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旧金山起义

作者:霍小山

1796年初,故宫举行了隆重的禅定大典,乾隆将皇位传给嘉庆,宣布明年全国免除俸禄粮食。

这是乾隆一生中最完美的大结局。自从他掌权以来,国家享有和平与稳定,所有国家都来到朝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他能顺利交接帝国最强大的权力,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甘龙之傲气十足,武功应该已经超过了历代所有的皇帝,真正是千古第一完人。

但是,打脸总是来得快。大结局后的第六天,在川楚边境爆发了大规模的安百里起义。这次起义彻底撕碎了康赣盛世的梦想,甘龙的所有心血化为乌有。

这次起义爆发的原因,似乎是乾隆末年清政府吏治懈怠,腐败严重,导致官员造反。但本质原因应该是人口增长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可容忍水平,导致国家生活极度困苦,为社会动荡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和水分的土壤。

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省,中国内战告一段落。此后,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中国人口猛增,先后突破2亿和3亿。英国杂志使团副大使斯滕登甚至估计中国人口达到3.5亿。

人口的野蛮增长固然是清政府的显著成就,但也为清政府埋下了一颗随时爆炸的地雷。因为中国的人口是几何增长,而粮食只能是算术增长。粥吃多了会导致粮价和地租价格大幅上涨。早在1709年,康熙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在免天下钱粮的诏书中说,“虽然户口增加了,土地增加了,但一个人的财产怎么能分给几个家庭呢?”。

第一年,他说,“故未尽之人,必然久有好户口,富户籍,不增其地,不增其产,不赐之。”我期待着这个隐藏的洞,我深深地怀念它。"

但是人口压力在康熙年间并没有成为主要的社会问题,因为全国口才刚刚过了6543.8亿,清朝还在扩张。领的扩大可以给中国带来更多的耕地,更多的耕地可以带来更多的粮食产量。这就像美国的进步运动。东部沿海三个州的农民可以去广大地区开垦土地,缓解东部地区的压力。所以康熙时期,只有江宁、苏州、上海、福建成为缺区,需要从外省调拨粮食。

但康熙晚年,人口压力导致的贫困问题日益显现。雍正一上台就对各省督抚说:“几年来,国家休兵,户口众多,土地却有此数。要带领全世界的农民翻一番,收两倍,要有一个健康的家庭。”

然而,雍正帝缓解口腔压力的方法,在乾隆初年是昂贵的,现在已经遍布全国。良田天府之国四川,雍正九年(1730,1731)每价4至5元,乾隆三年(1748)每1增至2元,至少8、9元。四川这个产粮区的价格甚至翻了一倍,其他产粮省份的价格更是可想而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登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清代粮价数据库”,搜索1736之后各省上报给皇帝的主要粮价,对清代粮价上涨有更具体的了解。

到乾隆末期,人口压力已经成为朝野的共识。1793年,乾隆在上谕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出身的人少,出身的人多,关系到颜路的诚意。”如果老年再富足,狼再凶猛,人再懒惰,亩再贫瘠,势必难以为继,效益吃紧。我很担心!"

那么,乾隆有办法解决吗?

乾隆年间,江苏著名学者洪提出了解决中国口问题的新方法。他认为中国人口过多造成了规划上的困难。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一劳永逸的案例,只有两种稍微缓解压力的方法。

一种是调理天地的方法,即依靠自然力,如瘟疫、天灾等,造成口的批量死亡,以减轻口的压力。但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他认为“受旱灾和疾病之苦的人是不幸的,只是他们太累了”,这无助于人口的迅速增加;二是调节君臣的方法,即最大限度地开发资源,政府要制定刺激生产、发展生产、改善工作的政策。虽然洪没有提出解决方案,但仍被称为“中国的尔萨”。

清政府在《君相调整法》上做了很多努力。首先,清政府鼓励开垦。据统计,从顺治初年到康熙末年,全国各大省区开垦荒地4万公顷。雍正五年,政府允许各地前往云贵两省垦荒,并赋予拓荒者科举权。乾隆三年,政府鼓励各地去新疆开垦土地;

