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筑墙高,积粮广,称王慢”的建议是谁提出的?如何理解这个建议的内涵?
学士朱升提出了“筑高墙,广积粮,缓为王”的思想。
“筑墙高”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当然和明朝修建长城关系不大。在朱元璋看来,“筑高墙”就是加强防御,巩固领域。营造可攻可守的战略态势。
元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再加上连年战乱,土地贫瘠,户口锐减,急需休养生息。因此,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这个“广积粮”指的是发展民生。战争年代,朱元璋的儒臣们不断向他灌输道德政治的思想,赞美国家的根本在于重视人民,赢得民心,得到支持。
而“缓为王”就在于避其锋芒,联合连横,防止树敌太多,被别人联合围剿。
扩展数据:
公元1356年,元军水军在《采石集》被朱元璋歼灭,元军在庆忌城投降,朱元璋顺利进入庆忌。他改名庆忌应天府,从此有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有前途的根据地。
朱元璋觉得自己的实力不够强大,所以虽然此时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已经称王,但朱元璋只是默默壮大自己的实力。在太平,他只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在金陵,他只是叫吴国公。
他也非常清楚食物和其他物资对支持他的政权和军事活动的重要性。尽管军务繁忙,他总是关心当地的农业生产,所到之处都鼓励种田养蚕。他安排军队耕种粮食,这叫屯田。任命官员负责修筑堤坝、建设水利工程和确保口粮供应。
在徽州,朱元璋向学士朱升请教他未来的战略方针。朱升说:“筑墙高,积粮广,称王慢。”这其实总结了朱元璋的一贯政策,他很高兴。正是在这一政策下,朱元璋一步步完成了中国帝国工业的统一。
百度百科——筑墙高,积粮广,慢慢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