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镇的四个排名是什么?
1.景德镇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和传统。从五代开始烧制瓷器,从明朝开始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这400年间,中国历史上的名窑一个接一个崛起,一会儿成名,一会儿红红火火,但大多时间不长,一个个衰落淘汰。
明代以后,钧窑、龙泉窑、磁州窑等系列瓷器已经无法与景德镇的青花、彩瓷、彩釉瓷相抗衡,要么停产,要么走向衰落。
景德镇制瓷工人在一代又一代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世界各地名窑的长处,加以发展和完善。从最初与世界各地名窑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发展到领先地位,成为全国瓷业的中心。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群山环绕,长江流经。景德镇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浮梁县的马仓山及附近的幸子、乐平、婺源、余江县、博阳等县都是山区,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瓷石、琉璃果、耐火土等矿产。
这些制瓷原料不仅杂质含量低、工艺性能好,而且适合制造高档瓷器,储量极其丰富。景德镇及其四乡火焰长,烧瓷最适宜,为窑烧提供了丰富的燃料。
许多瓷窑位于长江及其沟通海岸,河水可以用来洗瓷土;设置水锤,利用水力粉碎瓷土。同时,长江水路畅通,大量瓷器可以向下游运到鄱阳湖,再转运到九江、南京、扬州等重要贸易港口,销往国内外市场。
宋代景德镇主要烧制单一品种的青瓷,因其釉色而称青瓷和青花、白瓷。这种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的青瓷-白瓷,具有景德镇特有的地域特色。
清末以后青花瓷一般称为“迎青”。宋文献中只有一件青花瓷,叫“无影青”。清末乃至民初出版的瓷器书籍,有“印青”、“迎青”、“阴青”等名称,都是指青花瓷。
景德镇发现了烧制青瓷的宋代瓷窑遗址,包括湖田、胡翔、盛美亭、石楠街、黄泥头、刘家湾等。这些窑址留下了很多碎片,可以想象当时烧的是瓷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15个省区在景德镇出土了青花瓷。上个世纪青花瓷的流通如此之广,众多的出土青花瓷与丰富的瓷窑遗址遗迹相互印证,反映了宋代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与繁荣。
景德镇五代烧青瓷和白瓷,五代窑址尚未发现青瓷和白瓷。从中国瓷窑的发展概况来看,都是在前期继承了传统品种,又有所改进或发展。但景德镇是个例外。五代时流行的青瓷和白瓷,到了宋代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青瓷和白瓷。这种现象不能从一般规律去探究,应该还有其他原因。自汉唐以来,陶瓷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也有模仿同期其他品种的例子。如汉代北方彩陶模仿同期江南彩漆,唐代三彩、绞胎模仿同期丝绸印染、犀牛漆器特点烧制,宋代酱釉瓷器模仿同期酱漆烧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玉一直是稀有之物,被统治阶级垄断。青花瓷是在青花玉可欲而不可求的时候出现的。应该是景德镇陶艺家利用当地的优质原料烧制出玉色青花瓷,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它从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很快就赢得了假玉的美誉。
南宋李清照《醉花吟》中有一句“玉枕柜子”。这里的玉枕指的是一种青花瓷枕,颜色像蓝宝石;元代青花瓷碗上刻有“玉出昆山”、“玉出昆钢”等字样,表明青花瓷是仿玉而成,寓意明显。
景德镇青花瓷在宋代以日用器皿为主,有盛食物的碟、盘、碗,盛酒的碗、杯、碟,盛碗、洗和各种盥洗卫生用的香,照明用的灯,放药材、香料或妇女化妆品的盒子。有一个母盒,大盒上连着三个小盒,分别放上粉、黑丝、红丝,供女性化妆时使用。此外,还有一尊观音像,是为一个好男人和一个忠实的女人烧的。随葬有塔形瓶,寝具有双狮、雕像、卧婴、银锭等各种枕头,其中银锭较多。下图为清代雍正景德镇窑的墨缸杯。
青花瓷多见于江南地区的宋墓,少数墓葬有确切的墓志铭。通过对比年代墓出土的青花瓷,大致可以看出器物的演变和普及使用时间。注碗是一套酒器,五代时非常流行。北宋墓葬中出土的钞、碗较多,仍有仿金属的特点,器身呈瓜棱形也很常见。早期墓葬所做的注解大多是有盖的,盖的上方有一个狮子形状的按钮。这个碗最晚是由惠宗政治和时期的墓葬制成的。唐代盛行碗,体高。到了五代,碗演变成浅式,但仍保留了唐代口扁、口底大小相近的遗风。到了宋代,青花瓷碗由口部改为开折肩,肩以下逐渐收敛,口大底小,造型变化很大。流行时间和笔记碗一样。瓶盖起源于北宋后期,盛行于南宋。瓶身细长,上下大致相等。颈上部细长,上面堆着龙、虎、龟、蛇、风、鹤、鸡、狗的图案。有一个塔形的盖子,上面有一个小鸟图案的按钮,还有一些是站立的起重机。瓶子的下半部分装饰有额外的装饰物。人们都堆在肩膀周围,有的是勇士,有的是十二陈。瓶子一直盖到元末。瓶颈上半部只有瓶高的三分之一,瓶身变长,与南宋相比有很大变化。宋代的箱子产量很大,南宋出现了专门制作箱子的作坊。景德镇烧制的盒子小而扁,有圆形、八角形、六瓣形和菊瓣形。封面多以正片印花装饰,盒底无釉。有的有作坊标记,如《吴氏传》、《段氏传》等,碑文均为阳语直条。国内外出土的有作坊标记的有“吴”、“徐”、“等”。姜奇冀涛中提到的“过去有300多个窑”的记录是完全可信的。