其次,清政府大力推广红薯和玉米这两种美洲作物来养活百姓。这两部魔幻作品对土地没有要求。它们可以种植在贫瘠的地区,丘陵和山坡上,永远不会占用主要粮食作物的地盘。在乾隆皇帝的信号下,各地政府规定种红薯的土地永远免税。

第三,清政府不遗余力地治理喜欢兴风作浪的河流,如淮河、永定河等,各省政府也不遗余力地疏浚主要河流。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农产品安全得到极大保障;第四,清朝代皇帝恪守“永不加税”的祖训,在“量出”的财政原则下,一再免除天下钱粮,以减轻负担。光是乾隆朝减免的农业税总额就有2.0275亿两——在这种情况下,易中天教授关于乾隆是王卵的结论还有待商榷。

然而,正如洪所料,清政府的这些政策措施只能缓解人口压力,而不能彻底解决人口压力。第一,大清帝国的疆域虽然空前,但相对于3亿人口还是捉襟见肘。到乾隆后期,能耕的地都耕了,不能耕的地都辛苦耕了,还是不够。道光年间的专家王铎曾说:“害多,顶已破。河中有洲,川中有老林,苗中有深洞,我仍不能养。”根据洪的研究,一般农民需要3到4亩地,才能维持最低生活。冉干隆(1753)年平均亩仅3.86亩左右,三年(1766)为3.56亩,嘉庆七年(1812)为2.19亩,道光三年(65438)同期英占10亩

虽然美洲作物得到了广泛推广,但据学者吴辉估计,其产量仅占乾隆末年至嘉庆年间全国粮食产量的4.63%。侯杨芳教授多次强调“美国的农作物使清朝人口大大增加,超过两亿、三亿到四亿,但养活中国几亿人口的仍然是传统农作物”。事实上,这一论断没有历史证据也可以推断出来。你觉得那些地区的丘陵坡地能积多少?他们能种多少红薯?

促进发展,培育利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业生产的成果,但不能增加粮食的原始产量;普遍免除天下的钱粮,可以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但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更有甚者,乾隆晚年,清政府日益腐败,地方政府苛捐杂税,地主豪强肆无忌惮地吞并土地。百姓只能手捧窝窝头,菜里一滴油也没有,根本活不下去。再加上江汉连年决堤,导致当地百姓要么抗租暴动,要么另谋出路。英国加尼访华代表团成员约翰·巴罗(John Barrow)记载:“无论在舟山,还是在河边去北京的三天里,我都没有看到任何丰衣足食、农村富裕繁荣的迹象...我摸到了贫穷落后的景象。”这绝对不是偏题。

鄂、川、陕三省交界地带,有原始森林,起伏交错,地势险要。他们统称为巴林。土地贫瘠,天气恶劣。如果你不得不,你不会想在这里定居。但乾隆三十七年后,四川、湖北、河南、安徽等省“带了许多家眷,来此开垦土地,络绎不绝”。连教起义爆发前,巴林人口不下百万。

在这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封闭的地区,聚集了如此大规模的人群,非常适合民间宗教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此时只需两只狂臂一呼,便会有百万信众砍柴成兵,揭杆为旗,天下群起响应,不大闹一场,烧死燕子,绝不罢休。乾隆皇帝严厉打击异教,于是不惜掀起暴恐狂潮,连涉嫌传播邪教的精神病患者都不容忍,年中下令处死。但乾隆皇帝的周密考虑和防范最终失败,莲花教派在巴林建立了一个秘密的宗教王国,即将卷起。

要解决巨大的压力,消除隐藏的不安定因素,乾隆帝唯一的选择就是推动国民经济的彻底转型,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与历史潮流接轨,使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

