阅读柳的形象和成长过程,感受柳在阅读中的“魔力”。通过阅读语言,我们可以触摸到作者震撼的内心,进而体会到逆境中的人生哲学,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战斗,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作者内心的对话。因此,本文的第二课堂教学围绕着“阅读指导策略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谈谈教学过程

(一)看了题目,初步感受了柳树的神奇。

展示课件,让学生阅读题目。强调“一株柳树”和“青海高原”这两个字。从而说明这种柳树及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并由此引出这种“神奇”的柳树,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柳树的神奇,同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大声朗读,感受柳树的形象。

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第五节,提出阅读要求:课文中哪些单词引起了你的注意,你从中学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说出读后感的单词和感受,同时重点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点指导教师的阅读方法,如:

(1)学生读“叶子好绿,好绿,好深”这句话时,如果读得不好,老师可以拿着相机点评:我觉得这棵柳树不够绿,就听老师读:叶子好绿,好绿,好深,读的时候重读“茂盛”和“深”。

(2)当学生读到“它矗立在高原上,给人以强烈的生命感染力”这句话时,可以这样评价:我觉得你读到的只能称之为“巍峨”,离它还有一点距离。然后读这句话(范文阅读),阅读时突出“雄伟”二字,让学生再读一遍。同学们看完后,老师用相机总结了一下: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这棵柳树长得如此茂盛,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真的是一棵神奇的柳树!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两臂合抱粗”、“一百多平米”、“雄伟壮观”等词语,还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柳树的形象。)

(三)朗读,感受杨柳精神。

让学生大声朗读第六和第七部分。多媒体展示阅读要求:柳树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了哪些磨难?把评论写在感情最深处。沟通和反馈。学生读相关的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让他们读自己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还着重对教师的阅读方法进行了指导:

以第七节为例:首先,老师读到:一棵柳树有多少次长得这么粗,又经历了多少次扼杀生命的高原雪灾,又有多少次被冻死又恢复过来?它经历了多少次铺天盖地的雷声和电击,树枝被砍断,新的树枝又被拔了出来;然后问学生: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吗?通过学生对范渡的了解,更能体会高原环境的恐怖,感受这棵柳树的艰辛。然后让学生练习朗读。点名朗读时,老师可以拿着镜头评论:我觉得高原上的暴风雪还不够残酷,找回这棵柳树的过程还不够辛苦。边评论边再读一遍。老师和学生可以分角色再读一遍。最后,老师用音乐朗读这一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朗读方法,体会柳树不屈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战斗精神。看完最后总结: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这棵柳树长得如此茂盛,显示出勃勃生机。它真的是一棵神奇的柳树!学完这两个环节,我在这里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用一实一虚把柳的形象写得如此饱满,并学会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四)比较柳树,进而体会“神奇”

课件展示了我的家乡巴河的柳树。学生可以尽情享受,自由阅读。思考:这柳树的形象那么丰满,作者为什么要描写他家乡巴河的柳树呢?通过学生的比较不难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比较再次感受青海高原这棵柳树的“神奇”。难怪作者感叹: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

(五)走进作者,实现思想的升华。

语文教学需要更广阔的视野。联系作者的生活,我们发现作品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生活感受,可以说高原柳树的顽强精神是作者历经苦难而不屈不挠的精神。作者在文章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反映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学生从这篇文章转向作者,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学习空间。因此,我在教学的最后安排了“走进陈”这一环节。首先,我介绍了陈,并展示了陈的个人资料:陈,当代著名作家,1942,出生于陕西农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热爱文学,虽然贫穷的现实打破了他的大学梦,但并没有打破他的文学梦。高中毕业后,他白天务农,晚上坚持在昏暗的油灯下看书写字。经过18年的努力,终于创作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出版后轰动文坛,并在1994年获得中国文学最高奖——矛盾。陈用自己的艰辛和坚韧为自己开辟了一片壮丽的天地!让学生阅读后思考:这篇课文只讲柳树吗?让学生感受到高原柳的顽强精神是作者历经苦难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然后问学生:你还看到那些高原柳的人吗?学生回答后阅读最后一部分。读后感: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是绝对公平的,但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希望,用我们难以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活就一定会创造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棵柳树,展现我们自己生命的光辉!