宋青瓷除了具有白胎、莹润如玉的特点外,还进行了雕花、光栅、光栅、印花等装饰,进一步增强了青瓷的艺术感染力。北宋初期的青花瓷,以其多光泽、无纹路、形制规整、珐琅如玉,赢得了人们的欣赏。中期以后,器物上大量出现雕花、格子点、格子纹,宗申元丰墓出土几件刻花小盘,口无釉,说明采用了过烧的方法。南宋以后,印刷装饰再次流行起来。在传世和墓葬出土的器物中,有很多这样的印盘和印碗,印盘被反复烧制。装饰题材和布局方法与河北曲阳定远窑相似,明显受定远窑影响。
景德镇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优质的高岭土,山区丰富的马尾松薪材,便利的水运,特别是熟练的制瓷工匠,是江南地区任何一个瓷窑都无法比拟的。
青花瓷玉色对江南瓷窑影响很大。出现了很多仿景德镇青花瓷的瓷窑,包括江西的南丰、冀州、宁都、赣州、金溪、贵溪等瓷窑。福建的德化、泉州、同安、永春、安溪、南安、莆田、福清、闽清、仙游、连江、浦城、崇安、光泽、建宁窑;广东的潮州、广州、惠州窑;广西的藤县、容县、桂平、北流窑;湖北孙艺程和武汉窑;湖南的益阳窑和衡阳窑;浙江的江山、泰顺窑,8省34县,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花瓷体系。青花瓷系是江南两大瓷窑系之一,影响很大,居宋代六大瓷系之首。
明代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为皇室和朝廷烧制瓷器,对内奖励,对外交流。御窑厂派出陶监,集中景德镇最优秀的制瓷工匠,垄断优质瓷土和青料,根据朝廷需要,不计人工成本和人力,用雄厚的资金烧制出最精美的产品。这样,中国的制瓷技术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代的瓷器生产也发展很快。虽然没有官方御窑厂的产品精美,但产量巨大。“北至,南至交趾,东至海,西至蜀,皆取景德镇”(王:江西陶澍)。其中不乏高档品,朝廷所需的“秦县”瓷器均为私窑生产。尤其是明朝后期,随着瓷器行业资本主义因素的萌发,私人瓷窑激增。嘉靖十九年(1540)“浮梁景德镇人,以制陶为业,聚仆万余人”。万历年间(1573 ~ 1620),“镇帮”人数“每日不少于数万”。官窑往往不如私窑,造成了“官民争利”的局面,最终形成了“官造民烧”的新体制。此外,民窑的装饰图案自然大胆,尤其是描绘自然的写实装饰图案,更能体现制瓷者丰富的创造力,体现劳动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景德镇民窑瓷器值得关注。
明代景德镇的制瓷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制瓷工作分工非常精细。《天工吴凯》列举,制瓷制作过程包括各种工序,如春土、泥料、制坯、水温、过盈、制圈、字画、喷水、过锈、填箱、填窑、烘烤等。从原料开采到烧制,“过了七十二手,才能做出成品。”也就是说,制作一件瓷器需要72道工序。大部分工序基本都是各司其职,分工精细,技术精益求精,让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景德镇制瓷者还总结了中国南、北窑的优点,发明了蛋形窑,即景德镇窑。窑炉的革新大大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就这样,景德镇的瓷业越来越繁荣。
在屹立在长江之滨的景德镇,官窑和民窑的数百个烟囱日夜被红色的火焰笼罩,烟花相向。“千岭声大,火爆苍穹,人夜不能寐。”盛况空前,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
2.祁峰故里朱仙镇,朱仙镇位于开封市祥符区。位于郑州黄河沿岸“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上,距郑州国际机场仅40分钟车程。自古繁华灿烂,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
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朱仙镇古城村驻军建城,称“开封府”,意在“开疆拓土”。汉景帝时期,八朝古都开封为避帝讳,改为开封。战国时期,这里是侠客朱海的故乡。为纪念他随信陵君救赵有功,故里改名为“朱仙镇”。
朱仙镇毗邻贾鲁河,水路最远可转淮河至扬州。自唐宋以来,一直是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埠。在明代,它是开封唯一的水陆转运枢纽。曾居华北水陆交通之首,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与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镇、湖北汉口镇齐名,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镇”。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厚重的文化。朱仙镇人文景观众多,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中国三大岳庙”之一的朱仙镇岳飞庙,有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有建筑风格被称为“东亚最大清真寺”的朱仙镇清真寺,也是有吉祥符号的“豫剧之母”的发源地。
随着世界的沧桑,其他古镇也越来越繁华。唯有朱仙镇“因水而兴,因水而衰”,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无息。
朱仙镇的历史不应该沉默,千年古镇应该复兴。新时期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汴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朱仙镇奇峰故里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将发展成为河南省建设文化大省和开封市文化旅游体系的重要支撑点。