康、甘、雍三代是欧洲高速发展时期,工业生活、交通生活、政治生活蜂拥而至,哲学、经济、政治、科学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思想、新发明、新差异不断涌现。在英国,随着纺织业的发展,成千上万的农民离开家乡来到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纯农业人口从15世纪的90%下降到17世纪的50%,大大减轻了农村人口压力。1795年,英国政府还推出了“斯宾汉姆制度”,为收入水平不达标的产业工人提供财政补贴。同时,政府还积极帮助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逐步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导致英国出现了许多人口众多的特大城市。比如伦敦的人口在17年末达到57万,一直在欧洲各地伸指。庞口这个城市需要更多的奶酪、鸡蛋、黄油等畜牧产品和附近农村的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促使很多农民转型种植附加值更高的畜产品和乳制品。由于畜牧业需要的数量有限,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而快速发展的产业完全可以吸收这些持续涌入的劳动力。康乾盛世,中国城市化水平不到7%。

由于其规模优势和相对较低的价格,生产的棉纺织品是大多数人买得起的。其他工业品和农产品也是如此,使得英国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提高,生活水平提前进入小康。据记载,在他职业生涯的初期,英国汉普郡一个农场的普通员工有以下三餐:早餐是前一天剩下的牛奶、包子和咸猪手;午餐是小圆面包、奶酪、少量啤酒、腌猪、钟形土豆、蔬菜或胡萝卜;晚餐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你可以吃到新鲜的猪。职业生涯结束时,英国的工作蒸蒸日上。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会增加2.3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半磅油和糖、1盎司茶。我看着同时期中国老百姓饿死的各种记录,真的很难平静。

英国普通民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的扩大和就业的增加,进一步消除了英国的人口压力。

以美国为例。18年底,偷英国,开始职业生涯。1810年美国人口724万,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劳动力严重不。所以美国吸收了海外移民。从1820到1910,美国移民人数达到2792万。大量的移民不仅解决了美国工业匮乏的问题,还带来了各种新技术,使美国工业迎头赶上。

在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低成本的劳动力不是负担,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引擎,也是社会动荡的文化媒介。这个道理,古今中外,胜过。

最近印度为什么要在中印边境挑事?深层次原因是印度的嘴是金字塔结构,质数劳动力占绝对多数。如果印度政府能够解决这些剩余劳动力,那么印度未来的发展将是不可限量的,但是如果印度政府法律为这些提供了足够的工作岗位,那么印度社会很可能会分崩离析。

因此,印度政府觊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希望取代中国,为印度解决就业问题,稳定国内不稳定因素。

当然,我们要求乾隆皇帝跟上世界潮流,推动经济转型。这是一个后攻的思路。作为两个世纪前中国的领导人,他很难超越传统观念的束缚,维持执政的惯性。我们不能对他太苛刻。

而且,就算乾隆皇帝愿意在加尼访华后解除贸易管制,有限度地效仿,估计也来不及了,因为连教起义还没几年。安百里起义撕破了康赣盛世的面纱,也毁掉了清朝为维护专制统治而采取的一切防范措施。从我们未来的角度来看,乾隆皇帝阻止联教起义的唯一途径是开放、研究和参与世界贸易。

试想一下,中国挖几万块地,中国解决多少剩余劳动力,中国几万艘货船驶向码头,中国装满多少粮食,中国几千座超级城市拔地而起,农村经济作物得到多少推广,中国几千件棉纺织产品流向市场,中国不再穿破衣烂衫...

可惜这一切都只是想象。已经老态龙钟的乾隆皇帝坐在太上皇的椅子上,默默念诵着域密咒,而且是电闪雷鸣,希望能诅咒这位莲教起义的领袖。

坐在乾隆皇帝旁边的嘉庆皇帝一脸不解。

参考资料:

1、曹、陈以信、尔萨斯理论与清代以来的中国——评近年来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

2.丁广陵《清初的增量与压力》(1644?1820),复兴帮学报,1993。

3.罗毅对清代数字的重新估计,经济科学,1999。

4.《饥饿盛世——乾隆时代张洪杰的得失》,重庆出版社,2016。

5.侯杨《史圣抗感》,中信出版集团,2019。

6.韩毅《美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2007年。

7.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新兴出版社,2008年。

8.吴迪《清代流域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华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9.何炳弟:《1368-1953年中国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