《青海高原上的一棵柳树》讲稿2 .教材

《青海高原上的一棵柳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六年级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对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棵粗壮柳树的热情介绍。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棵极其普通的柳树,但也是一棵具有顽强精神和神奇力量的令人生畏的柳树,告诉人们在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时,不要抱怨命运,而要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活下去。

第二,谈谈学习情况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理解和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熟悉了柳树,也学习了咏物和表现生命力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到通过环境描写和多角度比较来强调咏物和表达人生哲理的文章。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被定义为:

1.学习课文中的7个四会字和5个二会字,重点理解伪造、杀人、破坏等10字。

2.通过研究语言和合理的想象,我们可以理解青海高原一株柳树的神奇,进而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抗争的人生哲学。

3.用语言素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斗争的情感。

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三,口语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将采用以读促悟,以悟导读的教学方法。古今多少名言都是在讲读书的重要性,比如“读一本书百遍,方知其意”,现在著名的国家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阅读原文的实践为主线,即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文本的内涵。”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品味感受,不感到厌烦。我使用多种阅读方法,如:模式阅读、命名阅读、同步阅读、自由阅读等。

第四,说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分两节课教。在第一节课中,它分为两节。首先,介绍青海高原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知青海高原的气候和地理特征。第二,四遍不同目的、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阅读,如自由朗读课文,按名称、章节核对课文,快速浏览课文理解大意,默读课文,为第二节课进一步精读扫清障碍。第二节课,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紧扣“魔”,是明线,是作者情感深化的线索,是暗线。通过阅读语言触动作者震撼的心灵,进而体会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树的生命力量,体会到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的环境作斗争的人生哲学,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为此,预设以下四个学习活动:链接一:图文对比感知困境中的柳树。

1.投射一幅青海高原广袤无垠的画卷,营造学习情境。学生可以自由阅读课文的第3-5段。想一想,说这柳树是一棵极其普通的柳树。它为什么生长在青海高原,让它神奇。

2.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外观上感受柳树的神奇;

有了“魔术”的演绎,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了落脚点,并根据文本的特点,运用对比、环境渲染、画面创设、情感设置等方法体验“魔术”,同时巧妙把握每一节的最后一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提升,感染学生自己。说、读、懂融为一体。

链接二:唤起想象,对着成长中的柳树感叹。

1,被点名的同学有感触阅读课文第六、七段,体会这棵柳树的成长过程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了怎样的“神奇”。

2.在交流中,引导学生阅读第六段的句子,从幸运发芽、拯救生命、继续生存三个方面把握柳树的魔力。然后,用“在什么条件下”这句话,灵活地说说柳树在这三个成长过程中的神奇之处。然后通过朗读,体验《奇迹》和《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理解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

3.在初步理解有关柳树成长过程的句子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遭遇高原雪灾、雷电电击等灾害的场景,忍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性的阅读来增强体验,进而把握“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实现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先抓住关键词和作者一起唤起学生的想象,然后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描述情境唤起学生更具体的想象,使学生对柳树的顽强理解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在口头表达和思想理解上的语言素养在想象过程中有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链接三:整体回顾,深刻体会人生哲理。

1,总结以上研究,引出“命运给了它几乎九十九种死法,却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绿荫。”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面体验“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2.讨论是什么使柳树成为绿荫,然后以“这篇课文只是关于柳树吗?”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

理解人生哲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入理,由现象入本质,让学生联系以上,整体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树的生命力量,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人生不应该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斗争。

根据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用对比写作的方式描述我家乡的一棵树。

(2)收集有柳树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