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跌宕起伏,变幻莫测,但他能从容豁达,能在逆境中更加光芒四射,实在难得。但他超然率真人格的形成和大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诗歌创作,可以说与他的贬谪和身心经历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人生感悟及其诗歌创作。
一、贬谪对苏轼性情爱好的影响
苏轼年轻时很崇拜东汉时期一位刚正不阿的名人范滂。265,438+0岁,高中进士,走上仕途。他深刻认识到北宋和平景象背后潜伏的一系列内外危机,提出了教百官、安定民心、充实物资、训练士兵的改革措施。他从不“随大流”,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看法来决定自己的言行。其仕途之初,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苏轼不同意王安石的一些措施,因此被罢官。后来御史台有人别有用心,罗志被控以诗谤朝廷,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他被贬为应永驻黄州的副使。哲宗即位后,皇太后掌权。苏轼因为属于“旧党”,被召回朝廷,是中书之官。但由于他在贬谪期间了解到新法的诸多好处,不同意司马光等人主张废除新法的主张,于是被释放到外界,在定州、杭州、扬州等地任知府。高太后死后,哲宗主政,“新党”重新掌权。苏轼又遭迫害,先是在徽州,后是在琼州(今海南岛)。可以说,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基本上是一个单纯的儒家人格和学者人格。这期间,他思考着治理世界,探索人生。虽然他正在孕育新的因素,但他没有取得突破。但苏轼安于现状、豁达大度的气质和心态,是在生活艰辛、生活艰难、身心历练之后才最终形成的。
贬谪黄州、徽州、琼州期间,生活特别艰苦,但也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苏轼的性情变得更加自由率真。初到黄州,苏轼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他两次说自己“穷到骨子里”,在给朋友的信中也多次说自己右眼有病,病了半年,“都门斋戒为僧,想死。”尤其是被贬到岭南,日子过得特别尴尬。惠州的条件真的很艰苦。除了朝廷对地方无处不在的压力(多次搬离合江楼),老弱病残、困倦的物质生活、岭南地区相对落后的文化环境、流行的疔疮都在威胁着他的生存。他的《与穷陶人的和谐》说他的生活艰难:“我不知道在江海上,在英国跌倒也可以吃东西。打扮成重阳节,八岁就惨了,冷了。没有衣服,没有酒?我很惭愧。生活贫困很可惜,这两件事是有联系的。”诗人被贬晚年,生活在河海之中,衣食困窘,饥不择食。还有《何涛暮光之作与张长史》,说是要用米酿酒,米尽,叹无酒。可见他的生活相当尴尬,温饱都成了问题。尤其是被流放到海南的时候,生活条件更是糟糕。东坡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此处无肉可吃,有病无药,无房可住,无友可出,冬无炭,夏无寒春,但得其全不易,率聋。”其恶劣程度可见一斑。此外,他年老多病。儋州《纵笔》中有“孤东坡病夫,白须满霜。”孩子们错误地喜欢朱妍?笑起来就知道是酒红色!来稿日期:2009年7-8月作者简介:王小万(19711),男,福建尤溪人,三明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硕士,高级中学教师。第五期?王小宛: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不如一颗明珠,半个月的醉酒抑郁。明天主人就是一个祭祀的火炉,只有一个斗鸡酒能让我胖起来。“这些都充分表现了苏轼贬谪期间的贫病交加。
