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的个性特征是什么?

贾母的人格特征

她品味高雅,对生活充满兴趣。她会吃,会穿,懂茶道。她像老君妹一样喝养生茶,泡在旧年的雨水里(41次)。她欣赏戏剧,爱听钢琴,讲究赏月方式。她说“这么好的一个月,非要闻一闻笛声”(76次),比小资还小资;她在音乐上的审美情趣是“排列在莲藕的水亭上,不如听水声”(40遍);她指导惜春作画(50次),教宝钗布置房间(40次),告诉凤姐蝉蜕纱和软烟味的区别(40次);潇湘馆发表的窗纱配色理论(40次)显示了她在家装方面的艺术天赋。

虽然她的学识和修养有优越的家庭背景支撑,有底气,但是过着坎坷生活的富婆女强人还是少吗?她在细节上的圆滑,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用心生活往往是幸福生活的前提。

贾作为领袖,“与凤阁同岁,比她还要大”。她从贾家的玄孙夫人做起,直到有了玄孙夫人,稳坐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回顾贾母的一生,她一定经历了风风雨雨。在贾府经营的鼎盛时期,在几十年媳妇熬成婆的过程中,在大家庭的勾心斗角中,她积累了比凤姐更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见识了更瑰丽的世界,拥有了更丰富有效的管理家庭的才能和威望。贾母作为父母的地位被青春和时间所取代。

60年她经历了太多,这些经历让她对人生有了感悟。所以她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理解。她可以聘用王熙风,一个有明显缺点但愿意努力工作的年轻干部。她能看透“哪只猫不出轨”,熬过来“自己一个人把什么都割了”,享受生活。

但别忘了她还有一只眼睛睁着。表面上,不熟悉世俗事务的贾母自得其乐。关键时刻,明锐果断,令人肃然起敬。你看看她在贾赦娶鸳鸯那一段的愤怒就明白了,她作为团长的地位和相应的警惕性,从来没有放弃过一天。

贾母的管理理念相当先进。她知人善任,注重大放小,适时退居二线,在各种场合支持新人凤姐,既能放权享受,又能引领大局。她还擅长领导团队。她护理过的丫鬟遍布大观园,细品晴雯辈,从相貌到资质到才华,哪个不让人佩服?

作为一名女经理,贾母有一些灵活的管理方法。她怜贫爱老,对刘奶奶很好,原谅犯错的孩子,对女人基本都是善良同情的。贯穿着贾母与人交往的方式。福粉,很多都是修的。

贾母的人物原型

目前,随着《红楼梦》早期抄本《吴石头记》的出版,贾的人物原型已被许多学者考证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首先,《红楼梦》这个词也可以说成是“朱楼梦”,“红”这个词是“朱楼梦”的同义词,意思是朱明王朝的旧梦,已经不存在了。现在想写《红楼梦》悼念一下。书中第五十二首诗中,提到:“昨夜朱楼梦,今夜水国唱。”“朱楼”是明朝,“水国”指的是满清帝国吧?《武石头记》(原《红楼梦》)后28回的内容已经出版,实际上是明亡清兴的悲壮历史。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红楼梦》的创作意图是通过贾家的败亡来掩盖明朝灭亡的史实,并且在最后28回中,作者将满人称为“荣强”,换言之透露了作者对满人的仇恨。所以《红楼梦》是一部带有政治色彩的小说,这和蔡元培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

根据吴本中贾家败亡和明朝灭亡的史实,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林黛玉暗指崇祯皇帝朱由检(原型人物),萧红暗指袁崇焕,薛宝钗暗指皇太极。《红楼梦》最初把贾家比作明朝的皇宫和它的统治国家。后来,林黛玉是贾府的最后一个主人,代表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而贾是家中地位最高的老爷,她影射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另外,也叫“史太君”,史指明朝历史,太上皇指最高一代,君指皇帝,而也叫“太祖”。因此,贾母暗指朱元璋是明朝历史上最高的君主,皇帝的祖先。

贾母饮食的变化

贾母的饮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口味,二是来自排场。

首先看看冯在第十一回里是怎么说的:“老太太看着鲍氏兄弟晚上吃桃子,老头子馋了。他吃了一大半,五更时连起来两次,...说有好吃的吃,他们更惨。”这里明确的陈述一下贾的体质和饮食方向。虽然生活在大家庭里强调调养,但毕竟是老人了(70岁了),嘴和胃口都不如以前了,吃半个新鲜水果都受不了。大多数老年人喜欢吃又软又烂的食物,贾母也不例外。宝钗生日那天,文章指出贾母“爱吃又甜又烂的食物”。

让我们看看贾母吃的螃蟹。本来螃蟹性寒,老人不宜多吃。因此,贾母只尝了一点点,她不得不“拿来热葡萄酒”。“辣”这个词反映了贾母的饮食观念。热酒可以抵消螃蟹的寒气,让老人心情舒畅。如果平头百姓一次吃不到螃蟹,但如果吃了,又怎么顾得了那么多?贾夫人吃螃蟹不仅讲究“吃”,也讲究排场。吃完后,她要用“菊花和叶儿桂花熏制的绿豆面”洗手。当然这是排场的问题,后面的细节我就不说了。

