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佛教和道教的区别和联系。
很多人分不清佛教和道教的区别和联系。尤其是两大宗教人生观的深刻内涵,不深入了解很难理解。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对生命的关注是宗教产生的首要原因。佛教和道教也是如此。人既然有自我意识,天性就是爱生恨死。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出现了各种宗教和崇拜。人类心中对死亡的焦虑是宗教之母。佛教起源于大约公元前六世纪。佛教的前身是印度的古瑜伽。从古代瑜伽的经典《奥义书》中可以看出,佛教的轮回观、六合论、四知八决等。都是直接继承自奥义书的思想。缘起论是佛教哲学的核心和基础,从中阐述的四谛、十二因和认识论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历程。道教的出现也是如此。道教的产生比佛教早,道教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以老庄为代表的学术。先秦时期的仙道、东汉时期的黄老道形成了道教的实践。道家经典《道德经》中阐述的道家身体理论,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生命的本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长的根本和本体,生命可以从道出发,又可以回归道。所谓开悟,就是回归根本,从个体生命到生命的本源。回归虚道,走出虚道,才是人生永恒的归宿。为了长生不老,道教以及之前的各种修行方法都是以促进长生不老为修行目的。为此,道教传说中有十洲三岛的仙境,有三十六洞七十二福地的古神仙,都是修仙圣地。从古至今,通过实践训练而得道的真人不少,如、赤松子、王、三毛真君、八仙、北齐真、南无祖等。秦始皇时炼丹家徐福漂洋过海求长生灵丹的记载,也是在这种追求超越生命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可见,没有对生命修炼的执着追求,就没有道教和佛教的起源。佛教的人生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生命的本体是什么?第二,生命能永恒吗?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佛教认识论深入探讨了人生的层次。它把生命分为八种感官,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无明、雅利安识。知识就是感觉。前六感是人的自觉意识,只是人的外在形式;末世知识相当于人的潜意识,只能在梦境和深深的寂静中感受到,但它是人的末世知识,只有这种知识是先天的,是人存在的基础。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佛教从本源论的朴素辩证法出发,认为生命是一个是非生生不息的流动过程,即生与死,因果连续。如何理解这个观点?首先,生命的一切元素都是因缘的组合,因缘起于此,止于此。这种他性佛教称之为自性空性,意思是永恒的自性不存在,生命的存在就像一场梦,任何对生命的执着都是错误的。其次,生命是连续的,永远是一个生与死、因果的过程。根据起源理论,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人既然有这个世界,必然有前世作为原因,有来世作为结果。人不会无缘无故来到这个世界,也不会无果而终。从现代哲学的角度来看,佛教的这种生命辩证法是相当透彻的。说它是空的,是连续的,说它是连续的,只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没有不变的实体。佛教一方面反对机械唯物主义者关灯的观点,另一方面反对肉体可以永生的生命观。佛教一直坚持本源论的观点和生死观的辩证观。道家生命观的哲学基础是道家身体论所阐述的顺逆学说。首先从道的理论出发,道家把生命看作道的外化,所以《道德经》说:‘道生一,生二,生三,万物三。’易经指出:“当主干道改变时,他们的生活也会改变。”《命贵志》曰:‘大道自然生,天地生人。天地人,雌雄同体。天有阴有阳,地有刚有柔,兽有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道与生是一回事,人的生命中生死的存在就是道的外化和通俗化。道是不断外化和大众化的,人生也是如此。道教还有一套中国本土文化浓厚的生命等级理论。这就是四神所说的,即知神、元神、圣神、玉神。知神相当于佛教的前六觉。元神分为阴神和阳神。阴神相当于末世知识,阳神相当于阿赖耶知识,圣神和玉神是生命的更高层次,只有把真理修炼到极高的境界才能证明。在生命能否永恒的问题上,道家从道的风格论出发,认为沿着道的外化而延则亡,逆道的外化而返则生。道教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修真理论,一切外丹内丹的方法都是修真的具体方式。固定真理的目的是为了永生,最终实现生命的永恒。佛教说解脱,道教说飞升,都是为了解决人内心的死亡焦虑,超越生死,寻求肉体生命的长寿和精神生命的永恒。但由于文化根源的原因,佛教与道教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理解人生的视角不同。佛教的生命观从本源论出发,强调生命的因果关系、生命的依赖、自我的空性,是一种解读生命的内在体验。眼、耳、鼻、舌、身、心、终、阿赖耶等八感的基础是人的感觉,是佛家圣贤在深度禅定中对生命所做的诠释。道家的生命观是关于治疗的,是从性(先天的自我)与生命(后天的身体)的对立统一来解读生命。黄元吉的《于越唐语录》说:“没有性,就没有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性。谈性可以引出生活,你要知道生活就是性。”第二,超越生命的方式不同。因为佛教和道教的生命观出发点不同,所以他们超越生命的方式也不同。《生命的桂芝》说:‘禅宗的教导教导人们,生命的幻象越大,它的意义就越高;老人的教导教导人们修身养性,长生不老,其目的是认真的。“佛教注重生命的因果关系,注重生命的内在体验,所以不注重外在的形式。在修行的方法中注重性功德,在禅定中了解自然,寻求智慧。因为道家讲究人生的对立统一,所以讲究人生的双修。道家的各种修行方法,尤其是内丹功,都把人生双修作为根本原则。第三,对生活的态度不同。人生在佛家是苦的,在道家是乐的。既然佛教是一种具有超意识的生命幻象,就必然不会关注人的世俗生活。比如佛教有人生八苦的说法。八苦即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恨、爱离苦、求无苦、取苦五义(色、受、念、行、识)。佛教甚至把人体当成一个可以丢弃的臭袋子。道家正好相反。妻之所亲者生,命之所亲者道。“如果鱼里面有水”(西玛·成镇的《坐而忘之》)。道家对人的重视,对生命的重视,有两层含义:(1)是身体成为道,这个世界的人体是道的基础;(2)长生不老是道教神仙理想和养生哲学的基础和目标,不同于佛教强调来世,寻求解脱。真正的人生必然会因为自我坚持的障碍而目光短浅。最典型的想法就是吃喝玩乐,因为人生不再,人死灯灭。所谓‘对酒对歌,人生几何;比如朝露,去日更苦'(曹操《短歌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表达。瞬间及时行乐的想法,让人永远无法满足对欲望的追求,却也造成了各种恶业,带来了人生的各种烦恼。比如当代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随之而来的是当代人精神的缺失。紧张、焦虑、空虚、烦恼总是伴随着人类;环境的破坏,文化与群体利益的冲突,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种恶性循环不是单纯依靠科技和经济发展就能解决的,而佛道的人生观恰恰是治愈这种恶性循环的良药。只有彻底了解人生的因果,通过人生的修炼消除无知和自我执念,才能把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从佛道的生命观来看,道教更人性化。通过人类生命的改造,可以超越生命,摆脱欲望的折磨,进入大自由大幸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