2012年5月9日,由河南开心一方集团投资建设的朱仙镇栖凤老园景区举行奠基仪式。该项目是河南省重点工程,河南省重点旅游项目,开封市重点工程。项目总规划面积约5300亩,总投资6543.8+0.2亿元。* *分为古镇风情区、环湖景区、休闲度假区、古战场文化体验区、生态农民体验区、文化创意养生区、生态湿地体验区、生态林地观光区八大功能区。
朱仙镇栖凤故里以“生态筑城,文化圆梦,外古典,内时尚”的规划发展理念,打造以水上观光、娱乐、购物、休闲、度假活动为主的旅游目的地,打造特色旅游综合体。
朱仙镇开封故里深度挖掘朱仙古镇的历史发展,生动再现了繁华的商业、灿烂的文化、连绵的舟楫、多姿多彩的沿江风光。以发展现代旅游业为主体,以带动周边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为目的,加快朱仙镇周边美丽乡村建设步伐;项目根据景区现状,依托原生态自然环境,以当地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为资源,以城市人口为目标,开发符合现代游客需求的特色旅游项目。
朱仙镇奇峰故里深入挖掘朱仙镇历史文化内涵。在倡导文化游、历史游、休闲游、体验游等多种常规旅游形式的同时,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旅游设计规划理念,提出全新的多业态综合旅游发展模式,为游客提供原生态、人性化的服务。
目前,朱仙镇开封故里已建成开放,占地870亩。包括朱仙古镇、粮食仓储区、聚贤湖、状元街、魁星街、下八星街等区域。大江南北古建筑、滨水民宿、特产店的聚集,将为游客开启一场浪漫温馨的中原水乡之旅。
朱仙镇奇峰故里以复古明清建筑为主要建筑类型,融入浓郁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向游客展示了一个中原地区独特的水乡风貌,“镇湖相连,景湖相依,镇在水中,水在镇中,镇湖一体”,再现了朱仙镇当年商船日夜穿梭,夜晚两岸灯火通明,沿江风光蔚为壮观的繁华景象。
3.佛山镇佛山,原名季华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佛山的人文历史起源于禅城区石兰街。大约在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着西江和北江来到这里繁衍生息,以捕鱼和制陶创造了原始文明。唐朝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城内塔坡岗上发掘出三尊佛像,认为此地为佛教之地,遂立石表,将季华乡改为“佛山”,又称“禅城”。
唐宋时期,佛山的手工业、商业、文化非常繁荣。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岭南重镇,商人众多,工商业发达。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镇、河南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世界“四大聚会”。南方的陶瓷、纺织、铸造和医药四大工业非常繁荣。清末,佛山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全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第一家火柴厂相继诞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竹口厂”成立。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岭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佛山被誉为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州纱中心、岭南医药中心、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中心。
佛山是“华南陶都”,其陶艺有着7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古就有“石湾娃天下第一”的美誉。南丰古灶建于明代郑德时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烧柴龙窑。400多年来代代相传,被誉为“陶瓷活化石”。2005年,佛山荣获“中国陶瓷之都”称号。
佛山是粤剧《南方红豆》的发源地。粤剧艺人的绰号——“红船子弟”,粤剧最早的组织——琼花会馆由此诞生。民间自发组织粤剧唱《私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经久不衰。每年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让佛山呈现出“夜泊沙里红船,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佛山是“岭南医药之乡”。古方正药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产品齐全,可分为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七大类。是工匠、居家、旅游必备的中成药,涌现出了“黄香花”如意油、“风行”药酒、“元极林”甘河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的铸造工业始于2000多年前。宋代佛山铸造的壶、锅、钟、塔,全国闻名。到了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华南的冶炼中心。鸦片战争期间,佛山铸造的大炮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三角民间艺术的摇篮,孕育和保留了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和民俗,如秋景、舞狮、舞龙、龙舟说唱、赛龙舟等。秋色、剪纸、木刻年画、陶塑、灰雕、砖雕等传统手工艺品精美独特。2005年底,佛山参与申报的舞狮、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等6个项目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山自古以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自唐宋以来,广东共有九位状元,佛山占第五位。明清时期是“气与气并重的人文之国”。近代诞生了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政治活动家张、戴宏慈、谭平山、何香凝、罗登贤、邓培,民族实业家陈启元、简、简玉洁,科学家詹天佑、邹,文学家吴,粤剧明星、马师曾,武术大师梁赞、、李小龙,名医等。