贾母吃的大盘子里有一道“牛奶蒸羊肉”(吃了四十九次)。按照贾母的说法,“这是我们老年人的药,是没见过太阳的东西。”这个没见过太阳指的大概是还在子宫里的羔羊,听起来有点残忍。这样的菜显然是荤菜之一。或许是平日里多了一点“香甜可口”吧。贾母喜欢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刘奶奶进只带了些“豇豆、扁豆、茄子”,贾奶奶却说:“我就想吃点地里摘的瓜菜。”我在外面买的没有你地里的好吃。“不仅是新鲜蔬菜,连外婆也喜欢吃一些野味,比如‘野鸡汤’。吃了两块,老奶奶不仅很帮忙,还告诉她再炒两块,让粥好吃。还有“野鸡爪”。

像大多数老人一样,贾母不喜欢油腻的食物,如莲藕淀粉桂花糕、松子鹅油卷、螃蟹馅饺子和奶油油炸饺子。贾母不喜欢各种小面,皱着眉头说:“谁会吃这种油腻!”再比如第五十四回给贾母准备的鸭粥。她觉得太油腻了,想吃点清淡的。按理说,这鸭肉味甘性凉,能养五脏之阴,清虚热,有补血养胃,生津止渴的功效。它适合像贾母这样的老年人晚上吃。但是她还是想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不仅是清淡的食物,还有甜的食物。她还抱怨“不是油腻就是甜”,所以勉强吃了点杏仁茶。这里说的杏仁茶也是甜的,但讲究的做法是放几颗苦杏仁,让它变香。据推测,贾母的饮食也是如此。

起初,有人说贾母“爱吃甜的和腐烂的食物”。当时,贾母大约70岁,而在第五十四届会议上不喜欢甜食的贾母也将近80岁。几年的身体衰老自然影响了她的口味。比如第七十六回,王夫人说:“那些不太爱吃面筋豆腐的老太太,就挑了一种椒盐酱。”贾母非常喜欢它,说她想吃这个,显然是因为她想吃点粥。此时,贾母不仅口味有所变化,而且偏好清淡。更值得注意的是,她的饭量在减少,只吃半碗“红米粥”,这是老年人衰老非常明显的表现。

接下来要说的是贾母饮食的排场。

黛玉初入,第一次吃饭,看到曹雪芹是怎么写的,“李捧饭,凤姐平安,王夫人在汤里。”贾母一个人坐在榻上,两边空着四把椅子,旁边丫鬟执着的掸灰、漱口、巾帕。李和冯站在书案旁边。虽然有很多媳妇丫鬟在外面等着,但是连一声咳嗽都没听到。"

还是那句话,第四十章说的,“老太太吃饭总是有个小丫环在旁边,拿着漱口水和毛巾。”。看这排场,多少人吃饭,却要几十个人伺候!晚饭后,一个小女仆端来了茶和漱口水。先用茶水漱口洗手,再端茶。这是严肃的茶。

贾母在饮食上的排场还是一针见血:“老太太的饭都是在大厨房里准备的,天下的菜都写着水签,每天吃到一个月就好了”(六十一回)。

这个很精致。吃一个月就不重了。这是所有中国人的盛宴。难怪薛姨妈说:“你家走投无路了。”。那就更不用说了。此外,这是一个规则,所有的孩子和孙子应该感到荣幸,如果他们有美味的食物在他们的房间里。第七十六回“贾母见自己的几盘菜摆了出来,另外两个大箱子又带了几盘菜来,就知道是各房孝道的老规矩了”。我在读《红楼梦》的时候,深切地感受到贾饮食、排场的变化与贾家的衰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就像老太太说的“我之前跟你说过几次,现在你可以把这些去掉了,但是你没有听。”现在已经比不上第一次收敛的时候了。"

有人说贾母是个只知道享乐的老女人,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贾母在里屋,但她比任何孩子都了解自己家庭的情况,所以她首先从自己开始减少浪费。也是在这个时候,曹雪芹还描写了贾珍等人聚众赌博。“天天宰猪宰羊,宰鹅宰鸭,就像在临潼争宝,都想炫耀自己的好厨子,煮枪。”相比之下,贾的聪明比她的儿孙们强的不止一点点!看到这一次,老太太尝到了两点,她命令道:“把那两个人送回去,告诉他们我吃了他们。以后不用天天发了。我想自然吃。”

贾母来的时候年纪大了,不想吃这些泥乎乎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太浪费了,她已经开始为儿孙打算了。吃完半碗粥,我也会给冯刚。剩下的竹笋和风熏香的果子狸给戴宇和宝玉吃,那碗肉给兰小子吃。这些都是老太太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一个比较突出的描述是,贾母还让银蝶(尤的丫鬟)和尤的一起吃饭,这已经违反了规矩。贾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大概是看到满桌子的食物和垃圾很可惜吧。为了避免浪费,所有的规则都被抛弃了。其实也是如此。日后贾家败落后,食不果腹,“金玉满堂”的宝玉,沦落到“寒冬窒息”的地步。那些奴才就更不用说了,谁要是口吃,活下去很重要。谁不先入他的口,哪里还能想到他的主子和奴才?