面对困难,东坡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善于逆境。比如到了黄州后,住在定慧苑,举家搬迁到临高阁,又担心饥寒交迫,只好节俭度日。后来的秀才马正卿向官府要了一块几十亩的荒地给他,他就自己耕种,种了些粳米、大枣、谷子,以解困窘。这片土地就是“东坡”。此时自称“东坡居士”的苏轼,已经过上了“耕田”的生活,对如何开荒种植有了一些经验和合理的安排。他经常和老农民交流。但是,苏轼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纵观东坡的八首诗,他的基本心境是一种恬静的愉悦,无悲无怨无悲。他反而从工作中收获了一些知识和前所未有的感受,这不是虚伪,而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他是那么的单纯和清新。久旱逢甘霖,或是农忙时,他总会用愉快的心情来形容:“昨夜南山有云,一犁外下起雨来。找到原因就亵渎,知道我无知。泥秦有宿根,一寸独一寸。雪芽一动,春鸽就好了。”精致明亮和谐融合。这些清新充实的诗歌,既没有陶谦《悠然见南山》的道家韵味,也没有王维《空山似无人》的禅意,但它们既有对现实的执着,又有对现实的超越。苏轼不仅勤于追求现实,热爱生活,而且能摆脱世俗偏见,从现实生活中实现生命本体的存在。在苏轼看来,这种劳动既不同于一般道教的隐居田园式,也不同于儒家落魄时不得不做的局促生活。是一种舒适自然,不受世俗功利和身体痛苦的生活体验。因此,它初步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为他岭南时期的审美人生境界开辟了一条道路。
除了靠个人借地耕田解决物质生活困境,更重要的是健康乐观,方法是修身养性,懂佛法。到了黄州,他写了一封信,说他借了天清观的三个道场,准备入冬至日后,闭关修行49天。(《答秦太虚七首》(四))同时又说“隐居不一定要读书,佛经是通往太阳之路。”当时最兴盛的佛教是禅宗,苏轼被列为禅宗林佶派黄龙派的弟子。事实上,他与云门派甚至禅宗之外的僧人都有大量的交往。虽然他对佛道的接触不是从贬谪时期开始的,但贬谪生活确实加深了他在这方面的修养,对他的心理调整很有帮助。他用佛禅语言写了很多诗,讲述了佛禅的道理。如“只想往右走,不存风轮往左走”“低头见我处,四方同水。”“风轮”“水天”这两个字都是《楞严经》里的字。他还和长辈、道士交朋友。从《二韵赠长老八首》、《与郭公府见智道长安闲游》等诗中可以看出,他经常与长老道长一起登门拜访,* * *共悟。尤其是他在徽州、海南时,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对佛老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佛教的人生空性说解脱痛苦,保持头脑清醒,使人生诗意化。它还运用道家的长生术帮助养生,回望生命的本源,有意识地守护着高洁的人格。这就很好理解他为什么如此追求陶渊明的人生和诗歌境界了。他写了大量的河套诗,* * * 100多首。他希望充分利用他的诗歌。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在徽州吃一顿饱饭,小心他的诗。”比如何涛的《穷光蛋》、何涛的《归故里》、何涛的《闲散九天》、何涛的《归园》、何涛的《仿古》、何涛的《戒酒》、何涛的《劝农六首》等等。总的来说,苏轼在逆境中的人生苦恼与圆明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与陶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他对陶渊明人生和诗歌境界的向往,他也在与陶的诗中得到了很多安慰,使他在逆境中更好地保持了高洁的人格。
贬谪期间,他过着闲适的生活,抱负无法实现,只好喝酒自娱。苏轼对酒的喜爱,与陶谦、阮籍相似。经常从他的诗中看到他经常沉浸在醉酒中:“喝酒中真正的味道是越老越浓,醉了才醒,真可怕。”常独饮:“一觉醒来,梦到了树,末了无话。”一个人喝酒不要叹气,先生。幸运的是,你瞥见了月亮。”诗人虽然洒脱,但另一方面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孤独与寂寞:“舞三人归,驻足一杯问无声。“他还自己酿了酒。他在黄州学会酿制蜂蜜酒后,写道:“拉雪穿云,方得富贵,蜂欲醉,先生。稻垂麦下,阴阳足,器清鲜。天亮了,脸又红又晕,春风一片寂静。世界真的很古老,以青州而闻名。”由于苏轼饮酒过度,病情加重,苏辙劝他戒酒,于是有了“从今以后,不拜杜康。不久,他又开始喝酒,并自酿“东门”酒。喝酒的时候,他试着尝了尝,醉了。总的来说,酒是苏轼不可或缺的伴侣。
