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信奉中午过后不吃东西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有什么缺点?

“午后不吃”其实是佛教戒律。这个“中午”指的是中午,大约是下午11到1的时间。过了这个时间,就不能吃了。网上开始流传“中午后不吃东西”减肥护理。不吃午饭和晚饭对身体好吗?当然不好。网上有人说古代人不吃晚饭。其实这都是扯淡。翻阅古籍,很容易找到古人一日三餐饮食习惯的证据。在古代,人们一般一天吃两顿饭。第一顿饭叫做“炒饭”,大约在上午9点吃。

第二顿叫“辅食”,下午4点左右吃。《孟子》中说“以食治食”,以食为食补。这样吃的主要原因是产能低,食物有限,只能吃。研究古代饮食制度,很多学者认为秦汉以前,老百姓习惯一日两餐,这不一定。比如《庄子·内篇》说:“适野之人,三顿而归,其胃犹如所料。”战国时期的日本书里也有记载,晚上和晚上有一种饭叫“暮食”。那时候好像已经有一日三餐了。

但也有学者说,那时候有钱人已经开始吃一日三餐了,老百姓还是吃两顿,可能也有道理。但是《战国策·齐策四》有另外一句话,“士不可三分食,鹅不可三分食”,意思是士一日三餐都吃不饱,你在这里也吃不到鸭鹅。看来一日三餐在当时的老百姓中也很流行。不管当时普通人怎么吃,按照的说法,王必须一日三餐,先吃“晨食”,再吃“咽食”,也就是午餐和晚餐。所以,在古代,特权阶层无疑是一日三餐。

普通人可能吃不起,一天两顿就行了。所以,第一,两餐制即使存在,也不是为了养生,真的很无奈。第二,如果古人认为两餐制有助于养生,特权阶层肯定是第一个吃的,那么为什么要吃三餐来损害身体健康呢?古代的特权阶层吃得好,不仅有三餐,还有四餐。例如,汉朝的皇帝在法律上有权享用四顿饭。班固的《白虎通》也解释了原因,说:“为什么君王一日四食?明有四事,四时食之功也。”这是把四餐和四季相提并论,实际上是给皇帝多吃的借口。学者估计,魏晋以后,一日三餐更加流行。隋唐时期,基本上不管有没有钱,每个人一天至少吃三顿饭。当时有“中餐”“午餐”之类的词。如贾岛《镇空送别二人》诗中说:“林中中餐后,天下亡”,故称午餐为“中餐”。白居易《闲情颂》说:“早晨睡时,与一僧共进午餐。”这叫做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