贾母在贾府生活了近60年,见证了贾府的兴衰。她的饮食变化也预示着一个家庭由盛转衰的过程。最后,我想以曹雪芹在15中引用的一句家喻户晓的唐诗“谁知每一粒中餐都是辛苦的”。

散余资,祖母知义。

鸳鸯为贾母管理的个人财富总值约数万两白银。这个运势* * *出现过两次。首先是西峰的算法。回到第五十五回,凤姐跟平儿讲节俭的时候,说宝玉和黛玉的结婚费用都是的私房钱,然后又说春等人结婚要七八千两银子,相比之下,宝黛一个人花几万两银子是正常的,那的私房钱至少要两万多块。第二个是贾母算法。《贾母明白大义》第107集,贾赦、贾珍被判有罪,原因是国宁的豪宅被抄,贾母在分配家产时出示了个人财富账单。其中包括:给贾赦、贾珍、冯各3200两银子,给贾琏黛玉棺材运费520两,答应负担惜春的婚礼费用,给贾政一些黄金还债,给宝玉宝钗几千块金银首饰,给李纨一些,给几千块钱一百年,其余财产给鸳鸯。这样,贾母的个人财富大约相当于5.2万两白银。这笔财富是她成为贾府的媳妇后,贾府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平时都藏在一个大箱子里。剩下的钱还没散,那句“她叫鸳鸯去”就说明这笔巨额财富是鸳鸯一个人管理的,可以很快整理出来。没有现成的大帐,鸳鸯是做不到的。

鸳鸯能成为今天的CFP,真是贾母的功劳。鸳鸯原是贾家的女儿。鸳鸯的父亲和母亲长期为贾家守着南京的老房子,鸳鸯从小就是贾家的丫鬟。试想,两个不在身边的管家,怎么能养出鸳鸯。擅长家务的贾母一步一步地训练她。最后,她超越了其他女仆,成为贾母的心腹和私人会计。

按照凤姐对王夫人的说法,鸳鸯每月工资不过一两银子。不忠于贾母,就不可能用微薄的报酬管理巨额财富。不然像凤姐那样随便挪用几百两在外面放高利贷也是很高的。但是鸳鸯没有这么做。她对贾母的忠诚远胜于她对物质的追求。她甚至主动放弃了做贾赦姑姑的权力。这样专业的会计真的不多见。

为贾母管理资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做好详细的账目。诚然,贾的日常财务支出并不多,从礼仪往来到家宴、生日,都可以记在贾的公账上(比如据贾琏说,贾过生日花的几千两银子都是公账上的),但与冯等姑娘的小赌注,等姑娘的赏钱都是私款。虽然数额不大(多以钱和挂来算),但可能每天都会发生,给外国人的见面礼物数额更多。都属于远洋理财。

其次,要了解贾家的一般财务状况,特别是包括有时暗中挪用和花费贾的个人财富。贾琏急需两三千两银子应付红白大典,公账上又没有银子,只好求助鸳鸯,帮着偷了一箱老奶奶的东西。鸳鸯知道贾府财政吃不消,愿意冒险帮助贾琏和凤姐。然而,贾琏直到贾加去世才赎回盒子作为抵押,这对鸳鸯来说是个问题。

自然,长期维持私人会计师的职位也不容易。不过鸳鸯的能力在于,她还担任老太太的生活秘书。因为她的悉心照料,老太太再也离不开鸳鸯了。此外,她的才华和人情味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鸳鸯是品酒高手。说到喝酒,她能为王夫人吟诗作赋,足见她的才华和与王夫人的关系。思齐和潘佑安有过私会,但她发现后没有透露,可见她对自由恋爱的认可和预判。宝玉平儿过生日,探春也主动给她打电话,可见她的人脉。特别是她没有把所有的事情都报告给贾府,保护了很多人,维护了贾府内院的表面平静。当然,有时候,她需要一些手段。比如她看到大观园里还剩很多菜,就质问管事的女人,让她挑两碗给平儿吃。凤姐说平儿吃了,只是说:“她不吃,喂你的猫”,明显是针对女人的。此话一出,女子吓得“挑了两箱送去”。

但鸳鸯的命运最终是悲剧。哥哥金文祥是贾母的买办,嫂子是贾母洗浆部的头儿,大概是贾母给鸳鸯面子的结果。然而,势利的哥哥和嫂子完全不可靠。贾母死后,面对贾赦将来可能的迫害,她选择了自杀。几百年后的今天,个人理财方兴未艾,新鸳鸯开始了全新的职业设计,但真正的私人会计师还远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