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中医经典是什么?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医学经典文献。总结了秦汉以前的临床医疗实践经验,全面描述了古代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诊疗、针灸方药等医学思想、知识和方法。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黄帝内经》共18卷,其中《苏文》、《真镜》(唐后改名《灵枢》)各9卷。书中记载的医学思想、临床知识和技术,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人类生命活动和疾病的认识,以及战胜疾病的智慧。《黄帝内经》对人体五脏六腑的位置、形态和生理功能进行了正确的记载和论述,指出“心主身体的血管”,血可分浊与不浊,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流遍全身,是“通俗而无穷”的,心脏的跳动可从“口中之脉”和“虚里之脉”来衡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血液循环理论,正确揭示了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比13世纪阿拉伯人已知的小血液循环和16、17世纪西欧医学家提出的血液循环理论早了近2000年。《黄帝内经》用朴素的阴阳五行辩证思想来解释人体组织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建立了独特的藏象理论。也就是说,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在升降精(包括血液和津液)的运动中,通过经络系统联系全身。五脏各有各的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人体的生理活动,脏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生命的有机整体,和谐运行。《黄帝内经》所阐述的藏象理论,一直对后世医家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有很大影响,是中医生理学的理论基石。《黄帝内经》总结和阐述了疾病发生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内外原因,认为疾病的发生机制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和外界致病因素。如果人体充满正气,即使外界有疾病,也不容易生病;相反,如果正气虚弱,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致病。也就是说,内因是主要的,但外因也不可忽视。《黄帝内经》在总结前人诊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发展,明确提出了中医“望、嗅、问、感”四诊。时至今日,四诊仍是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黄帝内经》对针灸有相当篇幅的论述。该书论述了针灸治疗疾病的应用范围,对针灸治疗和针灸麻醉进行了理论研究,并详细介绍了针灸技术的应用,为针灸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黄帝内经》还记载了治疗方剂、保健养生等内容。书中描写之广泛,理论之深刻,犹如“深山里的小泽,生有龙蛇”,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