近年来,围绕建设文化名城的目标,佛山推进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融合,塑造开放包容创新的佛山文化形象,全力打造“文化名城”品牌。成功举办亚洲文化部长论坛和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第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举办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等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艺活动。各类文化设施在全省、全国处于先进水平,多层次配套的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广东粤剧大剧院、广东粤剧博物馆落户佛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落户顺德。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会、佛山市孔雀画廊视听电器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禅城区石湾镇街道被评为“中国魅力名镇”,三水区大旗头村、顺德区碧江社区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佛山旅游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佛山祖庙、西樵山、南风古灶、清晖园、皂屏风山、南国桃园、陈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评为“佛山新八景”。其中,佛山祖庙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殿堂”,集古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西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粤南两大名山”的美誉;顺德清晖园和佛山梁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高明皂屏山是佛山最高峰;陈村花卉世界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题公园。三水荷花世界是世界上品种资源丰富的大型荷花生态园。有李东华、康有为故居、宝林寺、芦苞祠堂、黄飞鸿纪念馆、李小龙纪念馆,让游客领略独特的岭南文化。目前,佛山以历史文化、南方武术、商务会展、工业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美食、美化家园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方兴未艾。
佛山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是珠三角的“美食之乡”。佛山是粤菜的发源地之一,素有“吃在广东,学在佛山”的美誉。佛山一直以丰富的民间菜谱、众多的餐馆酒楼、高超的烹饪技艺而享誉海内外。2004年,顺德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为弘扬佛山美食文化,每年“十一”期间举办的“佛山美食节”已成为集美食、旅游、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盛大旅游节庆。
4.汉口镇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有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那就是武汉,湖北省的省会,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但武汉形成统一行政区划的时间并不长。长期以来,实际上有三镇隔江相望,分别是武昌、汉口、汉阳。
明清时期,这三个地方甚至不在一个地级行政区内。以清代为例,清代的武昌县属于武昌府,隶属于武昌府。汉阳县隶属汉阳府,汉阳府是汉阳府的附属县,汉口当时也在汉阳府管辖之下。
直到近代北伐军攻克武汉三镇,国民政府才于1927年元旦将武昌、汉阳、汉口作为“京兆区”,正式将都城从广州迁至武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将三镇合并为一个行政区划。
那么,武汉的核心在哪里?真的不好说。现在“武汉三镇”的范围是今天武汉的七个中心城区,武汉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在武昌(现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中国,武汉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在汉阳(今汉阳区);武汉的金融、商业、外汇中心和主要交通枢纽在汉口(今江汉区、江岸区、_口区)。
但是,汉口无疑是武汉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