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后期宜降心火,补肾水。

刘是一位以“降心火、益肾水”为核心的火学理论家。他充分利用了《内经》“人因寒而伤,皆是热病”的论点。在苏文玄寂的《原病证》中,他多次指出:“阳若郁则热”,“热若郁则蒸汗”。当时医生用法治治感冒,结果加重了病情,于是把辛温剂改成辛凉剂。温病后期治疗,要补肾水,泻心火。可见,该病不是由热引起的,而是由冷引起的。

他在水火之言“五极皆极热”的基础上提到了水火、心肾的关系,水为静而火动,静则平,动则乱。“滋润万物的莫泽,在水之上”,所以火上若有水,则为“吉”,说明心清,四肢有力;火下不能生火,则“无益”,表现为心烦脸、脚热;在心肾方面,心属火,肾属水,各种烦恼和伤害都是阳火引起的。一水不能生五火,所以心火容易旺,肾水容易衰。所以治疗应该是滋肾水治心火,也就是所谓的“清心安神”,也就是王太傅所说的“强水之主造阳”。

他独特的“降心火,利肾水”的观点,为温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所以后世医家称苏皖为温病学派的创始人,王伦在《明医杂书》中说“热用江河”也不无道理。朱震亨间接继承了完整的素食学说,在“降心火,益肾水”的启发下,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被誉为“滋阴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