总之,正是因为贬谪的艰苦生活,苏轼的性情逐渐变得旷达,他的“隐居”被打破,不再注重世俗功利,坚守传统价值标准。他融合儒、道、佛,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吸收了儒家对现实的执着,抛弃了儒家对功利的追求;吸收了道家旷达、追求精神自由的一面,摒弃了其懒惰无为的一面;它吸收了佛教对生命的感悟,追求灵魂超脱的一面,摒弃生命消极的一面。于是,苏轼一步步从现实生活走向审美生活,把现实生活的苦难。98 ?凯里学院学报?27卷难溶于无形,不是矫揉造作而死,而是享受苦难生活并最终完成。
二是贬谪对苏轼诗歌内容和创作手法的影响。
首先,贬谪使苏轼有机会游览山川、名胜、古迹,了解和融入当地风土人情,使他在感受人生沉浮和山川美景的同时,留下了许多题材丰富、体裁多样的诗歌。
在去看守所的路上,他旅行,留下了感伤的作品。比如我第一次贬谪黄州,黄昏时在淮南村住宿,我写了《过淮河》,表达“黄州在哪里?想象一下云梦泽。那种生活就像听耳朵的感觉,一开始不知道该怎么办,对未来感到无法预测。在参观净居寺的时候,我就有了“我愿从二圣到千夫所指”的想法。当我越过春风山脊时,我看到了梅花。描写完《在梅花的荆棘间》后,我表达了“谁慰酒深,解闷开更愁”的感受,我是从与落寞的梅花的情境中走来的。后来被贬到惠州、海南,作品更加丰富。过慈湖时,有“卧看月落,呼起清风,半张帆”之说。以及天下没有陡岩的感觉,与作者当时疲惫的贬谪和艰辛是一致的。途经湖口时,有云谓“九华一壶诗”:“清溪电关云峰,梦犹惊一扫。“见异思迁石,思故里,我寂寞,但我说“错过敌池,太寂寞,百金必买。“表现了他的超然,但苏轼在旅途中的心情还是比较忧郁的,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他无法完全超越。比如我路过南康,看到长湖“萧条”,发出“徐国新犹在,康师技已空”的消息。敏娥的家是万里,自己年纪大了回不了老家的感觉,在2000年逼着桑玉,却没有办法挽回局面,于是回乡的想法油然而生。这种通过外在的事物来表达感情的作品,在这段旅行中经常见到,但是伤心地叹息,觉得自己的人生堕落了,是没有用的,也是无奈的。虽然有“恐惧海滩”这样险恶的环境,但最终还是会振作起来,让自己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危险。穿越大玉岭时,有一种“清净心,清净身心”。天地间,只有我一个人。“激励自己。总的来说,苏轼在去贬谪府的路上,遍游山川,遍游名胜古迹,对现实看得更清楚,觉得人生迷茫。最后,他用诗人独特的表达方式把它写了出来。
当他到达拘留所时,他看到了一幅崭新的生活画面。未知他是以一个有罪的大臣的身份来到看守所,还是永远做一个普通人,还是有机会。苏轼以相当复杂的心情面对,但对生活的热爱也使他迅速融入新的生活,使内心逐渐平静,以超然的态度面对,创作了许多表现土特产和特色的诗歌。初到黄州,有“长江绕国知鱼美,竹海连山感笋香。”我开始喜欢当地的产品和生活。到了惠州,感觉更亲切了:“仿佛一直在梦里,很高兴认识新丰。是什么官民惊坐,父老相背迎此翁?岭南家家户户春来,必有客住公。”一路上不断有人向他介绍惠州的风土人情之美,到了惠州受到官民的欢迎,让他觉得找到了归宿。岭南物产丰富,苏轼在此品尝荔枝,以博得贵妃一笑而闻名。“海山仙绯红咯咯,单白如玉皮穿红纱。不用等公主笑,性格自然美。不知道是不是老天有意,就把这个尤物送到了海角。”吃荔枝也给你另一种乐趣。荔枝在他的作品中是那么的美好和高贵,它的“厚味”和“高味”正是苏轼人格的隐喻。远离朝廷、不受风霜侵袭的南方,才是苏轼真正的归宿。闲暇时,我经常四处溜达,欣赏周围的风景。如《丁慧媛偶居月夜》有“参差玉与玉飞木粉,香烟在月下缠绵。姜云天真妩媚,竹露无声丰盈。我已惊弱,尚有一枝梅。”春意浓浓,诗人虽担心年年感恩,想“闭门谢夫人”,却不得不被这浓浓的春意所吸引。特别描写了雨后四望亭的景云:“雨后浮萍收,蛙声遍街坊。海棠真如梦,梅子欲尝新。拿着棍子摘菜,秋千上却不见一个人。勤木牡丹,独在村中。”把春末夏初雨后晴天的场景描写得如画般生动,颇为暧昧。
(详情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