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人都成了佛教徒?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低欲望。自称佛、道、法或儒家,标签不再是“生机”、“活力”,而是“消费堕落”、“焦虑”、“哀愁”...

百年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论》中慷慨陈词,令人期待。

百年后,年轻人的每日三连已经变成了“随便,好吧,没关系。”

这是为什么呢?

脱离,可以脱离,也可以放弃。

日本山下英子的《脱离》诞生后,《脱离》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曾经引领时尚的博主们纷纷解读极简生活,倡导砍掉不必要的东西。

当今社会,“分手”不仅是一种社会趋势,也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因为,如果你脱离了,你就可以“脱离”,那么你就可以“放弃”和“离开”。

现在的年轻人,即使年轻时不富裕,也大多小康。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避免了基本物质条件的匮乏。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大部分的生存欲望(注意生存)都可以得到满足,甚至偶尔会有小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不再像上一代那样,那么渴望不在“刀刃”上的身外之物,因为我们今天被佛教“断掉”,花点时间明天就能重新获得。

是“有点庆幸”还是“有点难过”

“小确幸”一词源于村上春树的散文。说起村上春树,他经营的文字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虚无”和“孤独”。所以我们看《小振兴》,要把他的写作背景和字面意思结合起来。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物欲不断膨胀,社会处于焦虑和虚无的状态。村上对现状持批判和否定态度。所以我理解的“小确幸”这个词的原意是,大层次的人和事,因为对现在的世界不满而无法期待,所以降低了标准,转而追求“虽小但一定的幸福”。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也处于类似的状态。

知乎上一位回答者曾以“减肥”为题给出了一个答案,被引为当代年轻人“消费退化”的缩影:

没有下午茶,减肥吧。

出门坐公交+* * *享受骑行,再也不随意打车、打车了。

我没有买新衣服。毕竟我上班有工作服。

我没有买新苹果,但是旧的还可以。?

给家属提供保险,平均每年要交一万多。小病靠社保,大病靠商业保险。

我好久没吃日本食物了。一顿饭500多块钱可以买好多纸尿裤。

护肤品也不再追求大牌,比如芙丽芳丝的深层水+雅顿粉胶+薇诺娜的保湿乳。

旧的化妆品还可以用。反正我不化妆,偶尔会涂口红显色。

我不想办健身卡,就放在家里。

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这样一种状态,佛教是被动的。因为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买不起房,面对奢侈品牌不能随意刷卡,甚至不敢陷入“结婚生子”的怪圈。所以只能把能维持的普通生活尽量经营好。佛祖自我安慰,不在意,只追求“小而确定”的幸福。

全媒体时代,媒体舆论无处不在。

近年来,粮食不安全、旅行不安全、婚姻不安全...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媒体抓住这些热点,轻而易举地渲染一个危险的时代。

虹鳟鱼被归为三文鱼,外卖后厨房凌乱不堪,更别提之前的人造猪血、毒海参、过期肉了...如果你害怕,回家吃青菜和豆腐。

性侵致死案件接连曝光,游客杀客事件不断...如果害怕,就待在家里,日常出行坐公交地铁。

孕妇跳楼,毒妇杀夫,公公碎尸,孩子在学校受虐待...如果你害怕,就一个人住。

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邻近和异常是重要的环节。与出门在外的旅行者相反,媒体需要贴近受众“报忧”,以换取关注。就像大量的“致癌物”一样!危险!震惊!“等着眼球的负面信息成为父母挂在嘴边的“健康真理”。

同样,少数案件被炒作起来,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很容易形成人人自危的窘境。

柴静在《看见》中提到,在网上看到什么东西,要么认为是对的,要么认为是错的,然后被一些观点所引导,成为一个不招人待见的水军,蜂拥而至,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样的信息流下,我们对生存不必要的东西关注的更少。即使得不到,也可以这样安慰自己:唉,这样的问题太多了,不安全!

最后,关于年轻人的“增哀”“增佛”,很多学者长辈曾经有很深的忧虑,他们觉得“世风日下,前途堪忧”,我觉得没有必要。

因为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些人满怀信心地失去了生命,但另一些人也充满活力和决心。因为佛教年轻人增多,所以得出“这一代不行”的结论,但有些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